搜索
蔡赞生的头像

蔡赞生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12/06
分享

西西弗的命运底色与生存激情的时代指向——我读王十月长篇小说《不舍昼夜》

“愿你忠于自我,不舍昼夜。”

 从《国家订单》《无碑》《收脚印的人》《如果末日无期》等作品中熟知作家王十月,其新作《不舍昼夜》作为一部致敬加缪《西西弗神话》的作品,充溢中生存的挣扎与反抗、激情和荒诞。小说以“70后”主人公王端午的人生轨迹为主线,详尽描绘了从20世纪70年代至2023年近半个世纪里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从中透视社会的变革,折射时代的更迭。

困境中西西弗的生命底色

 《不舍昼夜》全书共有“麦田逃离者”“铁架床上的卡夫卡”“良心,罪人的炼狱”“你不可以改变我”“重要的不是治愈”“或许,他想成为一匹荒原狼”六个章节及后记或序章等内容,通过王端午这一农村青年进城打工以后被时代巨浪挟裹的过程,深度反思了城乡融合的进程中弱者的生存。王端午来自湖北的一个乡下,叫调弦口,又叫烟村。小说一开场就是悲剧“王端午六岁那年,意外害死了四岁的弟弟王中秋”(玩耍时踩中锈铁钉死于“破伤风”),小说中展现的乡村的落后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更是文化、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的。烟村这样的农村地区,物质匮乏,生活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落后,与城市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揭示了城乡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王十月的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现实生存的复杂与真实。在《不舍昼夜》中,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们都面临着各自的困境与挑战。王端午从一开始就带着带着弟弟王中秋的灵魂在尘世间行走,在城市中的打工经历,不仅让他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也让他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得到了真实的展现。

 小说致敬《西西弗神话》。加缪的《西西弗神话》中,诸神惩罚西西弗,命令他把一块岩石不断地推向山顶,可石头却因为自身重量和地心引力一次又一次滚落,这导致西西弗不得不重复推石上山这个动作。“所有伟大的事迹和伟大的思想都有荒谬的开头”(加缪),这是王端午用以观照世界和解剖自我的主要武器。小说中城乡的生存空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王端午在城乡之间的转换,实际上是一种空间与心灵的双重旅程。这种空间上的转换,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存空间的严峻思考。《不舍昼夜》中的王端午等人在为生活而努力,他们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在苦难中坚守信念。这种对于生命力的追求与坚守,是作品中最为动人的部分。

 我们从许许多多的现当代小说如《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中感知乡村青年在不同程度中面临着留在农村还是进城的“生活岔道口”的挣扎。对于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民工潮,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层面的书写。苦悲、无力是孙少平、王端午等人,包括我们自己这样的人生命的底色,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拼命想改变这样的底色,如西西弗般,周而复始。

打工人心路图式的定格

 王端午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鲁迅所描述的真正的猛士。王十月的笔下,不仅是对王端午人生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这一代农村打工人心路图式的定格。作家以文学的形式,为这一群体做了有尊严的、体面的精神定型。

 借助加缪的生命哲学,王十月为打工人开启了对抗与超越时代荒诞性生命拘因的新生之道。作品中的人物不仅仅是某一刻的某种程度的神似,而是更精准地演绎了打工人全部的生命动影。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品中的主角在面对生命的困厄时,一直都在努力寻找突围的路径。王端午最终选择了直播带货,以致于“向侧面一歪,身体软软地瘫在地上”。

 加缪说:“忧伤者有两种忧伤的理由,要么他们无知识,要么他们抱希望。”作者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情感渲染使得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共情的效果。例如,通过王端午的追问、人世幽微、内心撕裂等情感体验,引发诸多生存个体的深刻思考与共鸣。《不舍昼夜》以打工人为主角,展示了他们卑微、无助乃至绝望的生活状态。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他们以最大的承受力与耐力托举着这个时代。他们的存在与努力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这部作品对于打工人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托举与肯定。

 王端午卑微灵魂漂移的一生,深刻地解析了大时代所挟裹的巨大荒诞性,包括他的求生历程以及与小雨、素素的情感纠葛。然而王十月并没有到此为止,他以大师的人文高度为王端午设定了最终最大限度的精神成长或死亡的文学极境,超越升华了精神磨难,直至最高生命美学之境。

 王十月的创作风格轻与重交织,既能看到轻盈的叙事节奏,也能感受到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度。正如作者所说,“我更喜欢与命运抗争的悲情英雄,即罗曼·罗兰所说的,‘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舍昼夜》在展现生活的艰辛与复杂时,也以诗意的口吻叙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这种轻与重的交织,使得作品在表达现实问题的同时,也提供了对于生活的哲学思考,包括那些回荡在绝望中的激情。

阅读与浪漫主义理想的激发

《不舍昼夜》通过主人公王端午的离乡经历,展示了一个由阅读激发出来的浪漫主义理想世界。在阅读了四姐留下的《卡门》《荒原狼》等书籍后,王端午开始对自由、理想和远方产生了强烈的向往。这些书籍为他提供了一个更自由辽阔、诗意无疆的世界,也给他在现实困境中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和寄托。

 或许,爱读点书的人大多是“不彻底的人”:爱读点书,又没真读通;想干点坏事,却又坏不起来。

 王端午的离乡,不仅仅是他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更是他思想成长和价值观形成的起点。在这个“瞎折腾”的过程中,阅读成为了他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他认识世界、理解自我、寻找人生方向的重要途径。阅读带给他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和生活的态度。

 王端午的打工经历,则是在阅读滋养下的精神救赎的体现,所以,他会有一段开书店的经历和决定。在打工的过程中,他不仅面临着生存的压力,还要面对道德的抉择。然而,无论是在包装箱厂还是造漆厂,他都没有放弃内心的道德律令,选择了坚守正义和良知。尽管他在打工过程中遭遇了种种困难和挫折,但他并没有被现实击垮。相反,他通过阅读继续寻找着精神的支撑和动力。他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中得到滋养和救赎,使他在面对现实的困境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不舍昼夜》除了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挑战,还强调了阅读对于青年成长的精神滋养。通过王端午的阅读经历,我们可以看到阅读对于青年认识世界、理解自我、寻找人生方向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阅读依然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滋养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的困境和挑战,在困厄中滋养生命的激情。

 王端午是如此真实而普通,如你,如我,也如他。或许,一切人与事的不舍昼夜,正是我们共有的命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