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回了趟老家,家乡这条改建的双车道水泥路终于修好了,并重新按下了公交车启动键,它西联x227县道进县城,东接s214省道通雷鸣,串联春内、卜曲、南安、南九等村落,是当地人民上县城去镇墟的主要交通纽带。这条路在2008年之前,它的代名词就是黄土裸露、高低不平、坑坑洼洼,下雨天就是名副其实的出门两脚泥,车过一路坑。
那个年代,家乡的路是土路,家乡的房屋是瓦房,家乡的小学百来人,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除了拖拉机和三脚猫,就是自家的摩托车和自行车,要不然就得步行四公里路到南九路口或半箕弯路口等班车。
所以家乡成了贫穷的代名词,家乡的黄土裸露千百年困扰着农民的生活,因为只有拖拉机、三脚猫、摩托车、自行车知道农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面朝黄土背朝天;几亩田地种下稻谷花生甘蔗蔬菜等,自给自足解决了口粮问题;一头牛,两头猪,成了一年的劳动收入,像极了农村破旧的瓦房,写满了岁月沧桑,一遇上台风或下雨天气,便是破屋又逢下雨天,出门两脚泥。那个年代,农民种地用的是农家肥、有机肥,所以捡猪牛粪做化肥成了那时的缩影,虽然生活清苦,但口粮安全。
这条路什么时候形成,并没有人去记录它,我只知道清朝年间我的祖先移居到了博曲村,今人登记成了卜曲村。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家乡的车极少跑这条路上县城,虽说这条路比半萁弯路上县城近两公里,但这条路全长十公里,乡道就占了十分之八。
这条路冷清了多少年,没有人记得。我只知道2008年政府投资建设了这条单车道水泥路,并开通了公交车,从此通过家乡的路告别了黄土裸露、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人民的出行也便利了很多,在村路口就可以等公交车上县城去镇墟。
从此家乡的路被公交车、工程车、小轿车、拖拉机、摩托车、电动车热闹了起来,像极了一户人家的儿孙满堂,本应高兴,却因为人口的众多,只有一栋瓦房可以安身而苦恼心伤;也像极了去年改建中的乡道,本应高兴,却因为路面的千疮百孔,坑坑洼洼、高低不平、黄土裸露而牢骚满腹。
十三年过去了,家乡这条路,去年夏天重新开工拓宽改建。这条路修了一年,也冷清了一年,跑在这条乡道上的公交车也被按下了暂停键。这中间回了几趟家,妻子总是唠叨家乡修路坑坑洼洼开车颠簸也就罢了,特别是文临高速坡春涵洞路段被雨水和车辆翻滚成了泥浆路,又是上坡路,开电动车总打滑,双脚踩地便是两脚泥巴几斤重,车轮滚过一车泥,那种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八九十年代。
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乡愁吧!如果把乡村比作一个人的表情,他开心时,如这条十多公里长崭新的双车道水泥路四通八达,喜迎八方来客;也像从家乡路口跑过的公交车,给留守老人带来了便利和温暖;也像家乡一栋栋新盖的楼房,刻画出了家乡的形象;又像村巷的水泥路,一笔一画描绘出家乡的面貌。他苦闷时,如家乡的房屋大都大门紧闭,不见人影;也像家乡山坡上荒芜的农田,只长野草,不见庄稼。
2022年7月26日写于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