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鸿俊的头像

王鸿俊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1/24
分享

人生大事

人生在世,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出生和死亡是人生大事,但是人们把死亡看得比出生更重要,古人总是视死如视生。一个人出生时是一张白纸,入土时是一本厚厚的书,书中记满了一生的酸甜苦辣,功过是非,以及一生中所有的后悔与遗憾。

我的家乡,豫东小村的人们把人生几件大事统称为“红白喜事”,红事是指娶亲嫁女,喜事指生子、盖房等一系列高兴事,白事就是人老去世的丧事。相比较出生的喜事,白事更隆重。一个人的出生,无非就是放盘鞭炮,过几日选一个良辰吉日待一场满月酒。而一个人去世,不仅要守灵三天再入土,后面还有五期、一年、二年、三年,等三年过后,一个人的白事才算办完。由此可见,死,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仪式。不过感觉如今什么事都没有以前的仪式感那么重了。可能时代进步了,一些琐碎的礼节都慢慢省去了。

以前,在小村,白事的仪式感非常隆重。一个人去世了,子女家人马上就要开始准备各项事程。首先,要置办寿衣,寿活,寿活也就是扎的纸房子、纸车、纸马、纸轿子、纸的金童玉女、摇钱树、收音机、电视机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有纸汽车、电脑、甚至还有苹果13,这就是所谓的视死如视生,生前有的,死后也要有,生前没有的,死后还要有。至于棺材,现在都是买现成的,现在白事一条龙嘛。但是,以前没有那么多白事店,棺材都是现做的。家里种的大树或者留的木材有一部分就是为了老人的棺材而准备的。不过大多棺材都是现出树(砍树)现开板现做,所以当时的棺材抬着又湿又重。家里老人去世了,当天连夜请木匠打造一副棺材,从出树到打出棺材用不了一夜,因为都知道这是急活。至今为止仍记得,姥爷去世的那天,父亲带人连夜打了一副棺材,晚饭时分去的,夜里一两点就回来了,棺材刷上新油漆,直到出殡时,油漆味还很重。棺材做好后,子女会给老人穿上寿衣,然后入殓。接下来就是在家守灵三天,第三天中午吃过饭下葬。

老人去世后,子女会在村里找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管事。平常看不出来,等有事的时候才能看出这家人在村里为人怎么样,特别是红白喜事这些大事,为人好的,办事时来帮忙的人很多,为人不行的,除了自家亲戚外,很少有人来帮忙。老人去世前两天,没多少事。第三天出殡待客是正日,第二天傍晚,管事的会带着这家长子去村里挨家磕头,也就是通知明天出殡。俗话说“逢到白事降三辈。”也就是说无论遇到辈分高低的都要磕头。晚上还要在村里十字路口烧纸,为死者引路。第三天是正日,当天一大早,响器班就吹起来了。无论红事白事,小村人都会请一班响器吹吹打打。这个时候,女眷在堂屋棺材旁跪着哭灵,儿子孙子在堂屋外搭的灵堂两旁哭灵,俗称跪棚。这时,村里家家户户都会送去一份烧纸,一份烧纸一块两块钱的,有专门负责记账的,在主家门口摆上一张八仙桌,桌上摆放着暖瓶、茶杯和烟,有送份子纸的,会递上一支烟或者一杯茶。亲戚朋友一波一波的到来,有专门负责分发孝布的,小村叫孝帽子。来的女亲戚到门口就开始哭起来,直到堂屋的棺材旁哭几声就结束了。男人则等人到齐,才开始行礼。这个时候由老人的女婿带头,后面按关系远近站列几排。办白事,最有看头的就是女婿行大礼。这个时候院子里站满了来看行礼的人们,通常在大门的旁边会有一个傻子,说起来也奇怪,每个村好像都有那么一个所谓的“傻子”,说他傻吧,问他什么都知道,以俺村的为例,每次碰到他,问他几点了,他随口能说上来,而且误差不大。村里六十岁以下的无论男女老少,(除了外来媳妇)问他什么时候生日,他都能一口说出来。说他不傻吧,整日邋里邋遢,傻里傻气。每次问他多大了,都说十八了。听大人们说,他现在也得五十岁左右了,具体年龄可能只有他父母知道了。听老人们说,这样的叫守村人,每个村都有一个。

行大礼的时候,女婿带头。行礼也不同,有简单的有复杂的。名字各不同,具体都有什么,我也记不清了。只记得最难的当属“二十四拜”。在网上查了一下所谓“二十四拜”是指前7 后8 中9拜 就是24拜,向左右顶谢者和司礼施礼之后,回到正位,在芦席中间站定,弯腰一揖,挺直身子,迈步右跨至祭桌右角,先作揖,再下跪,挺直身子,再叩头触地,然后站起作揖,算是完成一拜之礼。接着迈步,作揖,叩头,作揖。三拜之后,才行到香案前,作揖下跪,上香,祭酒,叩头,起身,作揖,右侧身后退至祭桌左后角一礼,再退一步一礼,至祭桌左前角一礼,退回原位一礼。这样循环三个回合,共磕二十四个头,故称"二十四拜"。现在这些拜礼,大多数人听都没听过,在当时也不是谁都会的,有来看热闹的就是看女婿在拜礼上出错。可能一步没走对,后面就要闹笑话,有可能把别人踩到,也可能自己被绊倒,从而导致出糗闹笑话。姥爷虽然去世二十多年了,仍记得当天早上,父亲在厨房里向爷爷请教怎么行礼的场景。等行完礼,基本也就晌午了,准备开席。这个时候,会放一通铁炮。以前没有燃气的礼炮,都是那种形似手榴弹的铁炮,这种铁炮有专人放,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大的老人,谁家办白事就会请他放铁炮,混顿饭,挣俩小钱。然后,孝子大喊一声“爹或者妈,回来吃饭了。”然后就开席了,等吃完席,就开始起棺了。这个时候,负责开墓的几个人早已把墓地开好了。

以前白事,除了看行礼,最高潮的时刻就是起棺抬棺,现在全是自动化,没人抬棺了,一辆四轮车拉着架子就解决了。当时抬棺,有专门的抬棺架子。抬棺架子由四根大瓷碗口粗的红色圆木作为主支撑梁,两根竖着的长些,两根横着的短些,这梁上有所谓叫钯锯的东西做成的锁扣。把四根主梁摆好,再把小的横梁扣好,反正就是扣锁扣,梁搭梁组装成一个架子。这个架子具体多少根梁,当时小也没数过,而且这种老物件早已销声匿迹了。虽然不知道有多少根,但是感觉这个架子重量不轻,少说也有一二百斤,再加上新打的棺材和死者,棺材上盖的纸房子不算,下来也得四五百斤,可能会更重。所以抬棺的人也很多,分为主抬棺和副抬棺,加起来得有二三十人,因为棺材只要一起来直到入土,都不能挨地,所以抬棺者都是村里的壮劳力,如果墓地离家比较远,中途可以休息,这个时候副抬棺的就会用手里拿的抬杠支撑着架子底部,不让棺材挨地。

一说起棺,抬棺的人会用先粗麻绳把棺材从堂屋抬到大门口的棺材架子上,然后前面一个喊号的人。这时管事的会在棺材前撒一碗饭,一般是面条,说是给黄泉路上的恶鬼恶犬吃,省得它们拦路。喊号人大喊“起棺”。随之棺材拔地而起。二三十个人抬着棺材顺着号子,一路小跑。孝子打幡,端着老盆,好像有的老盆里还有一条鱼,走在棺材后面。随后跟着一众戴孝的晚辈,浩浩荡荡的就往墓地去。随行的还有拿寿活的人,有的拿一个纸电视,有的拿纸马,等等,这些人会得到五毛一块的辛苦费。其余就是看热闹的人了。就这样一溜小跑的抬着棺材,喊着号子,前往墓地。路过一个路口,放一通铁炮。一般是不停的,距离比较远的话,才会停一会儿,就像前面说的,棺材不能落地。这时候最忌讳的是有人在棺材前头跑过,不过一般也不会有人这样做,毕竟都知道这个忌讳。到墓地,再用麻绳把棺材从架子上抬下来,几个人用麻绳慢慢把棺材下到墓底,这个时候管事的人再在棺材上面放上一把弓和两支箭。孝子把幡插进墓里,然后又是一遍行礼,孝子摔老盆,最后开始封土。边封土边焚烧寿活,把这些东西都给死者送去。希望死后也跟生前一样,甚至比生前过得更好。封成一个圆锥形的土堆,豫东地区汉族的坟都是这样的,但是安徽这边坟顶上还会有一个小帽盖。而穆斯林的都是方形墓。

当天晚上主家还会把中午吃桌剩得菜折折变成大杂烩,挨家挨户送一碗。由于当时生活条件不太好,这样的大杂烩热一下,虽然卫生不达标,但是感觉味道还不错,毕竟除了吃席,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肉。

这样,白事算是告一段落。后面还有五期、一年、两年、三年。三年过后,这个人在世上的痕迹基本就慢慢消逝殆尽了。死亡,一直感觉很遥远,但是,这几年疫情,死亡也变得司空见惯了。而且由于工作的原因,死亡经常以纸质的形式呈现在我面前,一张死亡报表就代表着一个人的逝去。白事,是一个人在世上最后的风光,人生大事,死为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