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叶,民族传统绣品步入商业化,其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让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迅速脱颖而出,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有了“四大名绣”之说。
不过这个时候,中国的马尾绣,它还深藏在贵州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贵州自古交通闭塞,加上水族居住的地方多为山重水复之地,马尾绣不被外人所知晓,似乎也是一件极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在中国民族传统刺绣的历史上,以精细素雅著称于世的苏绣,其历史已达二千余年;善于吸纳其他刺绣长处的湘绣,凭借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风格,得以畅销于大江南北;至于粤绣,它在制作上以繁而不乱、构图饱满而著称,粤绣还以百鸟朝阳、龙凤呈祥等祈福图案来呈现出生活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的和睦向善;蜀绣多姿,源于四川这片丰饶的土地,加之成都自古就是“天府之国”,使得蜀绣的原料,能得天独厚地囊括了优良的软缎和精美的彩丝,其针法可达一千余种,风姿绰约的态势,长久以来,一直散发出浓郁的蜀地特色。
中国水族虽然有自己的文字,但水书,其字数却只有四百多个,这些文字民间主要用于占卜问卦和吉凶推算,在日常生活交流和人际交往中极少使用,水书的有限性使它无法达到记事和状物的功能。在过去那漫长的历史岁月长河中,水族地区能掌握和运用汉字的人极其稀少,使得历史上记载马尾绣的典籍终难得一见,导致马尾绣起源实际上已不可考。
所谓的民间传说,通常情况下是某种事物在缺乏文献记载下,民众对其历史的一种想象和猜测。在这方面,马尾绣也不例外,传说中马尾绣起源于中国水族的一对年轻夫妇,为保卫水乡故土安宁,新婚不久的丈夫外出征战,一去七年,胜利在望之时,男子却被对手团团围攻,身中数箭之后,他最终战死沙场,那匹伤痕累累的战马却逃了出来,老马识途,它依然识得归路,历尽千辛之后,战马跑到了山寨向女子报信,那苦苦等候自己丈夫七年的女子见到战马,自是欣喜万分,赶忙牵着丈夫那鬓毛凌乱、双眼布满血丝的战马,还以为自己的丈夫马上就顺利归来,哪想到马却一直在流泪。它轰然地跪于女子面前,用尽全身力气嘶吼数声之后,伤口迸裂而亡。女子这才知道丈夫已死,她悲痛地安葬了这匹重情重义的战马,入土之前女子把马尾巴上的长毛割了下来,然后用丝线缠绕马尾,绣于自己的外衣,以示缅怀丈夫和纪念战马。不曾想马尾入绣,美观大方、经久耐用,导致这种绣法在水族地区迅速传开,并世代传承。
马尾绣,顾名思义,就是以马尾为绣,并以马尾为绣的核心原料,这也是马尾绣与中国其他四大名绣的重要区别所在。
在中国水族地区,水族妇女世代传承马尾绣技艺,制作马尾绣技艺的优劣,也常常被被用来评判一位女子能力的高下,社会评判的价值取向使得马尾绣这种技艺盛行于水族聚居的三洞、中和、水龙、塘州、廷牌、九阡一带,虽然马尾绣其起源已无法追溯,但从马尾绣品的风格中,依然可以看得出这是一种最为古老和最具生命力的原始艺术,所以马尾绣被刺绣界称为刺绣百花园中的“活化石”并不为过,透过马尾绣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找到那把打开中国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民族心理大门的钥匙,并为解读水族诸多文化现象找到其生存和发展脉络的空间。
中国马尾绣制作技艺与方法异常独特。首先,它以三至四根马尾为轴芯,再绵密细致地将白色丝线将其缠绕,预制成类似于琴弦样式的绣花线。其次是将这种白丝绣花线盘绣于刺绣轮廓或剪纸纹样上。再次就是编制扁形彩线,以五至七根彩色丝线来完成这道工序,然后再在盘绣花纹轮廓的正中间填绣。最后通过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传统刺绣工艺绣出其余下的部分。马尾绣制作工艺复杂,但其绣品造型抽象、风格洗练,浮雕味足、民族味浓。
中国马尾绣主要用在服饰和背带,马尾绣和服饰背带的结合,犹如画龙点睛,使得原本素朴淡雅的服饰和背带突然变得灵动多姿起来,这是中国水族的创举,这也是中国刺绣艺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中国水族地区以农业经济为主,饮食习惯是稻饭鱼羹,水族男子从事农业之余会兼事一些手工业,而水族女子多擅长纺织和染布,在水族地区,水族男女都有着崇尚黑色和藏青色的特殊审美观念。历史上,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老年人着长衫,土布缠绕包头,脚裹绑腿。女子则穿青黑蓝色圆领历襟宽袖短衣,头包白帕或黑帕,下着长裤,系布围腰,穿绣青布鞋。在服饰着装上,水族人不喜红色和黄色,特别禁忌大红、大黄等热调色彩,他们钟情于蓝、白、青等冷调色彩。水家人不喜欢花枝招展、色彩鲜艳的服饰,他们追求的色彩浅淡、温文、素净,他们心仪的风格朴素、大方、实用。今天水族男子的服饰,基本上已同化于汉族,只有在重大节日或喜庆时刻,才可以见到少数人身着对襟上衣、头包黑帕的传统服装。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水族人感情内敛、性格谦恭含蓄,他们欣赏和追求的色调往往和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一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生活环境中选择蓝、青等冷色调,目的无非就是要和周边的绿树成荫协调统一,以身处其中的人心理达到平衡、舒畅、安定之感。
中国水族历史上传统的服饰着装,虽然在水族男子的身上,现在已难得一见。但在水族女子的身上,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得到这种传统服饰的种种神韵。
历史上,水族有家家户户遍种棉花的习惯,织布、染色、裁剪、缝制全靠女子用手工来完成的水族服饰庄重大方;水族女子的服饰多用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劳作用服和节日盛装大不相同。平时着装简便实用,节日盛装则厚重典雅,盛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马尾绣,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脚穿绣花鞋。水族女子服饰,从原料到成品全系手工制作,带着生命的温暖和生活的气息。水族纯色女子服饰,实在平淡无奇,但只要绣上那古色古香,精美绝仑之马尾绣,一件质地普通的土布外衣,立马变得华美精致,灿若浮雕。图案古朴、典雅的马尾绣,使水族服饰富饶多姿,并以其独特的风格,不断地展示着水族文化特有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水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水族马尾绣服饰,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水族发展的历史,水族马尾绣服饰这种活态的文字,它不仅是水族艺术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外在体现,也是水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达。
在贵州南部的三都、荔波一带,水族女子的服饰无一不充盈着满满的水家元素,山水相汇,人文交融,让栖息在这个古老土地上的水民族不断地上演一场场关于风物的传奇。水族马尾绣是水族民间实用的圣物。就水族文化而言,马尾绣的地位尤为独特,它和水族女子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其拒绝缥缈与虚无,水族女性常常用它来架构人生,然后付诸于背带和服饰之上,以背负儿女、哺育生命的方式实实在在地呵护自己的儿女,传承自己民族的经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水族女子的创举尤为伟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水族马尾绣凭借其厚重古朴、典雅精美的特性,把水族服饰推向了艺术的高台和审美的高峰。水族女子创造性地开拓和发展了的马尾绣,对中华文化做出了有力的贡献。水族女子绣制的马尾绣毋庸置疑地成为水族地区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无论从实用角度而言,还是以美学观点来论,马尾绣在中国民族刺绣的文化百花园中都是独一无二、最具文化内涵、最能反映水族心灵密码和审美取向的艺术瑰宝。
二〇〇六年五月,水族马尾绣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〇一五年三月, 时任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的宋秀岩在出席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五十九届会议时,向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赠送了中国马尾绣产品。中国方案与中国举措,为中国马尾绣这一古老、原始、厚重、多姿的民族刺绣艺术带来了广阔的传承空间和难得的历史机遇。
2018年10 月20日凌晨,潘鹤记于贵州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