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树花开的头像

万树花开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3/30
分享

眇觌书生摇身变

——《东北老王》读后

◎曹辉

日子是时间结的果,一如《东北老王》是老藤笔尖孕育的“娃”。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老藤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他不在语言的吉光片羽上捯饬,只在内涵和思想上深入地求。嗯,确切来说,“东北老王”是老藤笔下由“嘎”熬成的“鹰”。当然,“鹰”谐音“英”,是“英雄”的“英”。“打嘎”据说是东北农村男孩们玩的一种游戏,“将短木棍两端削尖成纺锤状,备好一块长条木板或木刀,击打的时候将嘎放在地上,一端垫翘,然后用木刀或木板剁下使嘎弹起来,再用力挥板咔的一声猛扇出去,以嘎飞落远近论输”。“鹰”的内涵便是七井村的村民从下里巴人变成一飞冲天的苍鹰的“出息”。对七井村人来说,不论哪一位村民由嘎变鹰,都不啻是涅槃,是无上荣光,全村人皆跟着与有荣焉。

读小说,有的人读其内涵,有的人读其热闹,点不同,所得亦不同。《东北老王》这部中篇小说的“魂”是其亮点。这“魂”是老王的人格亮色对世人的感知和影响,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因此,老王成为当仁不让的主人公兼行文线索。老藤像个文字的将军,指挥笔下一粒粒饱满的文字,宛如指挥千军万马,指东打东,指西打西,这种惬意,想必是每一位作者对自己作品的那种爱了吧,就像——父母之于儿女一般。老王,一个在利益面前不为所动的人男子汉,放弃了校长“宝座”的诱惑,为真正有步有难的人让路,在仕言仕,,厌倦后,在商言商,虽然经商于他,是个百分百的儒商。能在泥沙俱下的时代大潮里,同流而不合污,简直太难得了。这就是该部中篇小说的意义。

人物刻画生动形象是这部中篇小说显著的特点之一。老王其人,包括其他配角,都极富人情味,读罢直觉余音绕梁。不论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还是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抑或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都有种水到渠成的自然之感,用笔老到,不着痕迹。人物角色的设置上,也有特色,主角老王,是东北地域中的沧海一粟,但这一粟却十分饱满,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让人忽视不得。他于七井村的成长经历,既有传奇性,亦不乏个人奋斗的励志色彩,老王身上儒家思想品格的烙印是不可磨灭的,是当之无愧的正人君子的典范。凡事能不忘初心秉持人间正道,沧桑便也不算什么了。难能可贵的是,老王其人不论在哪里,都能过得风生水起,他基本上达到了宠辱不惊的人生境地,也算是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了,更是道行颇深的儒生,其事其行与其人相得益彰,令小说熠熠生辉。而该小说以“我”为辅线贯穿始终,这种在场感,老王对“我”的影响,各自的所历所为,读来不觉中有种信服力,似乎就是生活的还原,真实性极强。尤其后期老王丢弃铁饭碗下海的行为,更使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包袱频频甩出,环环相扣,精彩纷呈。其他龙套人物,也都在《东北老王》这张棋盘上成为有用的棋子,各就其位,老王俨然十足的七井村中“譬如北辰”的“明白人”。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明白人”并不多,不是吗?

老藤所有的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诗歌,抑或散文随笔,细读来,大体都呈两性:高尚性和趣味性。这样的一对组合,相辅相成,不觉突兀,难得的和谐,着实有意思,也需要一定的功力方可抵达。个人觉得,与他浓厚的国学功底有关,与他的人格魅力有关。老藤所有的小说都会让人有种正襟危坐之感,但不生硬。他笔下,向无七三八四的龌龊,亦不肯靠情爱来哗众取宠,即便写爱情,也是阳春白雪的爱情,凡夫俗子的爱质地干净,没有靠某些笔触吸睛的小技,这是我最为钦佩的。这一点,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倒有些神似。骨子里,老藤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继承者,“好德”与“好色”的取舍,是老藤的人格洁癖,也是他的人生图腾。他不屑于以色侍读者,而靠实力靠情节和内涵立于文坛。这样的文人,说心里话,当下社会,并不多。也因此,他的小说,认真读后,往往会升出中国古代话本小说的味儿来,尤其有些语言的应用,这得益于他难以抹杀的文学底蕴地支撑。至于趣味性,也不是以趣逗趣,毫无深意,而是借趣寓意,寄趣于理,这部小说中,打嘎变鹰就是个非常值得读者咀嚼的哲理话题。这一蜕变,也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拐点,借助于天时地利人和,当然,也需要个人的努力。万事俱备后,东风一吹,水到渠成,满意的解就出来了。另外,读老藤的小说,不经意还会滋生出一种读《城南旧事》的倘恍意味来,就好像是一种介于交叉表述与独自登台的自述间的不断切换,老藤隐身幕后,淡淡地跟你说。这种小说风格倒是蛮有趣的,老藤小说的高,就高在这里。

老藤擅长借小说来阐述人物间的关系,他说老王是“我”的老师,“我”是跟老王混了几年。这个带引号的“我”,其实可以是很多人,老王是谁的老师且不论,至少,老藤于文学方面,在这一刻,确实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只此一种,足矣。可惜的是,由嘎变成鹰,我这一生已不可能,虽可惜,但不遗憾。随遇而安是我这个年纪参透的人生活法,一无慧根,二呢,在我的人生路上,尤其少年青年时期,从未遇到过像老王或者老李老张这样的贵人。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很贫瘠,没书可读,也没有像老王这样的智者引路。散养的结果是,后来之于文学的路,嗜读于我成为一种瘾,或许这就是少年缺失种下的病吧,对书的渴望。我需要于“读”上努力补课,去偿还少年缺失的读书时光和那个阶段应该得到的来自书本的裨益。年长后再读书,唯一的不好就是过目就忘,虽然无奈,但也无法可想。

该书中,老王以他的视觉和人生经验总结说:哲学是金字塔尖儿的东西。这话,害得我心里小有触动,涌起波澜。这些年,我一直在主动学习,不是想要学历那种学习,是本能的读书和入世。尤其近年接触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听杨立华的哲学课,听曾仕强讲天道,听傅佩荣讲论语,翻阅五代十国,闲读《史记》,基本都是从头学到尾,包括中外其他方面的书籍,当然不是想成为哲学家,就是打开读书模式的一种知识输入,提这么一嘴,无非是因,嗯,说真,他们的话也好,书也罢,都曾令我的心在某一刻由衷感觉到,读书确实是给自己的人生和视野打开了一扇窗。

该小说中提到老王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细节,仿佛是老藤在用自己的笔,完成孔子想入世并有所为的写照。老王竞选处长没竞选上于是下海经商的桥段亦令人唏嘘,谁在生活里还没有个因某种不公而热血冲昏头脑想辞职的时候,谁又没有过受到诱惑不知如何取舍的矛盾纠结?但是冷静下来又觉得现在的工作是个鸡肋,求之不得,弃之可惜,于是失去了折腾的勇气。或者,我们已经在社会的温水里成功地成为那只被煮的青蛙了吧。

喜欢该小说还有个原因,它否定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时代的泥沙俱下中,书生的短板太明显了,譬如和政府部门的关系处理不好,办事不顺畅等,说穿了不过是两种思维的角逐。做事情,一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如真成为那个等着敌方过河做好准备再打仗的宋襄公,简直是找虐的节奏,遑论胜利?该小说中,老王从个搞哲学的人,转行经济领域,他说:房地产企业嘛,无非是低价拿地,高价售房,靠预售回款,空手套白狼,没啥科技含量,一靠胆子,二靠人脉,只要天天座上有贵宾,杯中有美酒,钱就会流水一样往资金池里淌。这番话,成为人生角色转换的前提。他自己,也因此有了被挖的价值。大明白嘛!不过如此。入世嘛,学以致用嘛,把房地产企业做强做大从理论上升到实际的老王,令人刮目相看。此外,老王深谙协调政府部门和企业发展的关系的重要性,他懂得协调关系,擅长组织饭局,并将饭局打造成具有普惠性的饭圈,每个参与者都能感受到荣誉感或成就感。就此,入世的老王,活得风生水起。倘若你读懂了老王人生后半场的所作所为,恭喜哦,这本书已成为一本具有教科书意味的无言之师,你得感谢老藤,这与老藤是儒家思想传承者的身份有关。所谓的入世,老藤用东北老王告诉我们,同流而不合污,也是成功的一条路径。

在语言运用上,《东北老王》也是成功的。小说有中规中矩的行文,也有出人意料的“曲水流觞”,有人性的选择,也有本性的展现。细品的话,还能看到文言小说的影子。小说除了前面提到的象征手法外,细节描写、对比、铺垫、照应等均有体现,这种成熟的行文需要作者的定力和底蕴。呃,该小说的趣点,应该在《东北老王》这个名字上。让人不禁想起民间流传的”隔壁老王”那个诙谐幽默的小故事来,东北老王与隔壁老王的人物塑造,却差了十万八千里也不止,一个是佛,一个是市井打哈取乐的上不得台面的荤笑话,这种谐音梗虽是无心插柳,却也蛮逗的,当然,这不是老藤的本意。读这篇小说的时候,也想起了写作中老藤对我的种种鼓励。我们算是纯粹的君子交,在我心里,老藤不但是我的朋友,也是我文学方面的老师。我对《论语》的某些理解,包括世人对《论语》的理解,有些看法我自己也不知道公允与否,虽然我的初衷是不想误人子弟。老藤针对我的情况说,读《论语》,主要是学习孔子看问题的方法,不要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过多的考证浪费时间。一语点醒梦中人,于是豁然开朗起来。

心里住着孔子的老藤,“东北老王”虽是他笔下杜撰的人物,却也是他对这世间的一种希冀,倘若滚滚红尘能有更多的老王,这才是老藤想要看到的吧。这篇小说的好,正在于它的形而上,在于它的“由噶变鹰”,这是它的庄重,也是老藤的庄重,更是当下文学需要秉持的庄重,是对芸芸众生品格的一种求索和期许,即便明知这是个路漫漫其修远的过程。

2021.12.1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