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会镇的头像

曹会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15
分享

童年的花灯节

我们小时候最盼过年,一到过年学校就会放寒假。那时候放寒假老师基本上不布置作业,放假就是放假,让孩子们完全放松,没有课业负担。

新年一到,孩子们就像脱缰的野马,头上没了紧箍咒,任飞东西。那时候孩子们每天睁开眼就跑出大门找伙伴玩耍,又是做游戏、又是溜冰,疯魔一般,玩得不亦乐乎,玩得废寝忘食。

尤其到了年三十和初一这两天,那更是热闹非凡,家家贴春联挂红灯,鞭炮齐鸣。人们穿上新衣服笑容满面,纷纷走上街头相互问好,相互拜年,见了长辈大街上就地跪倒就磕头。那场面,那气氛真叫过年。特别是三十晚上,人们都走上街头玩耍,一片欢声笑语,再配上家家户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更是热闹,年味浓浓。那欢快情景令人激动不已,至今想起来心里还有甜甜的味道。

春节过了接着来的是正月十五闹花灯。我们小时候过花灯节也像过年一样隆重。最大区别就是元宵节所用之物大人不再操心,全由孩子们操办。农村的元宵节基本上就是孩子们的节日,该玩什么,需要什么器物父母基本不管,全由孩子们自己准备。

我们小时候过灯节基本上是买不着灯笼的,更买不到礼花。不像现在想买什么有什么,尤其花灯千奇百怪要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式样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那时候我们玩的灯是就地取材,自己亲手做的灯。我们家乡有许多芦苇,削几根粗壮的苇杆,把它劈成篾,再削一个厚约两公分的大萝卜片,然后把削好的苇篾插到萝卜片上围成圆圈作为经,再用几根苇篾把经编织起来,很快一个手工灯笼框架就成型了。后续的工作就好办了,在萝卜片上插上一根竹签,顶上插一根蜡烛,外面用红纸一裹,一个手工灯笼就大功告成。这种灯笼很多人都会做,元宵节一到,孩子们都挑着自制的灯笼走上街头。这种灯笼很少有人家挂到门上,都是小孩子们手挑着满街串。

元宵节除了玩灯笼,还有一个更刺激的玩物,那就是扔刷帚头。那时候的农村孩子们哪有什么玩物,抓住什么玩什么。刷帚是家里扔掉不用的废物,这个废物倒成了灯节儿童们的玩物。他们把刷帚头粘上油,点着火,使劲向天上扔,名曰‘’玩火龙‘’。这种游戏在村里大街上不能玩,要到村外打谷场上玩。那里地面宽绰,跑得开,扔得开,无所顾忌。这种游戏一个人玩没意思,要几个伙伴配合一起玩,几个人一起向不同方向扔,或是穿花扔。扔出的刷帚火苗拖着尾巴飞上天空,很快又落下来,一起一落持续不断,那情景也着实令人兴奋不已。

玩灯笼也好,扔刷帚也好那都是小孩子的自娱自乐,后面还有更精彩的闹元宵活动,那就是‘’甩钢花‘’。这种娱乐活动小孩子们玩不了,必须

是身强力壮动作敏捷的青年人才掌控得了的。

具体玩法是用一个直径约三十公分的粗铁丝编制的大灯笼,灯笼眼直径不能超过三公分,再准备好木炭和砸碎的铁锅或铁盆碎片,然后再一层木炭一层铁片分隔装好,直到装满压实为止,接着找一棵结实韧性好的四五米高的竹篙,在竹篙顶端套上转环,转环上再系上一根细钢丝绳,然后把灯笼牢牢拴到钢丝绳上。一切准备就绪,再找一个空旷场地,最好靠近水塘的地方,选在中间埋上一个石臼,接着把吊有灯笼的竹篙插进去,几个年轻力壮的年轻人就开始摇动竹篙。灯笼被甩动,灯笼里的木炭早已被点燃,此时迎着风呼呼燃烧,灯笼瞬间成了大火球。灯笼的温度随着旋转速度的加快迅速升高,不一会便有铁片被融化,被融化的铁片从灯笼甩出来,冒着蓝色的火光,拖着流星般的尾巴向远处飞去。铁片一个接一个被甩出,蓝色的火花一个追着一个飞跑,那景观美轮美奂。尤其被甩到水面上的铁片更美,铁片冒着蓝光迅速在水面上打着漂,水面上是蓝光,水下面是倒影,相互映衬,那真是一绝妙景观,叫人激动不已。远处观看的小伙伴还有一些大人们每看到被甩到水面上的钢花都会鼓掌欢呼。

甩钢花是力气活,每甩完一灯笼钢花需要一个多小时,三五个人是应付不了的,这中间要换许多人。这些人都是自觉自愿为村民带来快乐的人,他们不要奖励,也不取报酬,心甘情愿为百姓服务,无怨无悔。

甩钢花是我们家乡每年正月十五都举行的一项娱乐活动,它给家乡带来了浓浓的年味,也给小朋友们带来无限的快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足,甩刚花的娱乐活动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的娱乐形式。

今天的花灯节富丽堂皇,灯饰千姿百态,可今天无论怎么逛,怎么看,怎么玩都没有儿时过花灯节的那份感动和喜悦,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