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120周年华诞述怀
曹济南
岁月如河水,容易流逝;往事似烟云,容易消散;记忆像小草,容易衰萎。但对于湘乡一中读书的温馨记忆,在岁月的河流中没有流逝,在往事的烟云中没有消散,在记忆的衰萎中没有淡忘。
——题记
2024年,母校湘乡一中华诞120周年。作为年近八旬的校友,作为60年前入校的高中学子,心情怎能不激动?思绪怎能不飞扬?往事怎能不回忆?祝愿怎能不送上?
难忘那一天
也许是命中注定,也许是天意使然,可爱的湘乡一中,成了我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驿站,成了我求学生涯中最难忘的岁月,成了我情感历程中最思念的地方……
还记得1963年暑假,当我收到湘乡一中高中部的录取通知书时,别提我有多激动,父母有多高兴,就连我们生产队和大队的人见了我,都情不自禁地夸奖我:曹济南,你了不起,考取了湘乡一中!
因为湘乡人都知道,湘乡一中是湘乡县乃至湖南省的著名学校,是高效率出人才的省重点中学。我是我们大队第一个考取湘乡一中的学生,所以在乡亲们看来,我是中了状元了!那时能到湘乡一中去读高中的学生是凤毛麟角,全县只招六个班的高中生,湘乡一中四个班,湘乡二中两个班,按每班50人计算,一共也只有300个啊!我是一个偏僻山村里的孩子,又是一个贫困家庭里的苦儿,能成为著名学校的高中生,有骄傲和自豪冲击我,让我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呼喊着:“我是湘乡一中的高中生了!”真是未入学校先有情了!
1963年8月31日清晨,我挑着衣服被褥等行李,从家里步行60多里去湘乡一中。路途远,天气热,太阳晒,挑着担,步行何其难!但一想到是去湘乡一中读书,马上就是湘乡一中的学生了,全身就来劲了,脚下就生风了,燥热劳累就赶跑了!(如果是现在叫我冒暑挑担去步行60多里,你给我1000元红包,我也不会去受那份罪了!)
大概只用了6个来小时,我就用稚嫩的脚量完了60多里的路程,就在县城南门口旁边看见了心仪的湘乡一中。那时学校并没有显赫的校门,在向南门口的公路边躺着一座满身沧桑低矮的老校门,校门口贴有热烈欢迎新同学的横幅标语,传达室设有新生接待站。立刻有人接待我,替我提走了行李;立即有人带我到学校办公楼的教务处报到,立即就有生活老师带我去寝室,安排好了我的床位,接着有人带我去食堂吃午饭。
一进校园,只觉温馨氤氲,服务热情周到,令我为之感动。
记得报到的第一天下午是自由安排,我便迫不及待、怀着好奇、揣着激情去观赏学校。心中自白:可爱的一中啊,我来了!我要在你的怀抱里生活和学习了,我要真真切切地把你看个够!
从传达室进入校园,首先钩住第一眼的是一块大操场,操场右边有一溜低矮的厂棚,那是校办工厂。操场很大,一溜排着六个篮球场,地面是沙土的,投篮板是木质的,与现在的彩色塑胶操场、玻璃钢投篮版相比,一个是时髦青春少女,一个是山村褴褛老头。但那时在我的眼里,简直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惊奇惊喜又惊叹,篮球场之大之多之好,让我大开眼界!它豪迈地彰显了学校规模之大,学生人数之多,校园生机之旺,我心旌摇焉。
操场左边,有一栋高大漂亮的红砖楼房,红墙红瓦,在绿柳丛中格外耀眼,“万象楼”三字洋溢着诗意。这是学校的行政办公楼,全校师生的主心骨。万象楼的侧面有一栋红砖楼房,有人告诉我是实验楼。实验楼前面有一口池塘,四周绿柳如烟,芳姿绰约,倒影塘中,如诗似画。现在有知识长廊的地方,那时是一条树木葱郁的人行甬道。
从万象楼沿操场左边的百米跑道往前走,靠左边有一栋教学楼,楼房不特别高,记忆中只有两层,每层有四间教室,还有教研室。楼梯、走廊、教室都是木板,人踩上去会发出“康当康当”的声响。教学楼底层的中间有拱门,是过道。往里面排,一连四栋。前面三栋是青砖青瓦木板楼,古朴素雅,端庄大方,是初中部;最后面一栋是钢筋水泥红砖楼,时新气派,高有三层,每层四间教室加教研室,是高中部。每个年级一层。我的教室就在红砖楼的第一层。高一是53、54、55、56四个班。我分在高55班。
仍然从操场跑道往前走,也就是在教学楼区域的右边,我被一处古建筑群震撼了!
我从跑道边的石阶登上棂星门(门梁上刻的是繁体字“櫺星門”)。这是一座高大宽阔的大理石牌坊,六根直立方型大石柱和十五根横方大石梁结构成六柱五门大牌坊,中心位置为主门,比旁门更大气威武,门上横梁上刻有“櫺星門”三个大字。当时我并不知道“櫺星門”是啥意思,实话实说,那个“櫺”字我都不认得。后来我才搞懂,“櫺星門”是专用于文庙(纪念孔子的庙宇)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的名称。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的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文星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媲美。每根直立石柱的顶端都蹲着一个小石狮子,虎虎生威,雕工精细,栩栩如生。
穿过棂星门,我跨进大成门。宽阔高大的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红底黑字金边的竖匾,上书“大成門”三个大字。匾上灰尘堆积,诉说岁月的久远,尘世的沧桑,我心戚戚。
跨进大成门,眼前一亮,心中一惊,大成殿的恢弘气势震撼心灵。这是一座古建筑,重檐斗拱,红墙琉璃瓦,酷似天安门城楼。我站在“大成门”处景仰大成殿,只见一座巍峨壮观的天安门城楼式的殿宇,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有石栏围护,有巍然石级通向殿门。台阶上一排高大的朱红大圆柱,雕梁画栋,颇为养眼。殿门正上方,重檐之间,对应殿门中线,仰头可见一块金碧辉煌的竖匾,“大成殿”三个金色大字,格外醒目。大殿前方是一座配套的四合大院,也是红墙碧瓦,宽阔的走廊环绕贯通,据说是供读书和讲学的书斋。(我读书的时候,这个四合院的左边是学校的医务室,校医叫吴志德,女性,胖胖的,中年,说话温文尔雅,亲和力袭人。给我看过几次病,至今还有音容笑貌刻在记忆深处。其它房间,记得是一些老师的寝室。)
我经过“游龙出海”的长幅石雕图案旁的斜坡石级,步步高升至大成殿内,只见偌大的殿内没有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也没有雕像,也没有御赐的匾额,只有一排排的朱红大伞柱,撑起高大的彩绘殿顶,只有单杠、双杠、跳马、跳箱等体育器材等散踞其间,可以看出这里是雨天上体育课的理想场地。(后来证实了我的判断,雨天便在这里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叫傅继斌,高大,偏胖,五官端正,皮肤偏黑,口大嗓粗,声音洪亮。我体育不行,但喜欢他上体育课。)殿内虽然没有了孔子的牌位和塑像,但孔圣人的崇高形象矗立在我心中,我仍然在心中默祷。
我从大成殿外面走廊来到后面,只见又有一座长方形的四合殿宇,有人告诉我,这是崇圣殿,因其珍藏过许多儒家经典等珍贵古籍,故又称“尊经阁”。但我只见楼阁陈旧,古籍全无。在我读书的时期,这里也成了一些老师的寝室。
这个以大成殿为主体的建筑群,就是湘乡唯一的、令读书人崇敬无限的文庙,也就是孔庙。数千年来,孔子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孔庙就是中国文明的代表作。
现代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首因效应”,说的是人第一次看到的东西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情感效应。我第一次到湘乡一中的第一天,就看到了文庙(孔庙)这样的奇迹,让我的心灵震撼,让我的魂魄激荡,让我的思想升华,我只感觉湘乡一中果然非凡,果然出彩,果然神圣,能在这里读书,真是太幸运了!
是夜,更深人静,我灵魂出窍,梦游大成殿和校园。
难忘那五年
19663年9月至1968年7月,我在湘乡一中完成高中求学之旅。从入校到离校,历时5年,这在一中校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届,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葩。转瞬到了2023年,时隔60年(一个花甲),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限于篇幅,只能择要记之。
一中5载,可分两个阶段。1963年9月至1966年5月为读书学习阶段;1966年6月至1968年5月为留校文革阶段。我是“老三届”的“老大”——六六届的高中毕业生,正宗的“老三届”。特殊的年代,造就非常的我们。
我要感恩湘乡一中,让我成为认认真真、扎扎实实读过三年书的高中生。
有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想说,穷人的孩子会读书。中国不是有句古语叫“自古寒门多才俊,从来纨绔少伟男”吗?我是偏僻穷村贫家的孩子,我从发蒙开始,父母要求我的是多做家务事,从来没有要求我好好读书,要求我在家里读书做作业,但我生来就喜欢读书,认真读书。1960年高小毕业,考取湘乡二中读初中。但我在学校里总是想母亲,竟然逃学回家去,帮着母亲带弟弟妹妹(这时母亲已有七个孩子,我是老大)。读了三个学期后,我自己要求转学到家乡的湘乡五中,因为这样我可以读通学,可以天天回家帮着父母做点家务事。那时我食不果腹、衣难暖身,实在没有无忧无虑专心专意读书的条件,但我在湘乡五中的成绩居然年级第一,期终考5门,总分500分,我得495分,只有语文95,其余功课均满分。1963年我到湘乡一中读高中的时候,母亲有了10个孩子,生产队山多田少产量低,“瓜菜代”是常态;生产队的工值是“三盒火柴两口针”(七分钱,那时2分钱买盒火柴,一分钱买两口针),鸡蛋换盐和煤油是常规。但我在学校里却自觉认真地读书,虽不是学霸,但却是班级前五名吧。那时我不仅把各门功课学好了,而且我课余看了大量古今中外的课外书,星期天去图书馆借书,去阅览室看书是我的惯例。我喜欢写文章,为此我把《新华字典》和《汉语成语词典》都背下来了,所以班上同学戏称我为“活字典”。大概是背成语的效应,文章里常有几个别人不知所云的成语,在同学们的眼里成了会写文章的所谓笔杆子。
虽然只学习了短短三年,但为我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德智体基础,所学的知识和道理,却影响了我整整一生的航向。我之所以能在1978年恢复高考时脱颖而出,主要归功于在湘乡一中的三年苦读。
我要感恩学校校长、班主任易光劼老师和所有任课老师。
那时学校领导和所有上课老师都是狠抓教学的,学生也是很自觉地认真读书学习的。每天早自习,书声琅琅;白天课堂,聚精会神;自习课鸦雀无声,专心致志。学习成绩你追我赶。校风班风纯正,学习风气浓郁,“笃学报国”的校训融化在学生的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
我读书时的校长叫刘毓松,我们亲切地叫他刘校长。他高个,精瘦,浓眉大眼,说话温和,平易近人。一看就觉得是个体恤师生、热衷校务、精明实干的好校长。
他不仅喜欢到教室里去听课,喜欢跟学生聊天,而且喜欢到学校的菜园里和猪场里去看看(我在猪场碰到过他)。因为那时正是全国人民勒紧裤带过“苦日子”的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低,猪肉特别紧张,他要求学生食堂多煮点蔬菜,每个星期至少给学生打一次牙祭(吃一次肉),减少学生肚子闹意见,他便重视在学校搞校办工厂,搞菜园,搞养猪场。
他给我们作过好多次报告,全没印象了,但有一个报告,至今还有印象。那是1964年的上学期的某一天,他召集全校师生在大礼堂作“校庆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动员报告”,他说定在6月6日搞校庆。他激情澎湃地介绍了湘乡一中六十年辉煌历史,他说湘乡一中创办于1904年,当时叫湘乡中学堂,有两处校址,一处在东山东皋书院,一处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试馆内。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在湘乡驻省中学堂读过书,称它为“伟大的学校”……听到这里,全场掌声如雷,欢呼爆棚。
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当然不只是被一中的辉煌历史所感动,还有在那年的校庆纪念活动中,我们班在文艺汇演、校运动会、集体赛操等三大项的活动中都夺得年级第一名。颁奖会上,刘校长亲自颁奖。当刘校长把奖状送到我手上时,和我热情握手,并说:“祝贺祝贺,你们班不错!”我说:“谢谢校长!”
作为班长,我受到校长如此热情的赞扬和鼓励,怎会忘记?半个多世纪岁月的磨洗,也没有磨洗掉那次温馨美好的记忆。
那时的任课老师,最让我感恩和思念的当然是教语文兼班主任的易光劼老师。
学生最难忘的是班主任老师,因为班主任不仅担任教学,更多的是育人,是学生生活的管理者,是全班学生的主心骨。高中三年,我们的班主任都是易光劼老师。
在我的印象里,易光劼老师是刚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的,他分配到湘乡一中教的第一届学生、当的第一届班主任就是我们高五十五班。他的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多少,是一个年轻的帅哥,所以跟我们同学之间,亲如兄弟姐妹,课外有说有笑。而且我们班上还有女同学暗恋上了这位帅哥。
易老师教语文,虽不是巧舌如簧能说会道,但也全神贯注,使尽浑身解数。记得有一次教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的内容是这样的: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印象最深的是易老师教到“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时,他学着深山鹧鸪的叫声:“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声音凄婉,如泣如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他那凄厉的鸟叫声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易老师的精彩教学让我永远难忘,而他带领我们搞劳动的情景也让我记忆犹深。我记得那时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那时是非常重视“生产劳动”教育的,除了每个星期有一个下午的劳动课外,还要安排去参加一些大型的劳动锻炼,如修建东山大桥时,班主任易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在修桥墩的围垅里挑沙石;在东台山下挑石灰爬到快到山顶的地方写巨型的石灰标语——农业学大寨;带领全班同学冒着炎天酷暑到东郊公社的一些生产队搞“双枪”……这些累并快乐着的劳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体力、筋骨、意志、毅力,而且学到了不少劳动知识和技能……
易老师既是我们的恩师,更像我们的兄长。他心地善良,平易近人;教学严谨,一丝不苟。他对每个同学关爱有加。不论同学的家庭贫富,也不论同学的家庭出身,都能一视同仁。班上有个同学,家境特别清苦,父母双亡,仅一个姐姐也已经出嫁,易老师不但没有嫌弃他,反而让他担任了团支部书记,有意重点培养他,并为他在学校申请了特等助学金,解决了他的学习和生活困难。我们学习的那个时期,正是一个非常的历史年代——阶级斗争的年代,好多出身不好的同学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我们班这样的同学是非常幸运的。我那时担任班长,在学校的招飞中体检通过了,学校派易老师到我的老家去搞政审,老家的大队干部对易老师说我的父亲有历史问题,不但不能选飞,而且不能担任班干部进行重点培养。易老师认为这样对待我是不公正的,没有按大队干部的意见办理,只是把我从班长调到团支部担任组织委员。文化大革命初期,我班有个同学的家里被县委列为阶级斗争的重点对象,不仅是开批斗会,还办了阶级斗争教育展览馆。易老师按学校的要求带全班同学去参观展览,当然知道展览的对象是自己的学生家长。回校后,学校要求班主任组织学生讨论,谈参观展览的感想和收获。老师只在班会上轻描淡写地介绍了一下展览馆的内容,并没有在班会上指名道姓,也没有去找这个同学谈话,很多同学并不知道展览馆里的对象的儿子就在我们班上,这样这个同学也就没有受到半点伤害。还有一个同学,同样也是出身不好,他有音乐特长,就让他参加学校的文艺宣传队,他会打乒乓球,就让他参加学校的乒乓球队,代表学校去参加比赛,他会写字,就让他办班级墙报。这些同学当时确实各方面都很优秀,后来一旦恢复高考,他们都考上了大学。他们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在他们的主观努力下,他们几个都很有出息,有的成了地市级领导,有的成为了对国家作出了重大科研贡献的高级工程师,有的成了人类灵魂的高级工程师和作家,等等。
毕业40年后的一个夏天,我们湘潭的几个同学组织了一次大聚会,我们邀请了易老师参加。易老师高兴地与我们一起参加了湘潭、彭德怀故居、韶山的活动,看到老师年过古稀依然健朗的身体,看到老师幸福的家庭,我们真为老师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邀请老师以后都要参加我们的聚会活动,易老师高兴地答应了。那一次,老师跟我们有说有笑,回忆当年的许多事情,唤起了我们许多美好的记忆。聚会结束,我们和老师依依惜别。
那次聚会,我写了一首《谢恩师》的诗送给易老师,诗曰:
师恩似海大无边,
四十年来总忆牵。
日夜操劳为教学,
晨昏考虑授新篇。
少知弟子呆呆学,
多意先生切切传。
德智才能均为楷,
祝您康健福如天。
除了易老师,还有教数学的王仲篪老师,教物理的成金侯、向光沪老师,教化学的陈训伟老师,教外语的包威老师,教政治的江斌老师,教体育的傅继斌老师,等等,这些老师的谆谆教学,音容笑貌,仍然历历在目。我们班毕业五十周年聚会时,我主编了一本30多万字的《窗友心语》作为向母校的献礼,把我们当年的任课教师的肖像刊印在卷首的彩页里,让恩师们永远定格温馨在我们的心中。
师生情,是世界上最纯真最持久的人间真情!
1966年5月,我们高三文理分科,填报志愿初稿(那时是高考之前报志愿)。我还记得那时班主任指导我们考虑填报志愿时对我说:“你可以报考清华或北大,估计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我选了文科,填报了北大文学专业,我高兴地搬到了西一楼二楼的文科班上复习课。但当老师亲切的话音还在我耳边萦绕的时候,“五一六通知”迅速贯彻到了学校,“文革”便在校园里风起云涌,高考便在“造反有理”的口号声中废止了,于是我用绿的叶红的花白的云编织的大学美梦便被“雨打风吹去”了……
于是我像千千万万的大中在校学生一样,怀着无限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赤子之心投入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洪流之中了……
“文革”中,因为写大字报,提高了我悬笔写字和挥笔成文的能力;因为参加编《红卫兵报》,锻炼了我审稿编辑、排版设计的能力;因为乘串联之机,去到了首都北京,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成了我人生中最荣耀最幸福最难忘的记忆……,
1968年5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下,我欣然回到家乡,成为生产队里唯一拥有高中文凭的地球修理员。
难忘那五年啊,那是我读书生涯中最充实最精彩最感人的散文篇章。
难忘那首发
正是金秋好风景,丹桂飘香喜逢君。
2016年10月18日,我们原高55班回母校湘乡一中举行毕业五十周年聚会纪念活动。因为我曾担任过班长,所以这次聚会活动由我负责组织,活动共三天,包括报到、聚餐、首发和旅游。
上午,东方大酒家的大门上方有一块长长的电子屏幕,电子屏幕上滚动着鲜红的大字:热烈祝贺湘乡一中66届高55班毕业五十周年聚会暨《窗友心语》刊行圆满成功!
一群鬓发已霜的老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在酒店的大厅里报到。报到时每人都领到了一个沉甸甸的漂亮袋子,里面有一本厚厚的精美图书——《窗友心语》,一张胸卡——印着“湘乡一中66届高55班毕业五十周年聚会纪念”,一张“聚会活动安排表”,一份“通讯录”。
上午报到之后,东方大酒家一楼大餐厅里,最温馨的聚餐开始了……
一桌桌的丰盛酒宴散发的诱人芳香,远没有大家围桌而坐,兴奋异常地真情交谈的热烈感人……
更震撼感人的场面出现了——大厅的大型电子屏幕上开始播放图片、文字和声音完美组合的PPT电子演示片——《永远的缘分 永远的情谊》。
一张张校园的精美图片,一个个窗友的生动头像,一祯祯毕业35周年、40周年的合影照片,一幅幅感恩母校的真情对联,配上精炼生动的散文诗般的解说词,播放着标准普通话的极富磁性的极富煽情的抑扬顿挫的女声朗诵,把大家的眼球吸引住了,把大家的情感激发起来了,让全场的人血液沸腾了,我的眼眶湿润了……
欣赏完图文精美加声情并茂的PPT片后,我带着无比的激动发表祝酒词。(限于篇幅,祝酒词略。)
下午,我经历了人生中一次最难忘的最温馨的首发仪式——我主编的三十万字的《窗友心语》在母校湘乡一中教师会议室举行了隆重感人的首发仪式。
带着在东方大酒家会餐的温馨,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母校湘乡一中。
母校啊,五十年前曾在这片热土上学习生活过5年的学子们,今天回来了,回到了您的怀抱!
看见您了,您张开双臂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校门口两块水牌上,贴着鲜红的欢迎标语。
校园面貌已经大变了,校门变了,大操场变了,教学楼变了,知识长廊变了,学生食堂变了,当年的宿舍区也变了,特别是大成殿已重修一新,令人肃然起敬。没有改变的只有棂星门,高大的石柱石梁,依然像当年一样,威严地挺立在大成殿前,诉说着校园变化的沧桑。
我们聚集在教师会议室里,隆重举行毕业五十周年的聚会和《窗友心语》的首发仪式。
周松春主持仪式,介绍了参加首发仪式的嘉宾,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让会场立刻生机蓬勃起来。
我在会上作了《岁月磨不掉的思念——高中毕业50周年聚会暨〈窗友心语〉首发式上的发言》。
首先,让我代表湘乡一中1966届高55班毕业五十周年聚会筹委会、代表高55班的全体同学和全体家属,表达对大家的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衷心地感谢敬爱的丁校长、乐书记给我们撰写了情文并茂的序言,他们的序言成了《窗友心语》中的最大亮点,大大提升了《窗友心语》的品味和收藏价值!
丁校长和乐书记不仅对《窗友心语》的出版予以大力支持,而且对我们今天的聚会活动予以了鼎力帮助,不仅是精神上给予的温馨鼓励,而且在场地上、设备上、生活上给予周到的考虑,现在让我代表高55班全体同学和家属,向丁校长、乐书记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最诚挚的敬意!大家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丁校长,送给乐书记!
衷心地感谢一中的陈主任、周主任等对我们的大力支持,衷心地感谢民名中学的成克定校长对我们的无比关爱和支持,大家把热烈的掌声送给陈主任、周主任、成校长!送给母校参加今天活动的可爱的同学们!
衷心地感谢今天与会的各位特邀嘉宾,有了你们,使我们的聚会活动更加精彩、更加温馨!大家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各位特邀嘉宾!
金秋十月,十月金秋,天气舒爽,惠风和畅,丹桂飘香,大地上呈现着丰收的金黄,丰收的希望;人世间演绎着感人的故事,感人的歌唱;在我们的会堂里洋溢着温馨的笑容,温馨的情场。带着沉淀了五十年的思念,带着沉淀了五十年的真情,带着沉淀了五十年的感恩,一群桑榆老人鬓发已霜,相聚在我们的母校——湘乡一中这一方熟悉而又陌生的热土上,隆重举行毕业五十周年的聚会和《窗友心语》的首发式,怎能不叫我们感动,怎能不叫我们欣喜,怎能不叫我们热血激荡……
今天,我们重回母校,没有给母校带来金钱,也没有带来珠宝,我们只带来了一颗感恩的心,一腔真挚的情,一本心灵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窗友心语》。这是我们66届高55班校友们向母校感恩的献礼,她忠诚地向母校汇报了我们的人生经历,真心地表达了我们不忘母校培育恩情的心灵之声!
我们只带来了几帧书法作品。我们献上一块横匾:“难忘母校恩”。这是我们全班同学的共同心声。
我们献上10幅装裱了的对联,幅幅对联都是我们感恩母校的真情告白!
对联其一:终生不忘笃学训;
到老常怀报国心。(注:“笃学报国”为湘乡一中校训。)
对联其二:时念一中德比千山重;
常思母校恩超万水长。
对联其三:大成殿钟灵时萦瑞气;
万象楼毓秀代有英才。
对联其四:棂星门育十万苗成栋木;
心语话集八千句颂春风。
对联其五:百年学府名师荟萃培挑育李奇功名四水;
每届青衿俊彦纷出报国为民伟绩誉三湘。
时任一中校长丁农一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对校友们的热烈欢迎,对《窗友心语》首发的衷心祝贺,介绍了湘乡一中近年高考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学校发生的巨大变化,展望了未来争创全国百强的宏伟目标。丁校长说:“时间是一种奇妙的事物,它会让该消失的东西不复存在,却能让该留下的历久弥新。时光有情,多少年后,我们坚信能在母校长久留下的,必定有你们高55班的身影、事迹和给予全体师生的快乐和感动。” 我们用热烈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我们的激动和感谢。
中国网记者沈富阳、黎青松等到现场采访,以《湘乡一中高五十五班举行〈窗友心语〉首发仪式》为题在中国网进行报道。两位记者说,一个班级的毕业聚会能给母校献书、献匾、献对联,实在了不起。
首发式后,丁校长带我们参观修复一新的大成殿和校史展览馆,我们在至圣先师孔子像前,虔诚祈祷;在校史陈列馆里,赞叹母校的辉煌。
金秋,充满诗意的收获季节。农民收获庄稼,收获劳动成果,收获金灿灿的希望。
金秋,飘满丹桂芳香的季节。我收获回母校的欢欣,收获人间的真情,收获最温馨的首发。
思念与祝愿
六十年了啊,两万一千九百多个日日夜夜,有多少暖阳多少风雨多少沧桑,岁月之河流走了多少往事啊,但流不掉在湘乡一中读书的情景;时间之刀砍杀了多少生命之树啊,但却砍杀不了思念之树年年生长……
怎能忘记,那琅琅的读书声仍在我耳边回响,我仿佛仍然沉浸在津津有味的课堂,语文老师声情并茂赏析奇文异章啊,物理老师用生动的实验让我们看到了神秘的磁场和电场,每当下课以后,欢声笑语在校园里回荡……
还记得1964年的6月6日,校庆六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多种多样,民兵检阅服装统一步伐整齐口号嘹亮,篮球比赛有黄良平、郭国良、文其凤等智勇虎将,《快乐的炊事班》在文艺汇演中闪光,三个项目都夺得了年级第一名,我们的班级成了欢乐的海洋!
光阴荏苒,岁月流淌。转眼间,我们离开母校快六十个春秋了。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忆往昔,我们青春焕发,清纯天真,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激情豪放。想当年,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湘乡一中。我们这些不谙世事,懵懂无知的青葱少男少女,在这所湖南的名牌中学里,一起度过了人生最宝贵、最纯洁、最天真烂漫的青春时光。高中学习的美好记忆,是流光溢彩的画卷,是烙印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华章!
六十年岁月悠悠,六十年寒来暑往,我们体味了生活所赋予的艰辛苦涩,与共和国一起风雨兼程。六十年风风雨雨,我们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尽管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所走的路不尽相同,机遇和命运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大家都是一样:那就是,六十年前同窗共读的情景还在眼前浮现,六十年前的欢声笑语还在耳边荡漾!以往的一切,无论对或错,无论幼稚或荒唐,还有那些朦胧而又模糊的爱恋和心底的秘密的埋藏,都值得我们用心去体味,去回忆、去珍藏!
我们对母校的思念啊如鲜花般温馨,我们对班级的思念啊如藕丝般相连,我们对学习生活的思念如醇酒般芳香,我们对学友的思念啊如清泉般甜润,我们对良师的思念啊如春风般荡漾……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岁月磨不掉的浓浓的思念啊,它深深地清晰地镌刻在我们的心房!
母校啊,您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丰碑!
我还记得2004年11月7日,是母校100周年华诞庆典。全国各地校友,纷纷前来参加,盛况空前。我不仅被校庆所感动,而且被《湘中百年》(校史专著)感动,在该书的《桃李芬芳》版块中,对我有800多字的介绍,有人告诉我,我们66届毕业生中只有我获得这份殊荣。我太幸运,太应该感恩母校赐予我的关怀和鼓励。
最后,我想表达我最虔诚的祝愿:
祝愿母校领导、老师工作愉快,心想事成,身体健康!
祝愿母校学子学习开心,成绩优异,高考荣耀金榜!
祝愿母校120周年校庆圆满芬芳!
祝愿母校越办越兴旺!年年创辉煌,早日挺进全国百强,世界百强!
2023年7月10日脱稿于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