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锦军的头像

曹锦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8/20
分享

时光深处的斑驳


 

    戊戌年七月的一个午后,我在孔垄镇走进了自己30年前曾工作过的地方——黄梅县第一棉纺厂。往事如烟,岁月荏苒,曾经火热的生产场面已不复存在,厂房四周已经长满了杂草,外墙装饰也破烂不堪,计划经济的产物终究经不起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曾经几千人生产的国营企业,就在岁月的洗礼中划上了一个令人长叹的大大句号。

    我从小生活的孔垄镇,在上世纪工商业繁荣,水路、陆路交通便利,是当初黄梅县“城、孔、小”三大镇中的“孔老二”。 孔垄镇在1949年4月10日全境解放,解放后,孔垄镇有许多个第一:1950年4月,孔垄镇办起全县第一个文化站;1951年 10月,县人民银行在孔垄区张河乡创办农村第一个信用社;1958年9月,黄梅县第一机械厂在孔垄成立;1980年12月,县棉纺厂(后定名黄梅县第一棉纺厂)在孔垄镇竣工投产。

   在1985年时,黄梅一棉年产棉纱10621件,棉布20万米。其中“七仙女”牌21S纯棉纱畅销香港,多次获得湖北省和国家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奖。

   纺纱车间细纱“四姐妹机台”,1985年荣获纺织工业部授予先进集体称号。“四姐妹”中的张利娟出席了全国总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团省委授予“四姐妹机台”为“新长征突击队”。 (黄梅县志记载)

    位于孔垄镇西厢大道48号的黄梅县第一棉纺厂,是国营企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梅县交税最多的企业。1988年8月——1989年3月,我曾在这里工作过。

    那天午后,一个人拿着手机走进了这里。 早已倒闭的黄梅一棉,成为了当地某木门厂和驾校的训练中心。从无人看守的门卫室经过,进厂道路两边就是以前的宣传长廊,过去这里玻璃橱窗内都是政策宣传和职工读报的地方,如今玻璃已破碎,这里空无一物。进入生产区,停了不少车子,细纱车间、加工车间等车间的机械设备早已搬空,成了停车场和企业仓库。屋顶的那一个个通气的玻璃窗,见证了企业的兴衰,也见证了我当年幼小的身躯在这里忙碌。“质量求生存、品种求发展”的红漆刷写的标语,三十年后还是那么醒目!

    1988年8月的时候,我是黄梅一棉最早的一批全民合同制工人。当时的工种是拖筒工,也就是“拖板车”的,每天都要拖几千斤的纱线筒管在细纱车间和加工车间来回穿梭,几乎是一个半小时一趟,每次大约三百来斤,常常是累得上气不接下气。那时候是轮班转,一个轮班八天,即两天白班,两天中班,两天夜班,两天休息。一个月的工资很少,没有转正前,一个月不到36元钱,好像是18元。

 

    鼎盛时期的黄梅县第一棉纺厂,有医务室、职工商场、幼儿园、澡堂、职工宿舍、食堂、图书室、兵兵球场、滑冰场等职工福利场所。

    澡堂的大门紧闭,当年整个孔垄镇只有这儿一年四季可以洗澡,可以淋浴,也可以泡池子,特别是大冬天可以舒舒服服洗个热水澡。于是很多人就以各种名义想来这里洗。澡堂就有了一个规定“本厂职工每次两角,非厂人员每次两元。”食堂呢?一天供应四餐,因为上深班(晚上十二点到次日早上八点)的职工早上三点半要休息半个小时吃饭。1988年冬天的时候,上深班,我一顿打一斤米饭吃,一般职工是三到四两。每次食堂的师傅们都以一种异常复杂的眼光看着我,不知道是叹息,还是心里在同情,这么小的年龄本来应该在学堂里读书写字,现在要干那么重的活,一下吃这么多的米饭。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同样是在食堂,1989年3月,我离开棉纺参军的时候,父亲就是在这里办了几桌饭,我还每个桌子向亲朋一一敬酒,多年过去了,那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黄梅一棉食堂后面就是东港,苦涩的工作之余,也有我们微不足道的快乐,比如钓鱼。每逢双休的时候,我们几个伙伴就在港边钓鱼。那时候的鱼很好钓的,只要准备足了红蚯蚓,沉得住气的一个人一天可以钓上5、6斤的。钓鱼时,饿了就啃几口馒头,渴了,就喝港里的水。上世纪80年代的东港水非常清澈,可以放心直接饮用的。

     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各项规定都很严格,棉纺企业的职工,大都住在职工宿舍。行政科权利很大,凡是没有经过安排,自己占床位要扣房租8元,挪动床位要罚20——30元,私人物品占床位要加扣房租10元。就连灯泡,一个宿舍也只能挂一个灯头,只能是40——60瓦的,发现多了一个灯泡都要罚10元。更别说烧电炉子,装风扇了。

    黄梅一棉的办公楼30多年前很气派,除了有各类办公室,还有图书室、乒乓球室等场所。父亲当年在三楼办公,我经常到那。那时候图书室的书很多,有《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国外的如《红与黑》、《老人与海》、《傲慢与偏见》、《简爱》我都曾阅读过,那阶段看书有个好习惯,就是写读书笔记,把好句好段进行摘录,对每篇文章进行评析,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2008年。后来看的多是电子书,也就没有再保持这习惯了。其实没有电子作品的时候,我一般是喜欢闻着书刊特有的墨香入眠。

     三十年的光阴一晃而过,多少往事记忆中。厂区道路原来的绿化带以前是种花草的,现在都种上了蔬菜,有茄子,豇豆,还有吊着的丝瓜。水泥路面也被碾压破碎,阳光照在上面,就如同时光老人把流逝的光阴一点点切割成种种斑驳陆离的色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