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锦军的头像

曹锦军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7/20
分享

黄梅:文化之花绽放安置点

7月7日、8日,黄梅县受强降雨影响,大河、濯港等地河堤多处漫顶,为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多村群众被紧急转移到全县各个安置点。安置期间,广大干群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看书、看电视、看电影、看黄梅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给安置点群众带来愉悦的精神食粮、拉近邻里关系的同时,也为灾后重建工作营造了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

       ——题记

    农家书屋成小学生“学习乐园”

“我每天暑假作业做完就来这儿,这里有我喜欢的书,我看得很开心……” 7月18日下午,家住大河镇栗子园村的戢婵丹边在大河镇永安村的“农家书屋”看书,边开心的告诉一旁的永安村文化员刘敏。

大河镇永安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是栗子园村临时转移安置点,今年12岁的戢婵丹每天都和安置点的4个小伙伴在“农家书屋”看书。

近年来,黄梅县积极创建国家、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大总分馆制建设,加速公共文化资源中心“下沉”,注重聚合优质资源,吸纳多元服务形态,目前,县图书馆建图书分馆15个,村级图书馆服务点33个,统一借阅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实现文化资源共享。

农家书屋,是基层文化服务点的载体之一,全天候对外开放,书种类很多,除了有文学名著、科技种养,还有漫画、童话等读物。和戢婵丹一样,另外几位小朋友没有在一旁打闹,也都在安静地看书。

电影送进老百姓心坎里

“这个电影真好看。没有想到在这里还能看到电影,这电影啊,真的送到咱老百姓的心坎上。”87岁的袁春山乐呵呵的坐在大河镇天门小学广场边看电影边和村值守的干部说。

袁春山是大河镇袁山村村民,7月8日,他先被安置在袁山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10日又转移安置在大河镇天门小学。转移安置的群众在安顿好吃住后,开始恢复文化生活。每天晚上看电影,有科教片《雷电的防护》、电影《陈赓晋南大捷》《传灯》、科教片《农村防火常识》、故事片《战士》、《六尺巷》等,深受百姓欢迎。

    房间传来欢笑声

  “我们这儿每个房间都安装了电视,大家除了可以看电视剧,还可以收看新闻”。负责大河镇袁山村临时转移安置点的镇干部胡火祥向我们介绍。

   在该安置点的4号寝室,一群小朋友和老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正津津有味地看电视连续剧,特别是看到精彩处,几个小孩子忍不住笑了起来,一时,房间里充满了欢笑声。72岁的周婆婆说,“现在几好,白天可以在房间里看电视,晚上在门口看电影,这个临时的家很温暖,感谢党和政府考虑真周到。”

    黄梅戏响彻安置点

“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么杆子么叶/开的什么花/结的什么籽/磨的什么粉/做的什么粑/ 此花儿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19日晚,黄梅县黄梅戏剧院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26名队员来到濯港十里益海小学集中安置点,为群众演唱原汁原味的黄梅戏,让大家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

操场上坐满了前来观看演出的乡亲们,有的小朋友甚至是台上演员演,他们就在台下跟着学。

“唱得真好!”家住桂坝村二组的程桂娥对剧院青年演员送来的精彩文艺演出,赞不绝口。

“我们黄梅戏剧院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是由县文旅局组织的,从7月18日开始,就分组到小池、分路、蔡山、新开等防区以及十里益海小学安置点、大河安置点等地开展慰问演出活动,能为群众带来欢乐、送上温暖,再苦再累也值了。”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副院长邢凌云,话语虽朴素却最打动人心。

人间自有真情在,洪水无情人有情,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树立了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战胜洪魔的信心以及灾后重建的决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