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锦军的头像

曹锦军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11/19
分享

秋访墨庄书院

   天半凌风迥,扶筇喜看山。龙潭深可掬,鸟道曲如环。憩竹衣浮绿,经苔屐点斑。太虚心与际,妙境几回环。

      —— 清 石学沫《游梅源寺》

  瑟瑟寒风中,天时雨时晴。我和敏军、宏志一行在向导石老师的带领下,钻芭茅林、爬山路,好不容易来到了莲苞尖的明代墨庄书院遗址。在这400多年前的历史痕迹前,我们不禁为之一震:遗址高约7.4米,四周均用28层大石条垒砌而成的石墙非常壮观,整个建筑分上下二层,各有48间。上层为墨庄书院和梅源寺,下层疑为屯兵堡。只是如今上层的墨庄书院和梅源寺已成废墟,杂草丛生。下层石门紧闭,从外观看,还保存完好。 这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在大山深处能有如此宏伟的建筑,不能不让今人惊叹!

   墨庄书院之行,就如这时雨时晴的天气一样也是一波三折。九月初我们在研究黄梅石姓文化时,就萌生了到石姓的书院——墨庄书院探访的念头。后来总共约了三次,这次才终于成行。不过在出发时,老天还滴了几滴雨,我们没有犹豫,还是决定计划不改,后来事实证明我们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在山上遭遇了断断续续的两次雨,可我们到书院遗址前却惊奇发现太阳正在微笑着呢。而下得山来刚上车又是雨丝连连,无疑给我们的墨庄书院之行增添了一丝神奇。我们这次到大山深处探访,内心是非常激动,明代的墨庄书院地位不亚于后来的调梅书院以及如今的黄梅一中。是那个时代读书最出人才的地方。

    墨庄书院,古属龙坪镇的莲苞尖,今为黄梅县五祖镇江河村与木桥村交界处。莲苞尖山峰陡峭,山尖有五块巨石相对矗立,如同莲花含苞待放,故名莲苞尖。

   从黄梅县城开车30里地,沿垅坪水库至墨庄书院遗址。一路要经过五祖镇的洪楼村,江河村然后从北部山区循环路网往挪步园方向行驶三里路时,就可到墨庄书院遗址的进山路口。

  沿着山上的石阶古道前行2公里就可到达目的地,不过道路崎岖,人稀路滑。古道两旁峡谷陡峭,雾锁峦峰,谷内鸟语花香,泉水潺潺,茂林修竹,怪石虬卧。当我们来到“学堂湾”前,一座五个青石板在山涧上铺就而成的石桥就成为了进入墨庄书院遗址的“学堂桥”。

   到达墨庄书院遗址前,视野一下豁然开阔,如同“世外桃源”。山顶凹部有一平地,面积约有10亩,四周山峦环抱,是当年学子和僧人在此强身健体的场所。附近还有耕种的田地,否则几百人的吃喝怎么解决?书院还有碾盘,可供村民生活所用。

  平地的北面有一平台,就是明代的墨庄书院遗址。 遗址地下建筑用硕大的长形条石垒砌而成,呈方形城堡。东西长68米,南北宽76米,四面挡土墙高约7.4米,每方墙体上沿厚60公分。在下层城堡内建有大小不等设制布局合理的石屋48间。上层建有房屋48间,上层每间都比下层大。系砖木结构,建筑式样为宋、明代风格的四合院落。上层建筑有围墙、房屋、天井、前院大门和后院耳门、水井。前院门外有九根条石搭砌的石桥。当地传说墨庄书院下层屯兵堡48间建了40年,上层48间书院和梅源寺建了8年。

   据《黄梅县志》载:墨庄书院 “系邑廪生石纯若山场,内建墨庄书院,读书其中。”石纯若号墨庄,故书院以石纯若之号而取名为“墨庄书院”。纯若是明代进士石昆玉之孙,昆玉为官有清誉,以清廉、刚正著称天下,江浙史志多载其吏事,其任苏州太守时更是名满天下。其子石有恒,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其孙石确是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一家祖孙三代皆是进士,在科考年代实属少见。石纯若非常注重教育,在这风景优美,环境雅静的莲苞尖上修建规模宏伟的墨庄书院。办学堂、兴教育,为国家培育人才。据《石氏家谱》记载,仅石纯若本人有八个儿子,其中有五个就考中贡生,可想当时墨庄书院的辉煌景象。只是建设墨庄书院的资金来自哪里?是不是传说中的来自皇宫?下层的屯兵堡为什么修了40年,到底隐藏着哪些故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整理。

   清代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石府对书院进行了修缮,并修建了一座寺庙,名曰“梅源寺”。解放前,梅源寺成了游击队员活动的根据地,张体学、邹一清当年就带新四军的部队在这里战斗,后来邹一清母亲也葬在梅源寺附近。解放后,梅源寺拆毁支持地方建设,如今,那里除了一个小庙,早已不见梅源寺的踪影了。

   在这次游历中,对于我们这些研究本土文化的人是收获多多,只是遗憾的是墨庄书院所处的莲苞山北有“云起处”摩崖石刻,山脚石壁有“鸢飞鱼跃”石刻,我们都没有看见,那只有等下次再一起去寻找历史的印痕。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