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当我看到打鼓岭深处这100多亩的生态稻米基地里一大片金灿灿的稻谷时,真没有想到高山上的中垸村会有这么一个天然的“聚宝盆”。
如果到中垸村,须从县城出发,沿城挪公路一路向北,经过“狮子把门象把口”之称的苦竹口和黄梅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驻地的油铺村,大约30分钟就可以来到打鼓岭上的苦竹乡中垸村。
中垸村,我去过多次,这里风景优美,人杰地灵,除了有敲锣石、金銮殿、桃花洞、朝阳洞、万家堡等天然景点外,还有漫山的竹海以及美味可口的野猕猴桃等。我这次专程到这里,是应苦竹乡中垸村第一书记、黄梅县文新广局干部纪巴黎之约,看看山村精准扶贫带来的可喜变化。
苦竹乡历史悠久,因境内东面山坡盛产苦竹而得名。相传在北周时期这里就有人定居。中垸村(中湾村)原名中垸大队,中垸桥大队,因村前有石桥,村址于山垸中部,故名。这里距县城 20多公里,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全村共有山林面积8700多亩,耕地面积只有709.9亩,辖9个村民小组,360户,1446人。其中,贫困户105户,285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多、地少,穷村。
走到中垸村委会附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新房子,这是中垸村2017年年底建成的异地搬迁扶贫点。该村有39户村民,过去分散居住在山里的土坯房子里,山地潮湿,每逢刮风下雨,房屋都是重大安全隐患,村民们长期是提心吊胆。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村支部书记刘开新带领支部一班人,逐家逐户进行详细核实, 39户贫困村民被核定为异地搬迁扶贫户,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以及该村多方筹措资金600多万元,将这些村民的房屋全部搬迁到村扶贫点居住。水、电、路全部解决,从此,这里成为了贫困户的“新家”。
“把山中最不值钱的野山菜变成宝”,中垸村平均海拔1000多米,山多、地少、信息闭塞、但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当好,是从事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的好地方。2014年,回乡创业的党员胡宏桥看到山上的野山菜资源丰富,荒废的田地无污染,种植有机蔬菜和有机农作物应该大有前途。就向村支部书记刘开新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得到了村支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很快成立了“黄梅县紫云山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
通过两年的努力,黄梅县紫云山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野山菜林地2500多亩,有机蔬菜、生态稻米基地120亩。开发出的纯天然野山菜品种有雨花菜、春笋干、苦菜、马齿苋等,有机蔬菜和无公害农产品:干豆角、洋芋饼、萝卜丝、梅干菜、百合、山药、苦荞及各种时令蔬菜。生产出的“中湾村”高山原生态稻米深受广大市民喜欢。该合作社还采用“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与15户53名贫困人员对接,确保贫困户年人均收入5000元,实现全部脱贫。
在村委会,和中垸村这位当了25年村书记的刘开新聊天中得知,中垸村将继续发挥山区特有的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早日摘掉穷帽子,把这里发展成为鄂东一带生态旅游休闲的观光之地,高山农业的发展之地,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