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的余晖,将东街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时光深处斑驳的往事就这样一点点用光影串了起来.....
——题记
【一】
晌午时分,由远及近的马蹄声在青石板上发出“哒哒哒”的声响,就像久违的朋友在相互打着招呼。这条青石板铺就的东街,长长的、窄窄的像一条长龙盘踞在有“小秦淮河”之称的东港畔。大小不一的青石板,刻满了小镇千年的记忆。石板乌光锃亮,岁月碾下的车辙依稀可辨。拉着满车货物的马车,徐徐向前,或许是长途跋涉,或许是货物太重,马儿边向前走,边喘着粗气。来到一家客栈前,赶车的人儿大喊一声“小二、打尖”。“好勒!”只见客栈里的小二麻利地跑到马车前,接过缰绳,把马车拉到后院的院子里喂马料。不远处的猪坝头桥边,人来车往、热闹非凡,停满了各种各样的马车以及独轮车,商贾们要在这里装货,然后走水路把货物运往汉口或者安庆。还有的要在这里卸货,再把货物拉到店里。
东街很短,从街的这一头,走到街的那一头,又从那一头,走到这一头,来来回回才三千来步。
东街很长,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距今近千年的光阴。
【二】
临街两边,一间挨着一间,清一色的青砖瓦房。岁月留情,墙面斑驳。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是编了号的木门板,“哐当哐当”,早上一家家商铺把门板一块块卸下来,晚上又一块块装上去,周而复始,成为了东街有特色的一道风景。
东街的商铺有卖布匹的,有开药店的,有卖百货的,有开粮行的,有卖糕点的,还有开茶铺,说鼓书、唱采茶调的。当然还有客栈、铁匠铺以及卖豆腐和酱干的豆腐坊。两百来家店,几百号人忙里忙外,市场繁荣、交通便捷、成为了梅城上下乡重要的经济支撑点。
这些商铺,最让孩子们惦记的是那几家前面是店,后面是加工作坊的临港糕点铺,这里有形状如枣,浩白如雪的雪枣、有吃起来脆而香的豇豆酥、有五香馥郁,咸而透鲜,回味微甘的茴香豆、有香甜可口的麻鼓、有色泽金黄,薄而脆,酥而甜,香而美的茶饼,还有酥脆香甜的狗条。一个个可口的美食勾起了孩子们肚子里的小馋虫。柜台前一个个伸着脑袋,痴痴地望着,仿佛美食就可以让人看个饱。很多人没有吃,后悔一辈子,吃了一次,回味一生。
“噗~”的一声,原来是从最让大姑娘爱光临的布店传来,有人买布扯布料。这些店铺通常不大,却柜台上,货架上层层叠叠地卷满了各种绸缎、黛布以及“涤卡”“的确凉”。琳琅满目的布匹,花花绿绿的布匹把人的眼都看花了。
“叮叮当当”,烧红的炉子,上下飞舞的铁锤、四溅的火星子,铁匠和他的徒弟正抡着大锤打铁。锄头、火钳、钉钯、菜刀、锄头、镰刀,这些小镇人生产生活的铁制必需品就在锤锤打打中“诞生”了。然后有的挂在墙上,有的斜靠在墙的一角,静候主人的认领。
坐在东街最东头的茶馆里,边喝着茶,边听着那婉转悠扬的采茶调,让人情不自禁感觉衣襟总带黄梅香。如果坐在窗旁,还可以透过木窗棂看到东港上摇橹的小船、以及河边挥舞着棒槌说说笑笑洗衣的妇女。滩湖桥边默默无语的石狮,万年台前靠在墙边、端着烘笼晒日头的老人,小镇处处都散发出一种轻松和宁静,让人身心愉悦。
【三】
东街的西头是座历经百年风雨的石拱桥,有个官方的名字叫猪坝头桥。桥究竟建于何年,无从考证起。这桥是连接小镇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从明朝猪坝头货运繁忙,生意兴隆来看,桥的建设时间不会迟于明朝。小时候,特别喜欢站在桥头看风景,只见这里的水清澈如镜,至清的水就像朝天放着的镜子。蓝天白云倒映水面上,浮云在水中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