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明法的头像

曹明法

网站用户

其他
201901/28
分享

我帮儿子养成阅读习惯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其中有两句话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

我是语文老师,深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知道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反而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一经验是从我自身的学习经历中获得的,也在儿子的身上得到了验证。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我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而且读得如醉如痴,常因书中人物热泪盈眶,也因书中人物而哈哈大笑,我的学习成绩并未受到影响,相反,我的学习和工作均大大地沾了课外阅读的光。有了儿子后,我决定从培养阅读习惯入手对他进行教育。我知道,只要从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就会自觉地去读书,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增强人文修养等等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同时,也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儿子阅读习惯的培养上,我做了以下四个阶段的工作。

一、讲的阶段

因为工作忙,顾不上照管儿子,他小时候一直住在外婆家,是由外公和外婆一手带大的。他外公是个农民,识字虽然不多,但装了一肚子民间故事,在儿子稍微懂事时,只要一有空闲,便给他讲各种各样的故事。最先讲的是动物故事,狼、猴子、狐狸、老虎,细数起来有一大串,后来,扩大到人的故事。一开始,他不大入迷,有时,根本不听,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玩;后来,他迷上了故事,天天缠着他外公讲故事,我去看他,也缠着我讲故事。他5岁那年,我所在的学校办起了幼儿园,同时,住房问题得到了解决,我把儿子接到身边,让他跟父母生活到了一起。这一年,我订阅了上海出版的《好儿童》画报,彩色的,有图画有文字说明,故事性很强,一个月一本。当时,他识字不多,看不懂,我给他介绍画面内容,给他读文字说明,其中的故事也便知道个大概。一本画报,过不了几天便讲完了,他又翻开画报,让我重讲里边的某一篇,有些故事讲了好几遍。有时,翻开某个故事,让他给我讲,他凭借记忆和想象,竟然讲了下来。新画报来了,便开始讲新的,一有时间便讲,或者他讲,或者我讲。6岁那年,我通过关系让儿子进入一年级读书。读完一年级,他识字多了些,开始自己读画报上的文字说明,碰见不认识的字便问我,碰见不理解的故事便让我讲。有些故事,我讲过之后,他又反来复去地看,我也让他讲给我听。一本画报,他翻了几遍后,便再也不稀罕了,又缠着我讲故事。我到图书室借来一些民间故事给他讲,让他自己看。到了小学四年级,《好儿童》画报完全不能吸引他了,接到新画报,他不一会儿便看完了,再也不去看了,老是催着我借故事书,而且,不用我再讲了。

二、凭兴趣阅读的阶段

这一阶段开始于小学四年级。他识字多了些,我到图书室借了一些书,各种类型的都有,如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笑话、童话和儿童文学。我让他从中选择,喜欢哪种就看哪种,完全凭兴趣出发。他喜欢民间故事,我就去借民间故事,借了好多,直到找不到这样的故事为止,如《阿凡提的故事》《麦秸船》《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世界民间故事选》等就是当时看的。看完民间故事,又借其他故事,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4本一套的《白话聊斋》,故事性极强,文字也很通俗,他看得如醉如痴,看完后又返回头来看。我以为《安徒生童话》能吸引他,谁知,借来以后,他看了几篇就不看了,倒是《格林童话》吸引了他,看得非常入迷。他喜欢看的就让他看,不喜欢看的也不勉强他,完全由着他的兴趣来。看完短小的故事,我又借来长一些的,如《刘文学》《闪闪的红星》《两个小八路》《小兵张嘎》《小金马》《小英雄雨来》《王孝和的故事》《鸡毛信》《小武工队员》《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等小说就是在这一阶段读的。那时,每周都要去图书室给他借书,借来五六本,一周不够看,又催着我去借。有时,我忘了借,他又催我。放学回家,先问“给我借书了吗?”一听说“借了”,他欣喜异常,赶紧去看。每逢放假时,我总是提前借好假期里要看的书,让他有书可看。星期天或者节假日,把作业完成后,他便静静地坐在家里看书,看到热闹处,他嘻嘻笑起来,还把其中的情节讲给我听。有时,小朋友们来找他,他也不肯去玩。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他的阅读速度也越来越快了,一本厚厚的书,不到半天就看完了。我怀疑他没有仔细地看,便让他叙述某本书的情节,他居然叙述得八九不离十。

三、指定阅读和自主阅读相结合的阶段

转眼,儿子进入初一,来到我任教的中学读书,这是一所完全中学,此后中学六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教师家属楼离教学楼不远,快点儿走,5分钟便可打个来回。与其他同学相比,他的学习时间要充裕得多,这为他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恰在这一年,妻子下岗了,我们筹集资金,在家里办了一个“小书屋”,专门出租、出售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且以文学名著为主。后来,书的种类越来越多,文学名著、流行杂志、流行小说、各种各样的卡通书,还有金庸、梁羽生、卧龙生等人的武侠小说,还有口才、心理、体育、科技、未解之谜、励志等方面的书,还有《青年文摘》《读者》等杂志的合订本。儿子最入迷的是卡通书和武侠小说,回到家,一有时间便拿来看。饭后,他见时间还早,也拿来看,有时,非催促他才急急忙忙往学校跑。

可读的书多了,怎么选择是个大问题。我思考了一下,决定采取指定阅读和自由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来指导他的课外阅读。

先说指定阅读。某段时间,我指定一本文学名著让他读,为防止走马观花,在他读完后,让他复述一遍,并让他谈谈感受。到了假期,更是指定阅读的好时光,我给他指定几部文学名著,要求他仔细地读,并准备接受检查。一开始,我完全照我的观点给他指定阅读的书。到了2003年,教育部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第一次明确具体地指定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要求广大中学生阅读。随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套“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丛书。我把这套丛书全部购买回来,一方面让儿子阅读,一方面供学生们借阅。在这套丛书中,除了《谈美书简》《〈论语〉通译》和《歌德谈话录》等少数几部外,其他的“必读书”都读过了。

读文学名著,总是不如读武侠小说入迷,有时,他也表现出畏难情绪。此时,我耐心地开导他:“读一本文学名著,犹如跑一个5000米长跑,要硬着头皮往下读,非读完不可,这正是检验一个人毅力的时候,只能前进,不能退缩。”为了引起他的阅读兴趣,我也跟他讨论书中情节、人物、主题等等。经过引导和督促,他慢慢地读出了兴趣,即使像《复活》《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小说,他也耐心地读了下去。

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书目外,我还补充了一些书让他去读,如《悲惨世界》《牛虻》《高老头》《红与黑》《福尔摩斯探案集》《三个火枪手》《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抉择》《青春之歌》《东方》等。

再说自主阅读。这种阅读完全由他做主,也就是凭兴趣阅读。他喜欢看卡通,那就去看,喜欢看武侠小说,那就去看,喜欢看科幻小说,那就去看。但有一个前提,必须先把作业完成,把该复习的功课复习完,为了落实这一要求,我严禁他把课外书带到教室去,回到家里,你愿意怎么看就怎么看。名为自主阅读,实际上是在一定控制下的自主阅读。中学生自制力差,完全自主,说不定会喧宾夺主,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这种自主阅读,是他最感兴趣的。正是这种阅读,大大地增加了阅读的“量”,提高了阅读速度,阅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指定阅读和自主阅读相结合的阶段历时较长,从初一到高二,都是这种阅读。

四、完全自主阅读的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高三开始的。

进入高三,学习任务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紧,我不再给他指定文学名著来读,而是说了一个大体的原则,然后让他完全自主地去阅读。这个原则就是:少看大部头小说,多看《青年文摘》《读者》《语文报》等报刊,当然,作为精神生活的调节,也可以少看点儿卡通画、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等轻松的读物。不管读什么书,都必须在完成作业之后去读,不能影响正常的学习。在高三时,他下了晚自习回来,要再加一阵子班,这段时间,要全心全意复习,不能看其他东西,以免把握不住自己。总之,读课外书,要利用茶余饭后的闲暇时间,节假日也可以适当地读一些,要分清主次,要有个轻重缓急。

高三的学习虽然繁重,时间虽然紧迫,但空闲还是有的。儿子爱打乒乓球,爱看课外书,在高三这一年,乒乓球照样打,课外书照样看。我认为打乒乓球锻炼了身体,读课外书调节了紧张的神经,这些都是有益的活动,不能因为上了高三而取消。高三这一年,儿子除完成备考任务外,还读了不少课外书,《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海底两万里》等名著就是在高三读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就会自觉地去读,根本用不着督促。

在当年的高考中,儿子的高考成绩超出重点线52分,并顺利被全国重点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录取,四年后,又顺利考上了研究生。我认为,儿子的成功与他从小养成了阅读习惯有极大的关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