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明法的头像

曹明法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07
分享

父母的名言


从小到大,我从父母口中听到许多名言,也从中得到教益。这些名言不是他们的创造,而是他们听来的。先说母亲的名言。

母亲不识字,但她有时能说出极为精辟的话,我认为算得上“名言”。一年冬天,我回老家看望父母。当时,父母都年过八旬了,可他们结结实实的,不肯离开老家,我和弟妹们、晚辈们,只好常常回去看望他们。

母亲要去白菜窑里拿白菜,我背上背篓和她去。白菜窰在我家房后的山坡上,走近道,有许多石台阶,特别难走;走远路,平平坦坦的,好走。我提议走远路,母亲说:“没事儿,走近道吧,我天天走哩。”我便依着她。拿上白菜,我背着,随着母亲往回走。下石台阶时,我想扶她,可她哈哈一笑:“没事儿,我天天走哩!”

我总是不放心,边走边说:“娘,我不在家时,你背上白菜,千万别走近道,还是走远道吧,安全第一。”

母亲答应了,还说:“就是哩,能走十里平川,不走一步艰险。”这就是一句名言啊!“十里平川”,虽说路远,但没有危险;“一步艰险”,虽然路近,但有危险。除非万不得已,“一步艰险”还是少走为好,特别是老年人。为了贪图少走几步,闹出事来,那就不值了。

一次,我陪母亲闲聊,说起她年轻时的事。她感叹道:“唉,那会儿,可受罪哩!人多没好饭,猪多没好泔。”母亲刚嫁给父亲时,家里十几口人,人多劳力少,日子极为艰难,肚子都难以吃饱,那里有什么好饭呢。“人多没好饭,猪多没好泔。”这话生动地说出一个道理。母亲又说:“那会儿和这会儿,真是没法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这后半句,也算得上“名言”吧,它形象地说出了当初和现在的巨大差别。

小时候,我跟小伙伴儿们发生矛盾,母亲不管我有理没理,总是批评我,说我这里不对,那里不好。有时,我不服气,朝她嚷,她说:“人不能太尖巴!让人一步路自宽,受点委屈死不了!”长大后,我一直记着母亲这话,和人相处,宁可自己受点儿委屈,也不肯太尖巴,叫他人受自己的气。多少年来,我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无理赶紧认错,有理也要让三分。

再说父亲的名言。父亲文化不高,但能阅读通俗小说,能记账,在生产队当过多年的记工员、保管,还可以写对联。父亲口中的名言多一些,文化色彩也浓一些。

父亲经历过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挨饿的日子,总是把粮食看得极为宝贵,总是不肯瞎掉一星半点儿的食物,总是极为节俭。他教育我们要处处节俭,不能铺张浪费。他常说一句话:“瓮口上不省,瓮底上再省,还益什么事哩!”过去,人们用各种各样的瓮存放粮食。“瓮口上”,即粮食多,到达瓮口了,此时不节省,一旦到了“瓮底上”,即粮食少了,再节省就没用了。父亲用这句名言教育我们,粮食多了,也要节省,不能铺张浪费,不能等粮食少了再想到节省。父亲的教育让我们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饥饭甜如蜜,饱饭蜜不甜。当孩子们抱怨这不好吃那不好吃时,父亲便说这话,教育孩子们好好吃饭,好吃不好吃都要吃,不能挑食。孩子们有时不高兴,反驳,他会说:“让你挨挨饿,就吃什么饭也好吃了。”

“针尖儿对麦芒,越对越遭殃。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家人之间产生矛盾,出现争吵,父亲总是这么说,让双方心平气和,彼此忍让,不要斤斤计较,你一镚子我一凿子,谁也不让谁。家人和外人产生纠纷,父亲也说这话,让家人忍让一点,不要争强好胜,让他人受气,惹得人们戳自家的脊梁骨。

“不怕学不会,就怕不去学。”父亲没有读过正规的学校,靠着上夜学、冬学,识了好多字,有了一定的文化。年轻时,整个夏天,他中午不休息,天天练毛笔字,硬是把一本字帖翻破了。到后来,他竟然可以写对联了。他常常以自己的经历来教育我们好好学习,争取有出息。当我们“以学不会”为借口来逃避学习时,他便用这句话来教育我们。我正是在父亲的鼓励和教育下,才发奋读书,才走出山沟,上了大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师。

“远亲不如近邻。”父亲和邻居们的关系特别好,他常用这句话来教育我们,要和邻居搞好关系,当邻居需要帮助时要竭尽全力去帮忙。正是因为父亲的教育,几十年来,不管走到哪里,我都和邻居们搞好关系,当邻居们需要帮助时,我都去帮忙,且竭尽全力。不仅和邻居们搞好关系,凡是和我相处的人,我都与之为善,真诚相待,竭力帮忙,这为我赢得了好人缘。

父母的名言给了我好多教益,几十年来,我一直铭记于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