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别山,悠悠举河水。
湖北麻城市,不仅是一片风景秀美、人文丰厚的红色沃土,是黄麻起义策源地,曾经响彻过震天动地的革命风雷;而且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历史厚重,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绿荫如盖,成为无数个家庭遮风挡雨、歇息栖身的美好家园。
如今,在麻城白果镇陈家铺村,涌现出一位新时代模范持家、孝敬公婆长辈、严格家庭教育、和睦友爱乡邻的中年妇女,她就是该村一组村民、现年43岁的邹玲玲。人到中年的邹玲玲,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和生活的磨难,却依然面容清秀、精神饱满,性格朴实温和、感情细腻丰富,说话温言细雨、有条不紊,处处透露着知书达理、心地善良仁爱的本色。二十多年来,她在丈夫不得不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勇敢挑起家庭重担,不仅承担了繁重的农活和家务,还细心呵护教育子女,对年迈体衰的公婆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在精神上经常宽慰、心理疏导,尽心尽孝照料两位慈爱、善良的老人,尽量满足其生活和精神需求直至最后的人生时光,尤其是年过八旬的公公瘫痪在床后,邹玲玲日夜细致耐心地照料老人,六年如一日,真情呵护,从不懈怠,毫无怨言,用至诚至善的心,用扎扎实实的艰辛付出,换来了长辈的晚年幸福时光,赢得了和谐和美家庭的美好前景。她的大义真情、至善至孝故事,传遍了大别山腹地,成为广大群众自觉学习和不断进取的巨大精神力量,也会进一步教育和激励越来越多的现代青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勇敢承担社会责任,让全社会都形成尊老爱幼、孝亲爱老、关爱互助、同情弱小、奋发向上、忠诚报国的浓烈思想氛围。
仁善、孝道文化播种在幼小的心灵
1979年 10月,邹玲玲出生于麻城市白果镇陈家铺邻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母都是勤劳朴实、为人诚恳和善的农民,从小她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懂得做人的道理。上学读书后,她一边认真学习各门功课,得到文化知识的滋养,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家里干活,扫地、喂猪、浇菜、放牛,养成了吃苦耐劳、做事细致认真的好习惯,塆里大人都夸她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母亲是一位非常善良、仁慈而充满爱心的长辈,经常在家里谈论塆里和周边村民的不幸遭遇,无比同情和关心弱小,无私的帮助别人,对乡邻总是有求必应,尤其关心和尊重长辈,给孩子们留下了良好的深刻印象。母亲常常教导她说:“做人要厚道忠诚,不坑人不害人,小孩子也不要说谎,要始终孝敬长辈,多帮助别人,多做好事!”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之下,邹玲玲在学校期间总是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学习刻苦认真,团结友爱同学。无论校内校外,她从无违纪行为,言行举止都合乎规范,与同学相处融洽、亲密,亲如姐妹。在学校大家庭里,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下,她犹如一棵幼苗不断汲取甘露、吮吸养分茁壮成长。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稍稍长大点,邹玲玲就利用节假日帮助家里烧火做饭、洗衣服,料理家务,农忙季节就与大人一起下田插秧、割谷、割麦子、锄草,小小年纪就懂得了劳动的意义。父母的朴实、憨厚行为,他们对爷爷、奶奶的悉心照料,极尽孝道,悄悄影响和引导着她的健康成长,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健壮的种子。尤其在她观赏了楚剧《荞麦馍赶寿》等民间艺术,受到深刻教育和启发,地方传统戏曲给予她长久的艺术熏陶,传统的伦理孝道就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美丽爱情邂逅相遇在人生路口
邹玲玲初中毕业后,就回到家里跟随父母务农,青春的理想在田园和家庭间放飞,她的体质和思想得到锤炼,人生之路不断向前延伸 ......
青春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歌,总是鼓舞人心的。1998年元月,邹玲玲到白果镇织布厂当了一名纺纱工人,她认真学习新技术,掌握生产流程,由一名生疏的新手逐渐锻炼成技术过硬的纺纱女工,工作样样出色。每天,她迎着灿烂的晨曦跨进工厂的大门,傍晚,迎着漫天的绮丽彩霞,骑着自行车飞奔在回家途中,她要把工作的欣慰快乐带给家人,因为她的人生在这里起航。
在这里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邹玲玲与一位来自陈家铺村名叫罗三平的男青年相知相识,这是个相貌平常、朴实忠厚的小伙子,在厂里是熟练的技术能手,干起活来默不作声、得心应手,外表显得木讷少语,内心却聪慧灵活、凡事有主见,在车间里很有人缘。开始,两人碰面只是打个招呼,并没单独交往;后来,大家看见罗三平总是有意无意的与邹玲玲接触,逐渐萌生了一些情愫。久而久之,大家就有意撮合两位追求爱情的青年男女,尽量给他们创造交流和恋爱的机会 。初恋是美好而朦胧的,丘比特之箭射中后总有奇妙快乐的感觉。尽管邹玲玲有些拘谨、害羞,但是爱情的憧憬总是让人勇往直前。在同事们的热情鼓励和多方关心下,一对有情有义的青年开始了自由大胆的恋爱,多少次花前月下的携手漫步,多少次海誓山盟的郑重承诺,成熟的爱情总会瓜熟蒂落。
1998年国庆节,在众多亲友、塆邻的见证下,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喜结良缘,从此走进了崭新的婚姻生活。
恩爱姻缘和美家庭结出幸福甜美之花
自从嫁到了本镇陈家铺村罗家,邹玲玲从一名纯情少女变成了多重角色,首先是丈夫的妻子、公婆的儿媳妇,在生下儿女之后就是肩负抚养和教育重任的母亲,形成新的伦理关系,这个就是组成家庭的价值和意义。
罗三平的家庭并不富裕,家大口阔,尽管早已分家列户,但是经济状况不容乐观,住房是由大集体时的粮食仓库改建而成,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乡村岁月寂寞、平淡、简单,小夫妻却感觉无比恩爱甜蜜,如同一对翩然低飞的蝴蝶徜徉在爱的花海里,尽情享受爱的芬芳。双方都十分尊重孝顺对方的父母长辈,罗三平也经常看望岳父岳母,帮助干农活、重活,尽其所能。次年,邹玲玲顺利生下长女,这是他们纯洁爱情的结晶。
2005年,为了改变家庭的窘迫状况,邹玲玲忍受住牵挂之情,将6岁的孩子交给公婆照看抚养,夫妻俩毅然踏上了赴上海的打工之路,异地他乡喧嚣热闹的大工业生活,又让他们仿佛回到了初恋的时光,分外甜蜜温馨。每天,他们都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中,下班后又相聚在一起,充分享受二人世界的自由潇洒,致使婚后的爱情更加稳固而成熟,并且慢慢孕育出夫妻恩爱的果实,因为邹玲玲又欣喜地怀孕了。
2007年,小儿子幸运降临人世,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大的欢乐和幸福。邹玲玲因此无法外出,就毅然挑起了家庭重担,一边务农做家务,一边照顾年迈的公婆和年幼的子女,她勤劳苦做,细致耐烦,家事安排得井然有序,农活、家务都不落后,她不怕苦和累,任劳任怨,长年累月洒尽了辛勤的汗水,付出了常人不曾付出的辛酸苦泪,将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支撑起来,大家相濡以沫,十分亲密融洽,也让许多村民无比羡慕她家的幸福和睦。
平和、顺遂之中,却有所不幸。2009年,婆婆因患了脑溢血突然去世。尽管老人晚年得到了儿媳妇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料,但是对家人的打击还是很大,因为她痛爱的孙子孙女都无法与之亲昵淘气了,尤其是公公陡然失去了相依相偎的老伴,因此思念成疾,身体就一天天变差了,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六年侍奉瘫痪的公公至诚至孝,感天动地
2017年2月,80多岁的公公突然中风了,邹玲玲紧急将老人送往麻城市人民医院进行救治,并打电话告诉远在广东打工的丈夫,病情好转后,老人回到了家中继续吃药治疗。谁曾料到,有一天,拄着拐棍的老人在家中不慎摔倒了,造成髋骨骨折,送到县医院,医生只能对老人上夹板进行保守治疗。作为儿媳妇的邹玲玲,每天都要为老人端水、喂饭、熬药、喂药,不怕麻烦,不怕脏和累,老人需要方便时,就只好用尿盆接住再倒掉,她细致入微的照料,让不少病人和家属都感动万分,啧啧称赞。
由于公公年龄太大,医治效果不佳。于是,老人中风后病情逐渐加重,造成全身不遂,坐立不稳,下肢无法动弹,只能靠轮椅行动。邹玲玲每天早晨起来做好早餐,用尽全身气力将老人从床上抱起来,放在轮椅上给他洗脸、漱口,然后换下身上的脏衣服,换下尿不湿、内裤,用温水给老人擦洗好身子后,就赶快给他换上干净的衣服,避免老人着凉,每天三次喂饭需要细心耐心,每次至少得花半小时,有时老人认为过分麻烦了儿媳妇,于心不忍,就自己慢慢用勺子舀饭、舀药,却总是洒落不少,邹玲玲赶过来还是继续喂食,再给衣服、被子擦干净,直到深夜老人上床入睡,她还是放心不下,多次起床查看老人情况。六年来,她总是对老人悉心照料,没有一天间断过。尤其是去年连续高温的天气,老人怕吹空调,夜里睡不好,两三点便醒了,这儿翻翻,那儿弄弄,为防备出现意外,邹玲玲便搬到老人对面房间居住,方便全天24小时照看老人。傍晚,稍微凉快点时,经常将老人推到马路边、河堤边,让老人乘下凉,散散心,回到家还不忘跟老人按摩、聊天。六年之中,遇到亲戚朋友家遇有婚丧嫁娶,她心里放心不下老人,一般很少去参加宴席,即使参加了婚宴,也带个保温桶盛好饭菜带回来,以前喜欢跳广场舞也没时间了,因为她心里只装着老人和孩子的需要和满足。
由于老人瘫痪严重,大便时根本无法自己解决,邹玲玲每次都要将老人整个身子从床上抱起来,像婴儿般的,却感觉异常沉重,然后放在轮椅上,推到卫生间里,慢慢放在简易马桶上,让老人方便后,就给他揩屁股、端水洗手,没有任何忌讳和害羞,完全把公公当做父亲一样对待。完事后,又把老人放在轮椅上推进房间抱到床上休息。瘫痪后的前四年,老人说话语言清晰,能与人正常交流,之后两年,语言表达模糊不清,多亏了多年照料的儿媳妇,能够从老人简单的“啊”“嗯”等语言中明白其需求,就及时为他端茶送水或者喂饭、喂药、上卫生间,料理准确及时,从来没耽误。每逢冬天季节,大别山区异常潮湿寒冷,细心的邹玲玲每天给老人灌好热水袋取暖,还让换上新棉鞋,穿上干净的厚衣服。为了方便给老人喂食,经常跟老人增加营养,在其丧失了咀嚼功能后,就把煮熟的鱼肉等食物用食用剪子剪得非常碎小,然后细心的慢慢喂食,便于老人吞咽消化,从没让老人饿过、口渴过。
去年,正值新冠病毒疫情期间,老人出现便秘情况,这可愁坏了邹玲玲,她只能在公公方便时,用香皂反复润滑肛门,却效果不佳,无法解出大便,老人痛得直叫唤,邹玲玲也痛在心里,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用手帮助慢慢抠,边抠边用香皂润滑肛门,终于让老人的大便完全排出来了,这样前后两次,作为儿媳妇的她没有丝毫怨言和感觉委屈。后来,她购买了几支开塞露,每周使用一次,老人总算解决了令人烦心的便秘问题。
有一天夜晚,正睡得迷迷糊糊的邹玲玲,突然被一阵“扑通”的声音惊醒了,她当即起床,拉亮电灯,发现公公摔倒在床前的地面上,她使劲抱动老人,却花费巨大力气也无法将老人抱起来,急得嚎啕大哭,十分无奈,只好平静心情,努力好半天终于将老人一步步挪到床前,放到床上去,邹玲玲却累得筋疲力尽,气喘吁吁。一会儿,老人进入了梦乡,她才安心下来回到房间。
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2021年夏季的一个夜晚,瘫痪在床的公公因为睡不着觉,觉得闷得慌,就用能动弹的左手费了好大劲用挠挠棍将一盒香烟和打火机抓到手上,就大口地抽烟,却不料不小心将被子和自己的衣袖烧着了。邹玲玲突然听到了公公发出恐惧的尖叫声,就赶过去,推开房门,就闻到一股呛人的烟雾,火光冲天,她迅速扑灭老人身上的火,将他抱起来放在轮椅上,然后,不顾危险,将床上的被条赶快抱到院子里,用自来水将其泼灭。进屋后,她又不断安慰受到惊吓的公公,才发现床头柜、床沿都被火烧糊了,所幸火灾得到及时扑救,老人安然无恙。在这个宁静的夜晚一个平凡的家庭竟然上演了惊魂一幕,表现了亲情的炽热真诚和大义孝道,也让这位柔弱而坚强的女子更加珍爱生命、更加痛惜和爱护年迈的长辈,她的照料更细致谨慎、更加周到耐心。
2022年8月17日,天气炎热,吃罢晚饭,邹玲玲将老人收拾干净利落之后,感觉他心情比较清爽舒畅,就跟公公商量带他出门乘凉散心,好好呼吸下新鲜的空气,就费力地将老人抱上轮椅,小心翼翼地推着走向街道,一步步推向新修的白果大桥。此时,华灯初上,三五成群的村民都纷纷涌向桥头,凉风习习,灯影婆娑,看着热闹的人群和秀丽的河景,老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老人难得的兴奋和激动之情,也感染着善良、仁爱的儿媳妇,她拿出手机,轻快地拍下这美丽温馨、安详浪漫的精彩时刻,配上一支婉转动听的音乐《父亲》,将抖音发在朋友圈内,迅速获得附近村民和亲戚、朋友的纷纷点赞,大家高度赞美她的仁爱孝善之举、人伦和美幸运之乐。“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那豪放缠绵的旋律始终萦绕在人们的脑际,联系着邹玲玲一件件孝善故事,让乡民们久久回味、咀嚼和深深感悟。
开心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人生也有喜怒哀乐、生离死别。带着美好的幸福和巨大满足,罗登发老人于2022年12月18日安详地辞世,终年88岁。
一位平凡而柔弱的女子却做出了惊世骇俗的孝善仁爱之举,她的大义真情和自我牺牲精神感染和激励着无数群众,邹玲玲对待公婆的至诚至孝行为堪与我国古代的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温席、孟宗哭竹生笋、王祥卧冰求鲤的事迹相媲美,并且增加了新的内涵,成为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的优秀典范。
在笔者采访过程中,当地不少群众纷纷提供素材,赞不绝口,羡慕和敬佩之情溢于言表。现年70岁的罗昭朗,是已故的罗登发老人的亲侄子,他说自己的三叔瘫痪六年来,都是堂弟媳妇长年累月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才让老人幸福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他享受了最好的福分和最大的生活满足!邹玲玲这个儿媳妇,是千古少有的讲孝道行仁爱的奇女子!
66岁的吴婆婆是对面的邻居,她回忆说:“小邹非常有孝心,无论走到哪里,都惦记着生病的公公,去亲戚家送礼,总要带着保温桶装好饭菜,以便及时回去给公公喂食。她对待公婆就像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她的孝道真是没话说。”吴婆婆告诉笔者,邹玲玲以前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广场舞队,她跳的广场舞很出彩,吸引了不少观众的喝彩,还荣获过白果镇广场舞协会颁发的奖项。可是,这几年,为了照顾瘫痪的公公,她完全放弃了娱乐,一门心思扑在农活和家务上。
青春的韶华在奉献和付出中悄悄消逝,人生也因此更加充实、富有价值。村民刘婆婆还说出一件趣事:她经常看到小邹为公公洗脸、洗脚、擦身子,还为老人剪指甲,先前几年要为老人理发,就必须自己推着轮椅到街上理发铺。后来,小邹为了老人理发方便,就购买了理发工具自己学习理发手艺,定期为老人理发。
邹玲玲的仁爱、孝道,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的后一代,她的子女也学着母亲孝敬尊重长辈,并且力所能及帮助他人、同情弱小,经常关心照顾爷爷、奶奶。该村在麻城第三中学念书的罗娜深有感触地说:“平常看到邹嫂子无微不至的照顾生病的爷爷,多年坚持不懈,她的孝心善举非常感动人,在心灵产生强烈震撼,我受到很大教育和启发,我们要发扬传承中华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