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老屋的背后有一个小竹园,面积约三百平米。竹园里的竹子一年四季清翠欲滴,风景宜人。
竹园的后面有一口梯形的水塘。打小,水塘边长了不少上了岁数的杨树、柳树、樟树、桃树等多种树。这在老家这个人多地少的大队来说,这园子算是够奢侈的了。不过,这也不是我家受了特别恩赐,这些地都是算进了自留土面积的。
父亲健在时告诉我们,竹子和后来的大树都是爷爷在建老屋时特别栽种的,竹园后面的塘是爷爷当年用锄头挖和肩膀挑,开挖出来的。竹园子已有近百年历史。
在那个劳动生产力低下的困难年代,队里几户种竹子的人家,为了增加自留土的蔬菜产出量,早早的挖竹园改为菜园了。但我家的这小竹园,父母仍一直保留着。直到如今。
当时的竹子并没如今这样粗壮,园子也没这么大。虽对竹子的扩张野心,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经过近百年的风雨飘摇,仍然自由疯长成了一片让人羡慕的竹园子。
一年四季,竹子秀逸而生神韵,密而不遮,疏朗相宜。
至于爷爷栽种竹子的缘由,已无从考证。在几千年的农耕文化里,也许读过老书的爷爷考虑得比我们周全吧。
打小起,屋后的这个竹园子,不仅给我们创造了清幽秀丽的环境,而且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资源。
老屋坐落在古八百里洞庭湖的边缘,是由资江江水携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的小平原上。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每临大风或台风,难免吹瓦揭屋的。有了这片竹林子,就能挡一挡大风锐利的威势,总能保证房子安然无恙。
有了竹林,平常想要搭个瓜架,竹篱笆,搞根钓鱼竿、小扁担,几根晒衣服的长竹竿、撑小鱼船用的竹篙等,都可以就地取材。
父亲当了一辈子老实巴交的农民,解放前没读过书,在解放初期的扫盲运动中读了三年完小。虽读书不多,可能生来与竹有缘,自己就用老屋后的竹子,反反复复试验,无师自通,仔细琢磨了一手不错的篾工活。
可别小瞧了这竹艺活,一根完整的竹子在父亲手里,横竖几刀,折切几刀,打理来打理去,一根竹子很快解剖成竹条、竹片和竹丝。然后左弯弯,右扭扭,三下五除二,变魔术一般,在我们不经意间,就会有个竹筐、箩筐、竹笼、竹筛、鱼笼、竹篮、竹斗笠等原生态的日用农产品诞生。有时还用剩余的边角料给我们编竹猴、竹狗、竹小老虎、竹小牛、竹风筝等等,可把我们乐坏了。要是如今,说不定这些作品也可算作非遗文化产品了吧。
在那个年代,虽然这些作品登不上大雅之堂,但不用花钱去买,自给自足绰绰有余,也算是幸事了。当然,父亲有时会抽晚上不上工的时间,编织些家居常用的竹篮、竹筐等日用品挑到城里的市场去卖给城里人,偶尔添些油盐酱醋茶,但主要是为我们凑学费。
王子猷有“何可一日无此君?”东坡居士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言。当然,那个年代家里是经常“食无肉”的,不知父亲懂不懂这些雅训的涵义。
为了让竹林长得更旺更茂,父亲费了不少心思。每到冬天,父亲就冒着严寒,打着赤脚,取出塘泥,全部挑在竹园里,供作竹子的肥料和新土壤。这样长出的竹笋和竹子,一年比一年高大葱绿。春日里,父亲根据竹笋的分布情况,拔出多生长的竹笋,让其它的长得更好。拔出竹笋就交给母亲做咸菜炒春笋、小炒春笋、春笋梅菜汤等给我们当美食。虽然竹子很少生虫害,但父亲没少关注过......
竹园子是我们读书和玩耍的场所。每每天睛的早晨,有时我们用朗朗的读书声,迎接冉冉升起的红日,有时就在竹林边做作业,习功课。竹林子也是我们的游戏场所。有时我们会折些竹枝来编竹帽子,戴在头上,做游戏。有时随便摘片竹叶吹竹哨比赛。有时用竹叶子做小舟在塘里放舟比赛。有时在竹子间翻筋斗,荡秋千比赛。有时用竹子做水枪,玩水枪大战。在“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的春日,我们自制竹风筝,玩风筝比赛......
其实,我差点当了篾匠的。那时有个规矩,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只准一个读高中。由于我哥已上高中了,我初中快毕业那年,父母看我平时编竹斗笠时手脚麻利,质量好,认为我是当篾匠的料,曾商量要我去学篾匠,说是“一技在手吃喝不愁”。计划先跟我父亲学学基本功,再给我找一个技术精湛的师傅。不过,读书的政策变了,我考进了高中,再后来又参加高考,跳出了农门。我也就没继承父亲的篾工活。当然,这也不能说没有了父母的夙愿。
我父母一辈子的辛劳就是想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的。正是源于父母一辈子的艰辛努力和无私奉献,后来,我及三个弟妹都通过读书,通过高考进了城,再后来都成了自己所学专业方面的骨干。
如今,父亲已到天国7年多了。母亲也因生活不能自理,搬出了老屋。老屋更老了,成了村里唯一没有新建的老屋。老屋后的竹园子仍在茁壮成长,成了生产队里唯一一片幸存的竹园子。
村民有时开玩笑指着我家的老屋说:“那就是一家出了四个大学生的老屋!”劝我们按新农村建房设计图建一栋乡村别墅,常回家看看,别浪费了这块风水宝地。
每次回乡,我们总会到竹园里巡视竹子,用眼看看,用手摸摸,偶尔也打理一下,感受它的虚心和节操,也算是问候远在天国的父亲吧。
每次回乡,我们总会到屋后的竹园子欣赏竹子的秀美翠绿,亭亭玉立,楚楚动人,它的诗情画意,让乡愁找到慰藉,让漂泊浮世的心以静安然。
如今,那几千年传统的农耕文化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当年的日用竹制品,已被大量的塑料制品所取代,而竹子出产大国的竹子不少已成为无用之材,那些传统的手工艺大多已渐渐失传......
那些郁郁葱葱的竹子,不知在迎风摇曳中诉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