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月清的头像

曹月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11
分享

童年记忆·“拖禾架子”

如果和新生代聊插秧拖禾架子这样有讲究的事,肯定会不知所云,甚至会认为是小题大作或当成饭后的谈资笑料。而在我们童年,却是司空见惯的大事。

在我素有鱼米之乡的老家,农村在搞大集体时,生产队插秧拖禾架子很有讲究。

插秧前,先用牛耕把水稻田用犁铧翻耕过来,再往田里潺潺地灌满净水,然后按工序用脚踏耙、铁齿耙、滚耙、短浪耙、长浪耙等耕田工具,把田整理得土肥相融,土肥泥活,细腻如酥,似孩童的皮肤一样,每丘大大小小的水田一坦平阳。让水田里浑浊的泥水,最少沉淀一个上后,再把水基本放干,留约一指节深的浅水,这样就进入了插秧拖禾架子的程序。

插秧拖禾架子看似简单,其实是个细致的技术活。

那时候的生产队,父亲除了是队里最好的牛把式,还是插秧拖禾架子的技术能手。队里起先是有几个社员拖禾架子的,后来渐渐由父亲主要负责此项工作了,就如用牛耕田一样。为此,在耕种季节,父亲总是起早贪黑,虽然我们同住一个屋里,在家碰面的机会很少。

平整的水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银白色金光。父亲后背拖着一个由十几个木轮子做成的禾架子,在水田的中间笔直往前走。田对岸立着一根三米长的木尺,这是划格子前进的坐标,拖着禾架子朝坐标一直往前走,就把格子整齐划一的划在平坦的田野上。

若是没有多少经验的人,散手拖禾架子是走不直的。拖禾架子时,就要在每丘田的田垅路两岸扯一根长绳,固定好,像木匠师傅拉墨线一样。拖禾架子时沿着绳子往前走,这样就不会偏离既定的路线。不过,效率要低一些,如果桩子不稳的人,质量也难以达标。

在童年,我是体验过拖禾架子的滋味的。

有一次,我看着父亲在不远处的田里拖禾架子,像我们在小学图画本上划格子一样,感觉特别新鲜,就主动跑过去要学样。父亲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为让我走得直一点,就在田垅两岸固定好绳子。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拖着木架子沿着绳线往前走,因稳不住身形,走了不到十米远就摔倒在田里。父亲笑着说,桩子都站不稳,拖得么子架子啰 ,等长成后生子了,再来接我的班吧。

父亲把我拖坏了的田重新整平,唱着自编的民歌,又继续拖禾架子了。此时,平坦的田野里清楚的印着清晰的格子,有点像我们练字的作业本。

拖禾架子时,把横的全部拖完后,就拖竖的,直到整丘田划满了豆腐块似的泥印格子,拖禾架子的工作算是结束了。在拖禾架子时,伴坳的地方也是要拖出架子印的。乡下有“插田不伴坳,担谷去一半”的说法,这是不能忘记的。

拖禾架子不是随心所欲,爱怎么拖就怎么拖的,是有严格的标准和科学依据的。

1958年的农业“八字宪法”强调“水肥土种,密保管工”。其中的“密”是指合理密植,也就是在整平大田后的泥面上用禾架子控制插秧的密度。于是农村推行“拖禾架子”,用3x6或4x6寸等不同标准设定横宽的比例。这些标准是根据每类禾苗不同的生长属性设定的,是农业科研工作者和农业实践者探索总结出来的科研成果。这种拖禾架子插秧方法,能准确估计每亩田插种的蔸数,根据每蔸的产量就可以估算出亩产量。

拖禾架子不仅要拖得标准,而且还要掌握拖禾架子的朝向。就像建房子,要满足采光、通风等自然条件。为了充分利用自然光能和通风效果,拖禾架子时要满足在插秧时,秧苗能保证东西对向,而且能保证偏东南的具体度数。朦胧的记忆里,大致朝向是4到10度的区间。这样,禾苗就能最大限度的获得充足的光能,提高光能的综合利用率和良好的通风效果,保证禾苗更好更快更健康成长。这是不懂农技的人无法企及的经验,因而生产队都十分重视拖禾架子的事。

拖禾架子插的秧,还为后期在田中用手除草,用脚踩草、施肥、用镰刀收割等带来诸多便利。

“大人望插田,细伢子望过年”。“插田鸟叫,不分老少”,拖禾架子后,男妇老少齐上阵,按照事先划好的格子定点插秧。在大地的棋盘上,这些像豆腐块似的十字架上,社员们顺着格子一蔸又一蔸往前正插和浅插。这样插下去的秧苗,横也行、竖成行、斜看也成行,就如天安门广场上阅兵式时,看到的徒步方阵一样,在白茫茫水田里便有了整齐美观的新绿。插秧后的广袤田野,禾苗迎风吹拂,碧波荡漾,是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后,插秧拖禾架子这种有“讲究”和“玄机”的绝活,在农村渐渐消失了。据说,如今,在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这种诞生了世界水稻奇迹的地方,还保持着插秧拖禾架子这种原始的方法。

插秧拖禾架子,是农业精耕细作的产物,是农业生产者精益求精的精神体现。这不仅具有美学和深刻的哲理,而且是真实的科学。

插秧拖禾架子这种看似简单的精益求精的活计,也影响了我的人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