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矞的头像

曹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06
分享

圆明园幽思

圆明园,仿佛偌大的伤疤,成了国人惨不忍睹的伤心地,一块心病。

去北京游玩的人,差不多都会去颐和园,却不愿意去圆明园,即使颐和园毗邻圆明园。一是因为那是废墟,无美景可瞻;二是容易揭起伤疤,勾引起人们心底的隐痛,使人不愉快。然而,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一个十分爱国的小小文人,觉得自己不能不去圆明园。

不堪回首的圆明园,怎能有意或无意回避、不去回首呢?

游罢颐和园,我毅然决然来到了圆明园。站在满目苍夷的废墟上,思绪云集,不禁令人悲从心生,感慨万端。残垣瓦砾散落在一片荒凉之中,其间掩藏着一段段怎样的不堪回首的历史伤痛?!

圆明园特别幽静。不,准确一点地说,是死一般的沉静,静得让人有些可怕。我,一个独行侠,一边随意走走看看,停停想想,一边与偶遇的少许游人攀谈几句。

死寂的废墟,惨痛的历史,引起了我的不尽幽思。

 

一走进这个著名的废墟,我就忍不住满眼泪水。这眼泪的成分很复杂,是怜爱?是憎恨?抑或是失落?我实在说不清楚。

此刻,我觉得眼前的废墟,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那么固执,那么倔强,那么沧桑。静静的废墟,瘫痪了的巨人,好像睡着了似的。他太劳累了,身心疲惫了吧,是该好好地休息一下。我从躺着的巨人满身沧桑,似乎偷窥到了中华民族步履的维艰与蹒跚。

如此残疾颓废了的圆明园,谁看了不心疼?此刻的我正心如刀绞。

导游告诉我们,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最初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它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坐落在北京西郊,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做圆明三园。

“圆明园”,这一名称是由康熙帝命名的。康熙帝御书三字匾牌,当年就悬挂在圆明殿大门上方。对这个“圆明”二字,雍正皇帝有个解释: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显然,这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圆明园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圆明园陆地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0000平方米,水域面积约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等于8.5个紫禁城。不仅汇聚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乃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集大成。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各种各样的无价之宝,包括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往昔如此宏伟辉煌的圆明园,时至如今却如此衰败,到处是累累伤痕,实在令人叹惜!这完全是拜英、法、美等帝国主义者铁蹄的蹂躏所赐。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圆明园历经多次劫难,才导致如今的残疾瘫痪,遍体鳞伤。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实在看不过眼,忍受不了帝国主义者的残暴行径,他在1861年愤愤不平地这样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民的心声,尤其是代表了历代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很显然,这段文字表达了正直正义的雨果对于肆意侵略的帝国主义无比愤怒和强烈不满,同时表明这两个该死的强盗理应受到历史制裁。我不知道这两个强盗是否已经受到历史制裁,应该受到怎样的历史制裁?如果尚未受到制裁,那么何时才能受到世界人民的审判和应有的历史制裁呢?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公理可言?尚存几多文明法理?

 

惨痛的历史一定要铭记,绝不能忘记!

只要你承认你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你就要牢牢记住这一段段耻辱的历史。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历史的人,必将重蹈覆辙;忘记历史的民族,一定没有未来!

历史的天空风雨交加,圆明园经历了两次特大劫难。第一次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掠夺烧毁。1860年10月18日,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命令米切尔中将率领侵略军3500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燃烧了三天三夜,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付之一炬。1900年春,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圆明园遭受第二次大规模洗劫,终成一片废墟。可恨可恶的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真可谓无恶不作、恶贯满盈!从圆明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不计其数,连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在后来也承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含义,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不用多叙,也不用多说,铁证如山的历史事实就摆在那里,有目共睹,天人公愤。这是绝对的暴行!空前绝后的暴行!肆无忌惮地践踏世界文明史的暴行!

一个有血性的炎黄子孙,当看到这宛若还在眼前的一幕幕惨无人道的暴行时,你作何感想?有着怎样的心情?是不是像古代爱国将领岳飞、辛弃疾一样怒发冲冠、把栏杆拍遍?是不是像此刻的我一样真想与外国鬼子们血拼到底、同归于尽,甚至想与这个没有公理的世界同归于尽也在所不惜?

我知道,我的这个想法过于天真,太不理性,但是至少可以表达我此时此刻无比愤怒和激动的心情,表现出一个中华儿女无比赤诚的爱国之心。

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何人能够说得清?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不计其数!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十恶不赦、罄竹难书!最要命的是,某些帝国主义国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将盗窃中国的国宝文物堂而皇之地放在本国国家博物馆里,或展览,或藏匿。他们真是不要脸到家了,厚颜无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一个爱国的华夏儿女,不是回避圆明园废墟,反而倒是该去好好看一看,走一走,想一想,不时给紧绷一下我们多少有些懈怠的心弦,不时地给敲一敲警钟使得警钟长鸣。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圆明园便是极好的去处,难道不是么?

 

圆明园,这个在清帝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之杰作,无奈被帝国主义列强摧毁得如此面目全非,怎不令人扼腕长叹?!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正确面对一个现实,这就是圆明园无可替代的成了废墟。于是,有人提议重建圆明园。还有人主张最好保留原址,另地重建,说这样既有纪念意义,又可以一睹圆明园的宏伟。当然,会有许多人先于我站出来反对重建。我国关于“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争论,自1999年始已十多年了,“主修派”与“保留派”之争久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直未曾有过决断。在我看来,重修圆明园无异于劳财害命,得不偿失,没有多大意义。并且,我认为废墟并非虚无,废墟也有废墟的特殊意义。

专家杨耕身在《圆明园不能再“毁”一次》一文中复述叶廷芳先生的反对意见时说道:“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的耻辱。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悖。第四,修复圆明园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说得太好了,理由充分,一语中的,且击中要害,我非常赞同。

现存的圆明园,它同样是一种文物,特别的罕见的历史文物,重修圆明园就是再一次毁灭这个特殊历史文物。即使是修缮维护,也应该谨慎小心为好。所以,千万不能再毁一次,必须妥善保存管理好圆明园。

听听吧,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先生如是开导教育我们: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余大作家说得超高级!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国家太虚伪了,没有废墟的世界太可怕了。

 

黄鹤楼若重建了,可以装电梯;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阿房宫若重建,可以作宾馆;圆明园若重建了,可以作博物馆。但是,这与历史又有何干系?

中国乃世界文明古国,历来不缺少文化,但恰恰缺少的是废墟文化。所以,对于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保护其历史真实,而非再度破坏。“废墟”二字,在中文里可能让许多人心惊肉跳了。

废墟何必掩盖,废墟自有妙处。西方的断臂维纳斯,不是一种异乎寻常的美么?圆明园废墟,同样也是一种异样的独特之美,就看你能否赏识。

圆明园是一处偌大的伤疤,怎能忘怀曾经的剧痛;圆明园是一个超级的磁场,心灵的罗盘感应强烈;圆明园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时时提醒我们勿忘国耻。

不忘国耻,兴我中华!这应是我们千千万万中华儿女达成一致的共识。

夕阳西下了,圆明园依然如故,死一般的沉寂。独自亲密接触圆明园,仿佛面对一个躺着的伤痕累累、鲜血淋淋的巨人英雄。不!那仿佛面对的是一个伤痕累累、鲜血淋淋的偌大民族。不过,我与他刚刚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心灵会晤,就像是一次阔别已久的幽会。

独自伫立凝视废墟久了,突然就有了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觉。



 

本文原载于2016年8月11日凯风陕西网“三秦旅游”栏目。2019年8月,发表于北京《中华风》杂志2019年4期“散文世界”栏目。2022年2月,刊发于北京大型散文双月刊《中国散文家》2022年第1期(总第73期)“淡扫峨眉”栏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