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陕西,近年来有一句话比较响亮,那就是“秦岭最美是商洛”。在秦岭深处的商洛山中,有一个地方叫山阳县,那就是我的故乡。
说起故乡山阳县,不能不提及丰阳塔。丰阳塔是山阳县城标志性古建筑,就像鸳鸯双戏楼是漫川关古镇的标志,天安门是首都北京的标志一样。
山阳古时称丰阳县,史载“彼时置丰阳县,始有丰阳塔,县之徽兆也”,故县城西北隅苍龙山之首的那座古塔,被称为“丰阳塔”。丰阳塔,一座宏伟古朴的唐代古塔,山阳人引以自豪。
这里的祖先没有留下多少古建筑,除了城西丰阳塔附近的道院,县政府背后苍龙山之巅亭子里悬挂着的明代大钟,老城街道那座丰阳书院而外,似乎再难以找到什么古物。至于县志里记载的九子碑,山阳人羞于提及,实乃一件不多么光彩的事情。
如果乘车在山阳县下高速,沿着西河迎宾大道前行,几分钟,你就可以看到车窗外有一座高塔耸立,那就是这里著名的丰阳塔。
丰阳塔,矗立在苍龙山之首,高大宏伟,古朴典雅。它仿佛一把宝剑,直直地插在那里,颇引人注目。
二
山阳县有了这个丰阳塔,就立马显得本地有了几分意蕴,有了几分内涵,陡增几分历史的厚重。这是山阳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和没有那可大不一样。
作为山阳的地方文人,自然应该抽空前来观赏考究一番。否则,就觉得对不起创作历史文物的老祖宗。一日,携几位文友,一同游览苍龙山森林公园,特别仔细观看游览了丰阳塔。
丰阳塔,雄居县河与州河交汇处,隔河与云台山、翠屏山、莲花山相望。塔高21米,底围15.26米,外形六棱,呈橄榄状。腹部空心,为密檐式。下层最高,以上各层间距较短。各层有不同的砖砌图饰,或为禽兽,或为花卉,生动传神。层底有拱门,其余层相间有券门。全塔以红泥烧砖垒成,工艺独特,美观大方。
据史料载,丰阳塔始建于唐朝永徽三年(652年)。相传原为9层,现仅有6层,且塔顶残缺。登塔可览山阳古城全貌,丰阳景物尽收眼底,素有“塔乃丰阳图画”之称。这是山阳县最早的古建筑物,也是咱商洛市现存比较完整的古塔之一,已列入《陕西名胜古迹》和《陕西省重点文物分布图》。
三
关于丰阳塔的由来,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
很早以前,苍龙山欲和云台山媾和,由于隔着河水,只能翘首眺望。后经中介媒山撮合,云台山也动了情。于是,两山趁夜间跑到河边幽会,热泪相拥,以致堵住了河水。翌日晨分手时,积水突然倾泻而下,浪潮高达数丈,吞没房田树木无数。
此事非同小可,一下子惊动了南海观世音菩萨。她驾云来此,劝告两山勿率性而为,残害生灵。云台山接受了忠告,表示不再到河边私会。而苍龙山却出尔反尔,在媒山的引诱下,居然把头伸到河那边,企图把河水堵住。天神知道了,怒不可遏,率领天兵天将火速下凡。霎时,天昏地暗,整个人间仿佛被黑幔紧紧罩住了一般,不见一缕阳光。约摸过了六七天,柔弱的太阳逐渐挣扎出来,苍龙山之首立马出现了一座高塔,精巧玲珑,像是一把锋利的宝剑,直插大地之上,寒气逼人,一下子把苍龙山给镇住了。
若干年后,母猪潭里有一母猪竟然成精,经常出来偷吃过路行人。祖师派雷神把丰阳塔顶部的三层塔,搬到母猪潭去镇压母猪精,以免再伤害过往路人。此后,丰阳塔便没了塔顶,而母猪潭里却能见到三层塔顶的塔影。
祖师搬塔镇妖后,担心媒山复出,还为二山撮合说媒,再度造成劫难,就拔出宝剑,割裂了媒山山嘴,以示对其惩罚。直到现在,媒山的山嘴尚留有三道被剑劈过的痕迹。
四
传说毕竟只是个传说,况且还是神话传说,实在不可信。但是,看看古塔,再查看一下地形地貌,的确有些许依据,有几分神似,不是全无道理。
山阳境内,山川秀丽,风景优美,这个一点不假。古代丰阳就有“八景”,分别是:丰乡图画、道院曲流、二泉天鉴、九冢星罗、天柱摩霄、石峡线天、孤山叠翠、金花相会。
丰阳“八景”第一景 “丰乡图画”,也叫丰阳图画。当年,丰阳川(即县河流域)一汪清流滔滔西去,一河两岸茅舍柴扉,依山傍水,掩映在青松绿柳之间。田野绿油油,庄稼茁壮生长,更有一树树桃红梨白,花团锦簇,点缀其间。清风阵阵,不时传来几声犬吠鸡鸣,或牧童骑在牛背上吹起的悠扬笛声,山谷中也常常回荡着动听的樵歌或情歌。街道纵横交错,店铺林立。街市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生意红火。优雅书院,儿童世界,时常响起琅琅读书声。登塔眺望,到处是一片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情景,还真有一点“清明上河图”的意味。有古诗为证:“丰乡景最好,一幅天然图。”
这自然是古时农耕时代的图景,带有泥土味和原生态的某些特点,且被眼前的山城美景所替代。如今“丰阳图画”,犹如风姿绰约的小美女,艳丽多姿,现代时尚。丰阳古塔,恰处山嘴,假如登塔观景,全城风景亦可尽入眼底。瞧,山城,环山也。街道宽敞,车水马龙;楼房林立,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向东眺望,北大街、南大街、滨河大道一览无余,向西可见华龙车站、丰阳花园、迎宾大道和西河开发新区,到处呈现一片崭新靓丽的山城风景。可谓镶嵌在秦岭深山中的一颗明珠,闪闪发亮,熠熠生辉。
再看,那第二景“道院曲流”也在眼前,就在城西南庵上。从前有座元伟宫,是道教供奉织女娘娘的道院,墙外有一泓清泉流过。人们把泉水引进宫院内,泉水顺着沟渠,环阶绕廊,逶迤曲折而下。当时一些文人雅士,学兰亭雅集的样子,把盛酒的杯子放在弯弯曲曲的水面上漂流,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杯欢饮。若不胜酒力,就得歌吟一首诗或曲。故得此名“道院曲流”。
至于其余六景,似乎与丰阳塔无甚干系,因此略去。但是,足以证明山阳这地方山川秀美这一事实。恕我以后撰文,再作叙述。
五
塔是一种在亚洲及佛教中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起源于古代印度佛教(浮屠)。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即源于此。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14世纪以后,塔逐渐世俗化。
古代印度的佛教建筑——塔,在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迅速与中国本土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楼阁式塔。后由于木结构易腐烂,易燃烧,又按照楼阁式塔的形式,演化出了密檐式塔。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后世的塔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也为道家所用。
由此可知,塔者,本与佛教有关。丰阳塔,是佛教文化在丰阳的重要载体之一。
我想,建于唐代的丰阳古塔,必定和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一样,与佛教文化关系甚密。众所周知,大小雁塔是唐代玄奘高僧西游之后藏经和整理研究佛经的处所。唐朝时佛教兴盛,寺庙如雨后春笋。偏僻的商洛山中有此唐建古塔,可见当时佛教之兴盛,亦可想见唐时丰阳县城佛教兴起的情景。
六
距山阳县城一百多公里的天竺山,是商洛乃至陕南道教佛教圣地,历史文化悠久厚实。自东晋葛洪入山修炼,道教兴起,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晋代高士慧远中年时期为躲避中原战乱,辗转由北向南来到丰阳县天柱山传播道教。由于慧远先道后佛,他的徒弟也一分为二,有的坚守道教,有的转而皈依佛门,佛道两教信徒和谐相处同驻一山。这时山的名称便有两种叫法,道教依然叫它天柱山,佛教将它改名为天竺山(因佛教发源地古印度称为天竺)。
据《陕西通志》载:“隋唐时罗公远、吕洞宾祖师均隐居天柱山修道,收徒300人,为天柱山道教始祖。”但在隋朝以前,道教位列佛教之上,其香火盛极一时,天竺山之名并不显于世。到了唐代贞观三年(629年),慧圆禅师杖锡天竺山,造云盖寺和铁瓦殿,大兴佛学,佛教才开始兴盛起来。从此,天竺山之名才在民间广泛流传。
据记载,漫川古镇前店村土地岭山脚下的千佛洞,凿于唐代武则天永昌年间(689年),且千佛洞前不远处,尚有一座同样建于唐朝的古庙——竹林寺。但如今早不见踪影,不知何朝被毁。
由此可见,由山阳县城高耸挺拔的丰阳塔,到天竺山的云盖寺和铁瓦殿,再到漫川古镇的千佛洞和竹林寺,可以想象古代丰阳县传播道教佛教的大致盛况。
可惜,由于历史年代久远,记载当时道教佛教情况的资料匮乏。不过,始建于唐的丰阳塔,必将为人们进一步研究山阳县乃至陕南佛教提供重要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