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故,近来常常怀念写信的那个年代,怀念那种似乎久远了的感觉。写信时的投入,等信时的期盼,收信时的激动,读信时的陶醉。每每想起,总会有“家书抵万金”的感慨。
那个年代,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和亲友最常用的联络方式就是书信。习惯了电话、手机、电子邮件、互联网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写信那温馨的年代已渐行渐远。如今,想念亲朋好友的时候,只需按下一组熟悉的数字,就可以让天涯变成咫尺,偌大的地球一下子变成了地球村。而书信逐渐沉淀隐匿在历史岁月的悠悠长河里,成为一道让人怀念的风景。
至今难忘写信读信那种原始得有点唯美的愉快感觉,因为电子声波永远不会带有体温,网络文字也永远不会有“见字如晤”的感觉。喜欢沏一杯清茶,在幽静的灯光下,一边用钢笔埋头写信,一边聆听那蚕食桑叶似的声音。喜欢那种以笔倾诉的平和姿态,喜欢那种心与心的亲切交谈,喜欢那种静静思考宣泄思想和情感的快乐……
虽然说古老传统的书信,从写信到写信封,从贴邮票再到邮寄,程序有些缓慢且繁琐,但是正是在这个缓慢繁琐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体会到很多细腻的感受。内心所有的思想情感,随着挥洒的一行行笔墨会一点一滴地渗透在字里行间。同时,还可以想象着对方收到信时的样子,常常是写着写着,感觉自己的心在一处空灵的地带轻盈地飞翔……
家书是亲友之间传递信息和情感的文字,其历史十分悠久。在远古时代,当两个人或群体离开一定的时空,就产生了传递信息和情感的需求。人类历史早期的口信、结绳通信、符号通信、树叶通信、击鼓通信、烽火通信等,应该就是家书的早期形态。文字产生以后,世界各地出现了泥板家书、简牍家书、绢帛家书、布质家书、羊皮纸家书、纸质家书等各种载体的书信。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文字书信以其内容的丰富性、传递的便捷性、保存的可靠性,成为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与此同时,也为记录人类历史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原始档案。直至今日,打开一封封古代家书,追寻作者的思绪,如同穿行在历史的隧道里,还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温度,引起我们这些后人的思想共鸣。诸葛亮《诫子书》可谓一篇充满智慧之光的家训,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清俊的文字风格,从处世原则和交友之道的大处着眼,引古喻今,阐明“循性而动,各附所安”的大义,嬉笑怒骂,涉笔成趣;司马迁《报任安书》叙述了他自己是如何苟且偷生、忍辱负重才留下一部“通古今之变,留一家之言”的千古绝唱《史记》,文情并茂,令人敬佩。
作为社会变迁的历史见证,家书凝结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情感。近代邮政的引进,使更多的人拥有了传递家书的可能,收递家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家书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除应酬交游唱和而外,不乏表露心迹和记载史事之作,史料价值更高。像《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等已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在人们广泛阅读中长盛不衰。
每个年代的书信,都给人一种不同的历史感。品读古诗,恍惚中犹如穿越了千年时空一般。细品过古诗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企盼与殷切,品味过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美丽与婉约,欣赏过王昌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温情与真挚,称赞过杜牧的“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朴实与亲切,感叹过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不易与珍贵……不过,更耐人寻味的是张籍笔下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不谈信的内容,也不谈写信的过程,仅仅是家书即将发出又“开封”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感人至深,令人回味不已。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那烽火连天、战乱连绵的动荡岁月里,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一封报告平安的家书更为珍贵。游子远行,独在异乡为异客,牵挂亲人,秉烛夜书,而家人借着星光,守着烛光急欲展读家书的情景,承载了太多太重的亲情。凡是从书信时代走过来的人,都会有“见字如唔”的切身感受,一下子就能把亲人间的血脉亲情读明白,心中的温情也在那尺牍之间荡漾开来。
古老的传统书信,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人类多少思想情感啊。千年往事如烟似雾随风而去,但那散发着浓浓情愫的三尺素笺,依然还保留着它永久的真挚与纯洁,隽永而美丽。经久不衰,万古长存。
的确,我们正在向信息化时代大步迈进,各种现代化的通信方式让人际间的联系和沟通变得越来越快捷方便。然而,这是否就可以取代手写家书呢?我以为,只要有中国汉字的存在,就应该有手写家书,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家书乃是文学、美学、书法、礼仪等文化的综合载体,是我们中华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千百年来,家书作为书面传递平安、嘱托、思想、亲情等信息的主要载体,历来为人们所珍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真实地记录了各个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费孝通、季羡林、苏叔阳等数十位文化名人,曾向海内外炎黄子孙发出倡议:留住家书!可见,渐行渐远的家书命运已开始引起了更多人们的关注。
现代通讯方式,虽说直接直观,快捷方便,但内容极其有限肤浅,是浅交流。而书信方式则是深交流,唯有书信方能深入思考,淋漓尽致地表达思想情感。这是现代通讯所无法比拟和取代的。因此,我要大声呼吁,回归传统文化,倡导现代通讯与传统书信兼容并蓄,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希望中小学重视书信教学,教育引导学生大力弘扬传统书信文化。
家书纸轻情意重,一封家书抵万金。让我们把手从手机、电话、电脑上先挪下来,拾起那支已有些生疏的笔,静下心来,好好给我们的家人朋友写一封信吧。我相信,在给他们送去一种别样的温暖和感动的同时,也定会使我们的生活多一份色彩,多一份温馨与芬芳。
为亲友写信,不亦乐乎?有信自远方来,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