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寒彻骨,春落梅枝头。
唐代诗僧齐已的《早梅》诗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它冒着凛烈的寒风,傲雪凌霜;它在水中育蕾,雪中开花;它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春的喜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王安石咏梅诗对梅花的形象不多作描绘,却自有深意,内涵极其丰富,耐人寻味。前两句诗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环境、不畏严寒,不从流俗、孤芳独开的可贵品质,表达了诗人所处恶劣环境却依旧坚持自我的信念;后两句诗其意是,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她不是雪而是梅花,那是因为有十分清幽的暗香随风传来。雪本身也是很美很白的,但“雪却输梅一段香”,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不仅写出了梅之色,更写出了梅之香,诗人借雪的形象,突出了梅花之幽香。
梅花,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意志,常常被当作崇高品格和高洁气质的象征。千百年来,人们把梅花作为最美的花卉来歌颂,古今诗文中留下了大量的咏梅佳作。
梅花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花卉,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书经》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诗经》里也有“漂有梅,其实七分”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爱梅之风很盛,已从以采梅果为主要目的过渡到赏花,“梅始以花闻天下”。到了汉晋南北朝,艺梅咏梅之风日盛。《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米梅、胭脂梅。”
隋唐至五代,是艺梅渐盛时期。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赋》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之语。那时梅花品种,主要属江梅型或官粉型。在四川,唐时始有朱砂型品种的梅花,时称“红梅”。《全唐诗话》就有记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
杭州孤山的梅花在唐代就闻名于世。诗人白居易在离开杭州时,写了一首《忆杭州梅花,因叙旧寄萧协律》,诗云:“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伍祖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宋代是中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期,艺梅技艺大有提高,花色品种显著增多。南宋范成大著《梅谱》(约1186年),搜集12个梅花品种,介绍繁殖栽培方法,这是中国、乃至是全世界第一部艺梅专著。书里除介绍江梅型、官粉型、朱砂型外,还介绍了前所未有的玉碟型(即重叶梅)、绿萼型、单杏型、黄香型(即百叶湘梅)和旱梅型。而张磁的(功甫)《梅品》(1185年)与宋伯仁《榜花喜神谱》(1239年)等,则是有关赏梅与诗、画的专著。
北宋杰出书画家米芾,曾撰写一副对联:“雪里红梅,雪映红梅梅映雪;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采用先勾轮廓后描绘的手法,犹如一幅颇具风采的“梅竹图”,有静有动,色彩鲜明。
林逋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对梅花的描绘最为传神的写照,被誉为千古绝唱。“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曾写一副赞梅对联,更是别具一格:“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元代王冕爱梅、咏梅、画梅成癖,他在九旦山植梅千株。其《墨梅》诗画,远近闻名。其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赵孟兆、杨维桢、谢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诗咏梅。
明清时期,梅花新品种大量出现,栽培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种植梅花成为当时社会时尚,艺梅的栽培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高度。明王象晋的《群芳谱》(1621年),记载梅花品种达19个之多。清陈昊子的〈花镇》(1688年),记有梅花品种21个。当时苏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均以植梅成林而闻名。龚自珍《病梅馆记》云:“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常在家乡小香山梅花堂饮酒赏梅,题写一联,颇具情趣:“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
同是咏梅,陆游叹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泽东则反其意而吟之:“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足矣,足矣,梅之栽培观赏历史之悠久,梅文化之厚重,由此可见。古往今来,咏梅之作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不用赘述。
梅花名列我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被誉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梅花以她的高洁、典雅、坚韧、谦逊的品格,给人以刻苦磨砺、立志奋发的激励。在料峭寒风之中,梅开百花之先,独步天下而报春讯。
梅花,浓而不艳,冷而不淡,那疏影横斜的风韵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它花卉所不能比拟的。然而更为可贵的,还是梅花那不屈不挠的倔强精神: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凌寒傲霜,独步早春!
高洁,典雅,冷峭,坚贞,这就是梅花,在她的身上寄寓着中华民族之魂。
“朔风吹倒人,古木硬如铁。一花天下春,江山万里雪。”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凌寒傲雪诚可贵,铁骨铮铮报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