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北省竹溪县到重庆巫溪县也就250公里,开车却用了5个小时。途经鄂、渝、陕三省交界处的鸡心岭时,雨说来就来,时大时小,时断时续,暮色中匆匆路过宁厂古镇,赶到巫溪县城已是霓虹闪烁,刚进酒店大堂,瓢泼大雨尾随而至,来的真是时候。
宁厂古镇的路就修在山脚,就是在石壁上凿出来的,羊肠小道一般依山就河蜿蜒进大山深处。因为昨天才下过雨,清晨的古镇山上云雾缭绕,河面也覆盖着薄薄的雾,像大山正浣洗白纱时隐时现随波飘流。
心心念念的宁厂古镇,比我预想的荒凉要严重很多。她就坐落在后溪河的深山峡谷中,南北高山横亘,东西峡谷透穿,古镇就依山傍水而建。隔河相望,古镇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妇人,有历史,有情感,有故事,又难以掩饰曾经的风姿绰约。
走过第一个铁桥,就到了河对岸,也就进入了宁厂古镇。这里是我国最早的制盐地之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走在古镇逼仄的青石街道上,除了脚下的石块,满眼残垣断壁,随处可见坍塌的屋顶、垮塌的墙壁,恣意长满青青的野草,完整的房屋已经不多。置身其中,你很难想象曾经的繁华。
古镇虽然破败不堪,但古镇的灵魂还在。你还能嗅到浓浓的卤水味,依然可以从规模宏大的建筑残余中窥见曾经的繁华与壮观。吊脚楼、过街楼等古建筑和民居鳞次节比沿河蜿蜒3.5公里,俗称“七里半边街”。还在老街上居住的人屈指可数,也就在百十人左右,大部分都已搬迁出去了,留下的也都是老年人,因为故土难离。
走在荒芜的街道上,我对过去的建筑还蛮感兴趣,这些房子临河靠山,很多是全木建筑,但已面目全非,也有用石头垒的墙,但也是岌岌可危,还有很多建筑依山势而建,依山而上,层次分明,房子与房子之间都是石头台阶相连串在一起,很有点山城的味道。我还特意去看了一眼文王庙,没想到也毁的那么彻底,还能看到的是大石条堆砌的屋基和石门、石柱、石凳,精雕细琢工艺精美。其实,在古镇还能看到很多这样的房子,像万家老宅等,都非常气派。包括老盐厂的大门,也全部是用石头做的,现在看也不失气宇轩昂。
走着,走着,我看到很多开的正旺的花,就种在花盆里,随意摆放在河边的石墙上,古镇就这样灵动起来。没想到这里还有一个美术院校学生写生的落脚点,房子的主人肯定很有艺术细胞,利用就地取材的奇石、老树根把个几平米的空地布置的很舒服、很怡人,木凳、木桌随意的摆放在那,还有很多的花,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就想和心爱的人一起,坐在那品杯咖啡,观山、赏水、听风。
写生基地的旁边,有一位老伯正坐在门前择韭菜,看到我们很热情的打招呼,门前的石墙上,也养了很多盆的花,里里外外拾掇的干干净净,让这个破落的古镇街道显得生机勃勃,充满了生活气息。我在想,要是整个古镇都这样,那该有多漂亮。
老伯姓石,他告诉我们,这里因盐出名,因盐繁荣,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有盐灶336座,煎锅1008口,史称“两溪渔火,万灶盐烟”。那个时候,南来的北往的,挑盐的经商的熙熙攘攘,把个宁厂塞的满满当当。
据老伯讲,四五十年代,这里比大都市还繁华,当年巫溪县城3000多人口时,小小的宁厂古镇已挤着7000多人。房子连房子,河里船很多,都是运煤、盐和各种商品的船。可以想象,当时的宁河两岸,白天盐烟缭绕,遮天蔽日,夜晚则灶火通明,映河水璀璨,一片繁华盛景。
老伯讲起古镇的繁华,充满了感情。
老伯面对古镇的衰落,则是云淡风轻。
老伯今年80岁,有四个子女,分别在县政府、县公安局、乡水电站、乡镇府上班,但都住在外面。我问老伯,那您怎么不和孩子们一起住到外面呢?老伯说,住这里舒服。是啊,看的出,老伯是个很精明的人,伯母也很利落,看不出是70多岁的人,两人相敬如宾。老伯心里有故事,眼里有故事,生活里有故事,居住在这里,有一种与世无争的惬意与自由。
告别老伯,我继续沿着老街往前走。脚下的青石板难掩岁月的苍桑,小草、苔藓都长起来了。窄窄的、长长的、起起伏伏的、蜿蜒曲折的街道还在沿河岸往前延伸。心里有了古镇的过去,对古镇的情怀就更重了些。原来,古镇的历史如此厚重,原来,古镇的文化如此深厚。
一路走,一路看。古镇也留下了现代的印记,像中心街20号、生产街35号,其实,中心街也就是古镇当年最热闹的地方,生产街也就是当年制盐的车间。宁厂镇供销社这座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保存的还算不错,它建于20世纪70年代,属西南大区风貌建筑。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冰盘檐,瓦屋顶,是重庆地区传统场镇在计划经济时期商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它对面的建筑上用水泥雕刻出来的“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仍清晰可见。
走到第四座铁桥,古镇的街道没有了,只有一条小路淹没在杂草丛中,伸进大山深处,伸向远方,那就是古盐道了。因为来的时候,我就注意到半山腰上的这条“线”,隐隐约约的,留给了我无限暇想。
就在街道的尽头,我闻道了浓浓的卤水味。顺着长长的高高的台阶拾级而上,我看到了一大一小两个水池,大的太大,小的只有10多个平方。我好奇的问坐在水池旁边的一位师傅这是干啥的,师傅说是盐水浴,10元一次,能治各种皮肤病。我这才明白,这里面就是卤水,难怪闻到浓浓的卤水味。大的卤水池水是绿色的,池子应该有十几米高吧,师傅说里面的水有5米深。小池子的水有着淡淡的绿,清澈见底。我问一位看管水池的大姐:大姐,水咸吗?我能尝一口吗?大姐说:你尝吧,咸的很。我就掬了一口送进嘴里,但立马就吐了出来,真的是又苦又咸,齁的我只摆头,惹的同行的朋友哈哈大笑。后来才知道,这两个水池实际上就是过去制盐厂储存盐卤的地方,停产后就随着旅游开发成了盐水浴场。
盐卤就来自河对岸的天然盐泉。关于盐泉有一个“白鹿引泉”的神话。传说,先秦时代一位袁姓猎人逐鹿至此,鹿忽不见,只见一洞,清泉涌出,口渴饮泉,泉水极咸,知为盐泉,他用竹筒带回泉水,回家熬制了一捧雪白的食盐,消息传出,人们便取水制盐。随逐盐而居,开辟了宁厂古镇这方“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乐土,也就有了“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的辉煌。
盐泉位于宝源山麓,已成为宁厂盐业遗止。现在,流淌了几千年的泉水依旧奔涌而出,伴随有雪白的泡沫,水咸的还是进不了口。当时的宁厂古镇“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非常有名气,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派飞机轰炸过这里,想阻断食盐供应,还好没有造成大的损失。
时至今日,产业的转移,这里由盛变衰,入口大量流失,人去楼空,繁华尽失。而宁厂古镇的真正没落是在90年代,由于现代制盐业的冲击,以及交通运输的不便利,千年的辉煌的宁厂制盐业就这样落下帷幕。但高耸的井架、硕大的盐池、锈蚀的盐锅依然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有两岸绵延的青山见证,有错落有致的民宅见证,有哗哗流淌的河水见证,有千年奔涌的盐泉见证。
在盐泉的位置看对面的古镇,古镇不失婉约灵秀,只是锁不住岁月的苍桑,不施粉黛,质朴无华,苍凉中多了一些凄美。但古镇是一座最原汁原味的古镇,最宁静的古镇,最没有商业气息的古镇,就这样座落在大山脚下,美丽的河畔,烟雨蒙蒙中。游览古镇,不觉她旧,只觉她秀,更觉她奇。这里的山,自然的美,这里的水,美的自然,古镇就和山水融在一起。站在河边,闭上双眼,你能看到古镇的繁华,你能感觉到古镇的拥挤,你能想像到雪白的盐粒被装船运到山外,也有挑夫把雪白的盐背进了山里。
古镇真的很老了。希望这座巫山深处的上古盐都,重新积蓄力量,待涅槃重生。
2021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