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程长明的头像

程长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22
分享

永远的母亲

母亲离开我已有10多年的时间,可音容笑貌仿佛刚才见面一般。

我的母亲是曾祖父和祖父给父亲订的娃娃亲,父亲当年7岁,母亲才6岁。曾祖父在公元1940年6月因病去逝,我外公骑着大白马把母亲抱在怀里来家里给曾祖父吊唁,这是母亲第一次进程府家门,那年母亲8岁。时隔10年,母亲和父亲结婚。当时是我家乡的农会主席、乡长、民兵连长等人用八抬大轿到房县七里河张家把母亲接过来,很是风光。

母亲虽不是大户人家千金,但外公是一名兽医,家境殷实,母亲十指不沾阳春水。我很小的时候见过外公。一袭长袍,满头银发,髯须茂密,包围了口唇,胡子很白很长,随身带有一把小梳子,把头发胡子梳理的十分整齐,衣着整洁干净,杵着拐杖,往那一站威风八面。

外公很喜欢我,喜欢抚我的头,还会从长袍里给我掏出几块糖。我很好奇他为什么和我们不一样,要穿着大长袍,他又把糖装在哪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随身携带的大烟袋。烟斗是黄铜的,外表锃亮,至少有二、三两重。烟嘴是和田的青玉,圆圆的长长的形状,做工十分精细,摸上去十分圆润如凝脂一般。连接烟斗和烟嘴的烟杆应该有1米2左右,大拇指粗细,上面布满了有规则的凸点,应该是某一种树的粗枝去掉细枝后留下的,磨得很光滑,已看不见原本的模样,摸上去很有沧桑厚重感。

烟杆靠近烟嘴的1/3处,还系有一个装烟丝的袋子。烟袋是用小黄牛皮制作的,质地非常柔软,可装好几两烟丝。连接烟袋和烟杆的也是用牛皮割出来的细细的皮条,有半米左右。烟袋同样制作的很精美,不仅有细小的皮条装饰,口子还能松紧,密封效果很好。外公吃烟的时候会用拇指、食指和中指从烟袋里捏出一撮烟丝填在烟袋锅里压紧压实,然后用放在烟袋里的火镰将烟斗里的烟丝点燃,深吸几口,烟斗里的烟丝就燃烧的忽明忽暗,在黑夜里就像一只荧火虫。外公也会吸几口歇一会儿,吐烟的时候,云雾缭绕,再加上外公的白头发白胡子,感觉外公就是天上的神仙。

我很喜欢外公的烟袋,外公会让我玩,但只会让我玩一会,可能是怕我给他弄坏了。我那个时候很小,外公的烟袋对我来说还是挺沉重的,我想拿起来还比较吃力,大部分是顺地拖,我这样玩,外公很是心疼,但又拿我没办法,直到我自己把烟袋丢在一边。

母亲有这样的父亲,在家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自然是养尊处优。可能是姊妹多吧,母亲也没读书,给我的印象是会写自己的名字,会认得一些字。虽没多少文化,但家教甚严,所以母亲还是知书达理之人。可母亲的坚韧和顽强还是颠覆了我对“柔弱”二字的认知,母亲完全是家里的支柱和脊梁。

父亲是家里的长子,母亲嫁给父亲时,生活充满了未知。在那个年代我祖父很能干,在当地有很高的声望,开过铁厂,经过商,商号“松茂堂”,购置过很多地。我的爷爷也很聪明,耕田种地是一把好手,任过“堰长”,负责管理老家的那条大河,可能和现在的“河长”差不多。那时候住的四合院,设有围墙和高高的门楼,很是气派。

母亲嫁过来后生了5个孩子,这时候父辈们已经是家大口阔,而不是家大业大,再加上当时国家十分困难,在爷爷奶奶的商议下,大家庭开始解体,父亲兄弟三人分家另起炉灶。母亲从那时候起便真正成为家里的半边天,成为家庭的支柱和脊梁。

我是家里的老幺,从我记事起就知道分给我们的几间土坯房已岌岌可危。门窗残缺不全,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改善住房已成为父母的当务之急。从土坯房的换坯加固,到加盖厨房扩大居住面积,再到建起一栋4间砖木结构的房子。新房和旧屋加在一起,总算是解决了5个孩子成家立业居住问题,那是父母的奋斗史,更是母亲的倔强和不屈服,难以想象母亲从养尊处优的大小姐成为几个孩子的母亲所经历的困苦和磨难。

为筹备建房的材料,母亲带领我们全家从拓坯开始行动起来。拓坯,就是将地里的土加水合成稠稀适中的泥,然后把泥放进定制的模具里让泥成型,干燥后成为土坯。这种土坯是那个时候农村建房最基本的东西,因为自己动手就可以解决。对于困难的家庭来说,造屋是天大的事儿,唯有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和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是个力气活,完全是手工和脚底的功夫。和泥时铲子锄头齐上阵,不停的翻动和搅拌。不能有土块和石子在里面,要保证每一粒土都吸足水分。为增加土坯的韧性,还会加入适量的切碎的稻草。为增加泥巴的粘性,要用脚不停的在泥里踹,这个过程较长,也比较危险,因为泥巴里面的碎石甚至玻璃等异物会划破赤裸的双脚。直到泥和的既糊的上墙又能立得住,才算是合格,再堆到那里备用。不然泥放到模具里太硬不好成型,太软了成不了型,这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需要总结和积累经验。

模具是4块木板组成的长方形,有固定的尺寸,没有底也没有盖,拓坯时,用手将泥堆上的泥挖一坨放到木制的模具里。拓坯前会在一块平地上撒些细沙或撒些草木灰,也会撒些在模具里面,这样更便于泥从模具里掉下来,防止泥装进去后不脱模,也便于土坯风干了以后从地上翻动。泥装进模具压紧压实后用一个钢丝弓再把多余的泥给削掉,轻磕模具让泥和模具分离,一块坯就成型了,等干到一定的程度,还要将坯翻动几次,让它几个面都晒晒太阳,直到土坯彻底干燥变硬,一块土坯才算大功告成。

制作土坯异常辛苦,劳动强度非常大。和泥靠体力,制坯更是苦活。不停的下蹲、弯腰、站起,当你忙的差不多,腰都疼的直不起来。一堆泥就这样一块一块地成为土坯,才拓好的土坯摆放有序,横看一条线,竖看也是一条线,像列队的士兵,十分壮观。那一刻,我想母亲是胜利者,一定长长的吐了一口气。

土坯在晾晒的过程中要防止雨水,遇到下雨,要迅速用雨布遮盖,等干透后再码垛堆放。那一年多的时间,我就感觉母亲一直在做土坯,不停的做。夏天是制坯的最佳时间,因为温度高,土坯干得快,但母亲制坯基本不在太阳最毒的时候做,因为暴晒容易使坯起裂,而是下午四、五点以后加快进度。遇到好的天气,母亲会连续战斗几天,不停的和泥、制坯、翻坯、堆坯,往往是披星戴月,甚至是挑灯夜战。天黑下来了,但泥摔到模具的声音没有停下,只听“啪”“啪”的声音,一声又一声,在寂静的夜里寂寞、空灵又沉重, 又仿佛是母亲沉重的呼吸。就这样土坯堆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终于攒够了砌墙的材料。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始终在忙碌着,从早忙到晚。上午下午要到生产队务工,春种秋收,高温时在包谷地里除草,有时候像男人一样挑大粪,挑谷捆麦捆,还有插秧,所有的农事农活母亲样样精通,没一样落下。那个时候父亲在学校工作,母亲在家务农,我家属于“半边户”,当然也是缺粮户。哥哥姐姐们都还在读书,家里没有劳力,只能靠母亲在生产队务工挣工分,然后靠工分分粮食养活几个孩子。那个时候的母亲像个男人,甚至比有的男人还利落还厉害。可这不要命的做法,也为母亲带来了一身的劳伤,白天咬牙坚持硬扛,晚上疼痛难眠。

随着生活条件改善,母亲拥有了一台缝纫机。感觉母亲是无师自通,没听说母亲在哪里学过裁缝,可母亲在缝纫机面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直线跑得很直,曲线张弛有度。很长的时间我家成了邻里中心,缝缝补补的都来找母亲。母亲也不拒绝,能现场做的就现场做,没现场做的,做好了又给别人送去。从此我的衣服基本上都是母亲做的,我上学的第一个书包也是母亲亲手缝制的。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在为我们做冬天的棉衣领口时,会拿一个碗扣在布料上比划,然后用粉画上线,再用剪刀裁出一个颈脖粗细的位置。你别说,这种土办法做出来的衣服特别合身,所以我也总是我们村里那个最靓的仔。

在我眼里母亲是万能的。到南山砍柴,挑十几里地回家。种菜也是一把好手,后来开始喂猪,经她的手猪也是膘肥体壮。农活一样没落下,还要给一大家子人做饭,我有时候在想母亲是如何做到这些的。

母亲还会针线活,绣花功夫很是了得。在农村过去很多时候都是穿草鞋,条件好了才舍得穿布鞋,买解放鞋。母亲给我们全家做的布鞋,每一双都下足了功夫,从不偷工减料,从鞋底的铺垫到缝制,那都是认认真真一针一线密密的缝。鞋底都有一指多厚,样式也挺美,鞋面一般都是灯芯绒的,也是好几层,非常结实耐穿,鞋面还安有松紧带,可以调节大小和松紧。因为母亲白天要劳动,所以做鞋的时间一般是下雨天和晚上,有时为了赶制衣服和鞋子,母亲常常是挑灯夜战,所以一灯一人一影的情景,我到现在都非常清晰。在纳鞋底时母亲缝几针就会将针放到头发里划几下,然后继续缝,后来我才明白,这是让针在扎厚厚的鞋底时能轻松一点。

有鞋子就有鞋垫,母亲制作的鞋垫也非常精美。图案有梅兰竹菊,也会有花鸟鱼,更多的是多变的花纹和吉祥的话语,如花开富贵、一帆风顺、吉祥如意,也会有幸福长久、爱情甜蜜等。才开始纯手工,后来有了缝纫机,那基本上就属于机制了。如遇到特殊的日子,母亲还会用手工缝制鞋垫,并绣上各种图案。母亲的鞋垫属于生活品,也属于艺术品,很多亲戚朋友得到母亲的鞋垫后,都爱不释手。母亲老年时依然喜欢在闲暇时戴着眼镜给我们缝制鞋垫,现在睹物思人,鞋垫依然是母亲留给我们的念想。在我看来,困难时期母亲用一针一线,保证了我们有衣穿有鞋穿。晚年依然做鞋垫,是保持着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对子女的关心关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母亲的真实写照。

母亲乐善好施远近闻名。困难的时候毫不吝啬,生活条件改善后就更加大方,左邻右舍有啥困难的,母亲都要接济一下。闲置的衣物用品,母亲也会送给那些贫困的家庭。别人家的孩子到我们家玩,母亲总是很细心的照顾,只要有好吃的一定会往孩子口袋里塞一些。从家门口路过的乡亲,母亲也会打招呼,让他们坐一会、歇一歇、喝口水。

母亲的心中还有一个“帐簿”,逢年过节每家亲戚送我家的礼物有多少,大概多少钱,母亲都要弄明白。礼物比我家轻的,母亲会忽略不计,有比我家重的,母亲会想方设法给亲戚补齐,补的方法有给小孩压岁钱,回的时候装些东西等。虽是“礼尚往来”,但多收母亲心里不踏实。母亲没读过多少书,但在亲戚中威信很高,谁家发生矛盾都喜欢找母亲调解,他们认可母亲的公道。母亲公道吗?在亲戚间的日常往来中,母亲从来都不公道,她总是多为别人着想,为自己思考的少。

母亲和父亲同甘共苦工共同生活了62年。母亲外表温文尔雅,但内心十分强大。与父亲同甘共苦,走过了极其艰难的岁月,以至于年龄大了疾病缠身。母亲在生活中心思细腻,待人接物都考虑的十分细致周到,有着极强的包容力,能轻易原谅别人的错误,性格温和,知足常乐,从不斤斤计较,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母亲的心胸比男人还男人。父亲告诉我,我的高祖母得过大清政府鼓励,授过大匾,你母亲是我们家继高祖母后又一个强人、能人、善人,能和高祖母媲美。

我现在明白,让母亲从一个柔弱的女子变得伟大和坚强的,是博大的母爱,是家庭的责任,追求幸福的奋斗,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母亲生育了我们姊妹5个,也养育了我们姊妹5个,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从艰苦奋斗到晚年幸福,母亲也与时俱进,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杞人忧天,不怨天尤人,而是脚踏实地,当土坯垒成高墙,当屋顶铺上瓦片,当堂屋亮起温暖的烛光,当门口挂上红红的灯笼,母亲就是我生活中的榜样。母亲就像是夜空里的星星,黑夜里为我留着的一盏灯,让我在工作生活中不停留、不彷徨、不迷茫。

2023年3月8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