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一个午后,我们决定前往军店镇易沟村。在村道的一个岔路口,有一块被岁月侵蚀的粗糙不堪的巨大岩石,上面雕凿了“大寺”二字,这就是我们目的地。
山路蜿蜒曲折,有的地段还比较陡峭,车行十几分钟后,水泥路的尽头是一家油茶加工合作社,简易的进山便道被一根很粗的钢管给拦了起来,到大寺寻幽探迷之行就此开始。
午时的阳光还是有些灼热,沿上山便道走了10分钟左右,我们便在向导的带领下一头钻进了山林。进山的入口与山林浑然一体,没有标识,没有参照物,也没因为有人穿越而留下的显明痕迹。进入林区,阳光的灼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微微地山风,不急不燥的恰到好处,还带着一种淡淡的花香,也许是附近的兰花,也许是山上一丛又一丛盛开的杜鹃,或许是那些我们叫不上名字的花草,为欢迎不速之客的到访释放出各自的芬芳。
根据史料记载,房县城西40里,曾经是佛教和道教中心,寺庙道观林立,比较有名的龙泉寺、破岩寺、鸡鸣寺、西大寺、天佛寺、白岩、三洞子等建筑均集中在这一带,传说鼎盛时期有300多人在此潜心修为,因此声名远播。而我们今天就奔白岩和三洞子而去。
通往白岩原本就是条羊肠小道,因人迹罕至,早已杂草丛生。密林中的小路就像是铅笔在一张泛黄的纸上轻轻划过,痕迹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如果不熟悉这里,如果没有向导,绝对会迷失方向,找不着南北。我想起鲁迅《故乡》里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的,如果没有古人在此修筑寺庙道观,如果没有前人在大寺修为,如果没有后人对历史文化的探索,如果没有现在的我们充满好奇,这里不会有路,更不会有留存千年的壁画和神奇传说。
在徒步登山之前,我在油茶厂的院子里找了根竹棍作为拐杖,多了个支撑点,感觉还是稳当了很多。我们紧随向导,不敢有一点麻痹大意,时刻注意脚下的路,还有头顶的枝桠,前后左右的灌木。地面上堆集的落叶,形成了厚厚的腐殖层,踩上去软绵绵的,不能脚踏实地是让人没有安全感的,遇到直上直下的陡坡和需要跨越的斜坡更让人心惊胆颤,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摔个四脚朝天,甚至深深的悬崖。
在一个岔路口,向导让我们左拐,再走一段路就可到达白岩,往右则是三洞子。大山里的树木遮天蔽日,灌木杂草丛生,往哪个方向,往哪里走,我们全靠向导指引。有那么一段路我们的肩紧贴峭壁,屏住呼吸,手脚并用,才有惊无险的通过。我加快脚步走在了队伍的前面,10分钟左右,我的眼前豁然开朗,因为前面一座山像刀削斧砍一般去掉了一半,露出了白色的岩石。
我们终于抵达白岩,太阳光很明亮,但并不炙热,汗水也被山风带走,只剩下全身的通透与惬意。白岩所处山石皆为白色,且上部突出,形似鹰嘴。岩石中部,长宽各有丈余,平坦如砥。岩壁上绘有5尊佛教彩色画像,其中3尊较大,饰以莲花宝座,另外2尊分伺两旁。画像线条流畅、形象饱满。只可惜因时间久远,风吹日嗮,画像已略显斑驳疏影陆离,再加上来此游玩的人在那面岩石上胡乱涂鸦,这处绘于南北朝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壁画已是风烛残年。
白岩并非像汉白玉一样的白色,整面山体呈现出淡淡的黄色,也可能是风化的缘故。因为山体崩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岩屋,壁画就画在那块特别平展的岩壁上,如今还色泽鲜明,经久不衰,应该是使用的矿物颜料。壁画下方突出的石头被石匠借形借势凿成了一相对规正的平台,宽大概40公分,比较长也比较高。岩壁上还有好几个人工开凿的孔洞和凹槽,应该是用来安放木头的梁柱,据此推断,这里还有过比较大的建筑,为在此修行的隐士遮风挡雨,当然也保护了壁画。
古人是有智慧和远见的,是不折不扣的风水大师。承载这些建筑的是一个20平方左右的平台,那里视野开阔,一览众山小,只见群山逶迤,满目苍翠,极目远眺房县县城清晰可见,就在白岩的怀抱里,群山如莲花的花瓣,拥抱着县城,守护着一方平安。我手脚并用开始攀登壁画旁边的山崖,但过于陡峭和狭仄,我战战兢兢地爬了没多远就没有勇气往上走了。向导说翻过去那边就是三洞子,但山势极为凶险下有万丈深渊,建议我们原路返回另做打算。
来一趟不容易,三洞子当然要去,我们决定原路返回。走到前文表述的那个岔路口,往右就是三洞子方向,这里地势相对平坦,本地的群众应该经常到这里活动,所以小路比较明显。初夏的阳光透过树林间的缝隙洒落下来,在茂密的丛林里斑斑驳驳,明亮而又温暖,我们就这样穿行在大山里,毫不畏惧。等真正接近三洞子才知道,通向那的是一条人工开凿的羊肠小道,无遮无拦,往上看壁立千仞,往下看万丈深渊,摄魂夺魄。史料这样记载:“山峦层叠,如墙如堂。穿云蹑蹬而上,古木苍翠,天风清冷,为房陵幽丽奇景处”。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三洞子的确如此。
三洞子其实就是3个人工开凿的石屋,石屋所处的岩壁,笔直陡峭。沿逼仄的石梯下行,会见到一个比较大的山洞,洞子的前面还算宽敞。再沿依山而凿的小路走十几步再下几个台阶,会见到第2个洞子。到第3个洞子的路完全是在逼陡的石壁上凿出来的,长10米左右,右边就是万丈深渊,仅容人贴身而过,大胖子是难以逾越的。第3个洞子最小,但也能容下好几个人,洞子前面场地也最仄,要不是有树木和些许竹子,人绝对没有安全感。三个洞子,大小不一,高低不同,呈上、中、下分布,每个洞子都能看到开凿的用于安放梁柱的槽子和孔洞,可见这些洞子外面都曾有过石木结构的建筑。据说石屋内曾供奉有各种神像,因为人为破坏,现在都空空如也,这让人十分遗憾。
距离第3个洞子几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在石壁上开凿的长方形石槽,这应该是用来储存雨水的,以满足日常生活和防火需求。《房县志》这样记载:“半岩悬古井,一碗好清泉。”从洞子到水槽的方向,沿石壁凿有一个有坡度的沟槽,靠水槽的方向较低,可以收集从山上流下来的雨水并引流到水槽,还可以防止雨水下行保持山洞内外地面的干燥,这些看似简单,实则隐藏着生活的大智慧。
站在三洞子这边,远远的看见对面一座大山从中间裂开了一道大大的缝,那应该就是传说中的破岩寺所在地了。相传是志公和尚(刘志公)在此修炼时,二郎神杨戬和志公和尚斗法,志公施展仙术,身形飘忽不定,杨戬手持神弓,撘上神箭,往志公和尚的身影射去,不中,可神箭威力无比,将一巨石射穿,一分为二,破岩寺也由此而来。希望有一天能实地去看一看,领略另一种魅力。
没有了爬高山的艰辛,没有了走险路的恐惧,没有了怕迷路的彷徨,返程轻松又愉悦。沿途都有才出的竹笋,好几个朋友不顾爬山的劳累又开始扳起笋子,那是大自然的赠予,收获的是来自内心的快乐。我们全程大概走了7公里左右,但这是不准确的。准确的是,我们用坚毅、勇敢完成了大寺的之行,领略山高人为峰。青山由近及远,树木高低错落,绿色有深有浅,山风忽大忽小,我们置身于绵绵群山中,天人合一。
大寺,还有很多未解之迷,还有很多神奇传说,如果有机会我还要去寻幽探迷。
2024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