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要么在校外看电影,要么在露天看电影。今晚还是头一次在学术报告厅礼堂观影。几天前,工会小组群通知,本周四下班有场电影,五点半入场,六点开演。起初没当回事,电影嘛,有什么可看的。
下班,在餐厅点了一个素菜,一个咸花卷,一个甜花卷,一大碗白米粥,晚餐物美价廉,共花销两块一毛钱。
饭毕,准备回家,一看时间,还不到六点,路过礼堂,观影的人陆陆续续的正在往里走,于是也慢慢悠悠的进了“影院”。
屏幕上打着《小鞋子》字样,电影准时准点开始。字幕上像维吾尔族文字,又像蒙古文字,藏文,想起好像介绍说是印度拍摄的,那这应该算是印度文字的了。后查阅百度,该影片是伊朗拍摄的,影片字幕使用的是波斯语文字,波斯语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其文字百分之九十都是由阿拉伯字母组成。
静下心来安安静静的看了一会,电影的画面画风,像是一个古朴的异域的有点像西域南疆喀什乡村的土墙土屋民居,说十分相似,又不完全相似,说影片中的民居无论室外还是室内都很贫瘠,又不觉得,他们的生产生活用具和资料一应俱全。
异国风情的白色头巾,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娃娃都包裹在头上。上学路上,校园操场,清一色的着装。画面反反复复多次出境乡村小学,一群乡间小孩上学,下学,上课,听课的场景。
他们纯朴,乖巧,善良,纯真,懂事。小小年龄,克制,忍耐,忠实,忠诚。
其中,主演是一对兄妹,像是都还处于小学阶段,另外还有他们的父亲,母亲,导演像是要集中反映一个相对贫苦的乡村家庭如何度过困难,战胜困难,最终获得幸福生活的故事。
整个电影围绕一双丢失的鞋子为主线,展现了幼小心灵的美好,兄妹纯真无暇的感情,父亲的爱,老师的爱。
还有半个来小时,没怎么看完,离开了礼堂。
有很多的细节细微之处,表演的自然,刻画的真情感人。
哥哥不小心弄丢了妹妹的鞋子,本来是拿去修鞋店维修,取回来的途中,进菜市场买菜,把鞋顺手就放置到一边,等临走时再去拿鞋,翻找菜摊时直到把摊点不小心弄垮塌,导致老板发现后一通毫不留情的驱赶。
回家之后,哥哥无法给妹妹交代,更不敢让父母知道。
第二天一早,妹妹要上学,没鞋穿,只能穿哥哥的这双已有些旧的比脚大许多的运动鞋前往学校。电影的剪辑还是此段情节有点没看明白。妹妹先去学堂,急急的去上完学回来,又赶紧脱下来交给哥哥穿,哥哥穿上之后就跟百米接力赛一样飞速跑到学校。就这样,每天上学,兄妹俩互换同一双鞋,不过,这样做,每次不得不让哥哥上学迟到,后来一次迟到被老师发现,给予了警告,一次,两次,第三次老师要求叫家长来校或退学。
对一个年幼的无比诚实的孩子来说,鞋子丢了一直蛮着家人不愿告诉父母本来就是一件超越了他年龄的天大之事,一旦叫家长这回该彻底暴露了,哥哥万分着急,懊悔,担忧。
哥哥的成绩比较优秀,一刚刚进校园上班路过的老师替哥哥说情,管事老师默认了,同意让哥哥继续可以到校读书。体现了教师的担当,责任,大度,大义和对寒苦学子的尊重和体恤。
长长的胡同和小巷里像是四季流淌着几条潺潺的小水沟,其中汇聚村中主流的有一支比较大点的已经形成具有滔滔溪水特质的大水渠,有一次妹妹穿着哥哥的鞋子匆匆返回家时不小心把一只鞋子掉了进去,她顺着水流一直追赶被水漂走的鞋子,鞋子最终停留在一处过街涵洞里,涵洞的尽头有一小排木棍支撑的小栅栏,鞋子正好卡住在那里,小女孩几次设法想把鞋子取上来,都没成功,一脸无奈无辜之情,这时,恰好,一好心村民路过帮忙用一根木杆一挑才给打捞上岸。
哥哥的这双运动鞋这次他只能湿湿的穿着去上学了 。
就这样,一双鞋子,兄妹俩交替使用着上学读书多日,一直没被家人发现。
直到后来,父亲带着哥哥进城给住别墅的富人家修剪草坪,打工做园艺,父子俩挣了一笔对他们家庭来说是很大的巨款之时,父亲为了感谢懂事的儿子,许诺,需要什么就给他买件什么,哥哥沉静告诉父亲“想要一双鞋子"。
《小鞋子》并不曲折惊人。简洁,朴实,没有过多的跌宕起伏,悬疑煽情,火爆场面,轰轰烈烈。它更像是一场不起眼的世间任何一粒沙,一棵小草。
电影进社区,进街道,进学校,进厂矿。
电影下乡,也成为记忆和现实中民间和社会多年的一个做法。电影是一个现代的很好的音影传播工具。
好的电影和放映环境对人记忆深刻。
记得小时候,在故乡老家的湾里,一说今晚公社电影队要下来放电影,全村老少,得知消息,家家户户似乎很开心。出工的队员早早收工。晚饭前后,大家从山村的岭上岭下,七乡八村的竹林院落走了出来。本队的,临队的,大人,孩子,学生,娃娃,老太太,老爷爷,年轻的,年老的,都来看热闹,看稀奇。
放影场选择在生产队唯一的打谷场中。电影工作人员支起一面白色的围挡,架设好放映机。最吸引娃娃们的就是一台样式很精美的柴油还是汽油的小型发电机,这台机器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见到如此精致的大型仪器,墨绿色的外表,它跟手扶拖拉机的柴油动力发动机有点酷似,这家伙在发动前,被工作人员几经调试,布线长短,距离,不能离电影放映机太近,又不能太远,看放映员理线、顺线、接线、固线,每次启动,似乎是由一根转绳,猛的一拽,突突几下,边冒烟边就发出了声响。
于是,我们围观的一群孩子便也跟着开心起来。有了电,放映机就可以正常工作。一束巨大的光投向前方的屏幕(白色围挡),试播之前,工作人员总是反复校对机组,线圈,转盘,光辉,亮度,这时,也总有人喜欢用手做出各种动作投影到白色的屏幕上,电影开演前的一刻钟是山村最为喧嚣和热闹的。
一旦放映开始了,反而比较平静,也许大家被电影内容吸引了,我们因为太小,不懂得画面展示的意义和内容,就在放映场继续嬉闹追逐玩耍着。
有时候不是去紧盯着电影屏幕,而是静静的站立在发电机旁,听它发出的声音和它散发的特有的油烟味。
坐落在弯弯里几户人家的瓦房围着像是一处大的四合院的中央就是队里的晒谷场,这里是儿童时的乐园。对我们娃娃而言,它是比书中鲁迅笔下绍兴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地方还有意思的地方。
乡村是我们人生的启蒙之地,电影是我们初次直览外部世界的窗口。在那群山怀抱的地方,故乡永远横亘于心。
在还是很小很小的时候,故乡的祖屋的横梁上,常常可以看见爷爷或父亲用稻草打制的草鞋悬挂着晾干。曾经,历史上,好多红军战士长征途中,脚穿草鞋,投身救国救民的道路,多少川人也是脚蹬草鞋,出征抗日。
今天,每一个人脚下的鞋子从小到大早已换了很多很多双。家里的鞋柜上码的,平时穿久扔的,全世界,从古至今,光鞋累积就得堆成一座珠穆朗玛峰的吧。
估计,人间,人类再难回归赤脚的年代,除了游泳场,海滨沙滩。
川北河 24年1月4日 凉水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