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骆驼(成都)的头像

骆驼(成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02
分享

骆驼:月半节随想

傍晚,街道上小贩们的叫声此起彼伏,来自不同地域的乡音,将小区的黄昏,点缀得分外迷人。

华灯初上,我依照惯例要出去转转。蓉城西区大道两旁的空地上,视野所及,烛光点点,火光一片。我猛然忆起,一个民间的传统节日,再次悄然而至。我漫步街头、漫步林荫小道,如此景象,比比皆是。一方文化或习俗,真的是根深蒂固。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节日。那时候,这个节日带给我们这些孩子的,是恐慌与惧怕。“七月半,鬼乱窜”,想起这话,我们就毛骨悚然。几十年前,每年的这几天,我们这些小孩子便显得无比的安静和乖巧,特别黏自己的家人。大人每走一步,我们都紧紧相随。吃完晚饭,我们便早早插上自己的房门,心惊胆寒地来到床上,用被子捂住自己的全身。好在那时候我们兄弟多,我们便在老大的带领下,异常团结地蜷缩在一张床上,几兄弟紧紧相依。但老大老是在这时候搞些恶作剧,专门讲一些鬼故事,令我们因恐惧发出更为恐惧的声音。在答应他的诸如帮他放牛、帮他割草之类的条件后,他才停下他的讲演,显得意犹未尽。

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等待天亮。我们时不时要将头伸出被子外透透气,恰好此时屋外会有火光一闪一闪的,十分瘆人。屋内有灯,煤油灯、电灯都有,但没有谁敢点燃或拉开,上床迅速关电灯、吹灭煤油灯,早已是不成文的规矩——在那时候的山村,没有哪家人可以奢华到点着油灯、开着电灯睡觉的地步!电表多转一圈、油灯多燃一秒,都是不可以容忍的。家里的这些额外开支,全是父母亲历尽千辛万苦换来的。

许久之后,我们便偷偷地将头伸出来,山村的夏夜,犹如我们青春年少之时,总是躁动不安的。随时可以听见一声野物的怪吼,可以听见什么野物将什么东西绊倒在地,发出怪异的响声。我们的心,便随着这些声音起起落落、惊恐万状。

夏夜总是那么漫长,我们在惊恐与惧怕中,沉沉睡去。

第二天醒来,房前屋后到处可见一堆堆黑色的灰烬,还有一些未燃完的香蜡残梗。我们便缩手缩脚的蹲下来寻找,想看看鬼的脚印。但除了再熟悉不过的大人们的黄色胶鞋踩过的印记,或猫狗的爪印,别无其他。我们感到十分失落,鬼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多高多大?他们的脚,是人的脚的样子,还是畜生的脚的样子?母亲得知后,告诉我们,鬼是没有脚的,不然,捉鬼的依照脚印去抓,鬼们就是跑到爪哇国,也会被抓回来的。我们便豁然开朗。就这样,每年的这个时节,恐惧与新奇便会伴随着年少的我们,有时候,我们甚至有点盼望这个节日的早点来到,不亚于盼望过年的心情,因为在这个节日里,不管多困难,都可以享用一次味道香浓的腊肉,如果境况好点的,甚至会奢侈地吃一顿难得一见的新鲜的猪肉。

那时候,节日不比现在这么繁杂,相对少得多。在我的记忆中,只有春节、六一儿童节、端午节,再就是这个月半节了,其他的节日,在繁忙与贫穷之中,被淡化了。

后来,自己也为人父母了,才知道,这个鬼节所涵盖的意义,远不仅仅是打发鬼们那么简单,这其间,还涵盖了人们无数的期盼与祈愿!查资料得知,月半节,也称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民间俗称“鬼节”。月半节是中国一年一度的节日,佛教中称为“盂兰节”。节日期间,民间家家迎请祖先亡魂,顿顿摆酒食供品奉献,如宴活人,还用白纸封钱成包,封面上定亡人和奉祀者的称谓、名字于十四夜烧化,以表供死者“冥中使用”之情。十五日晚,到屋外烧化纸钱,泼水饭,叫做“施孤”。俗传此日“冥府开禁,鬼魂过年”,鬼魂均回各家与家人相聚,故有“七月半,鬼乱窜”之说。

在我们老家,一般是在七月十四晚上焚烧纸钱,纸钱上也要写上亲人们的名字。我们家族大,逝去的亲人多,父亲一般很早就开始忙活写他们的名字并分纸钱。当年,我给父亲建议,只在一张纸上写上:我的所有死了的亲戚,快来拿钱,就行了。被父亲大骂一顿:对待逝去的亲人,哪能如此草率?

是的,我们之所以在这一天焚烧纸钱,点燃香烛,就是为了表示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送去对他们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同时也可以告诫活着的人们,要好好珍惜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在不远处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而今,我们国家的人性化节日愈来愈多,中秋、清明、端午等等传统节日,都赋予了更深的内涵、更广的意义。我们应当珍惜每一个有意义的节日,让其更加厚重、更加深入人心。

只要是劝人向善的一切节日,我都会微笑面对,积极融入,让自己的心灵,在其间进一步净化,让自己的思想,在其间进一步升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