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小路
邱渭波
我的故乡的小路是弯曲的。
我的故乡在湘西北丘陵区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从那里走出来之前,这里的路都是弯弯曲曲凹凸不平的羊肠小道,没有一条是笔直平坦的。
故乡的每一条路都年代久远,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鲁迅先生曾经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但我故乡这个小村庄的每一条路,都不是靠人走出来的,全是靠祖辈们一锄一锄开挖出来的。我这么说的理由就是,这里的每一条路都和田地或堰塘关联着,要么下坎是田地,上坎既是路,要么下坎是堰塘的水,上坎既是水边的路,都是为保田保水、人们劳作而用。由于地处偏僻,没有一条路是外村人要经此走向另地的必经之路。这里的田地,是一丘一丘、一块一块不规则地摞叠着往上或往下,基本没有两块平地相连的田。因此,这里的路也只能是弯曲不平的。这些田地和小路也绝不是哪一辈人哪一个时期就能一下子开挖出来的,而是若干辈人为了在这里种粮食生存,经过上千年甚至数千年的开挖,而且每一丘每一块要经过多年整理打磨才成为熟田熟地,才能生长庄稼;每一条路也要经过不断地修筑才能关得着水、保得住土,才能走人的。可想而知,先辈们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才给后人们创造出如此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这里的每一条路每一块田地在为这里的人们生活付出时,还为历朝历代统治者奉献了不少赋税。
故乡的路是坚强的路,磨练人的路。它们用坚强的臂膀为一块块田地年复一年地保水保土,它们用坚硬的脊梁承受着各种压力和重量,洪水千年冲刷不垮,人畜千年踩踏不坏。这些路面,除了窄,还布满了小石子儿,走在上面挺摁脚的,但常年在这里生产生活的人们,却习以为常。我在家乡时,除了冬季,其他时间都基本上和乡亲们一样赤着脚在田间地头劳作,一天到晚都是一双赤脚踩在这些小石子路上,哪怕是担着一百多斤的重担。这不仅是没有太多的鞋子给磨破,更主要的是为了上下田地劳作的方便,也是生生给磨练出来的。刚开始用赤脚踩这样的路,肯定会感到非常的扎脚,生痛生痛,这些路面上顽皮的石头子儿对着你龇牙咧嘴,看着都有些害怕,但是生活迫使你要适应,你只能硬着头皮去踩,去领教它“害人”的本领,久而久之,脚上就磨起了一层厚厚的硬茧,再在这些路上踩踏也就不觉痛了。这不仅磨练了人们的脚,更是磨练了人们不怕吃苦的坚强意志。经过这样磨练的人,无论走到哪儿,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能迎难而上,都能吃苦耐劳。
故乡的路是最朴实的路,也是最欢畅的路。这里的路都是用原生态的纯天然泥土和石头小砂石筑垒而成,高的一面有的有一人多高,低的一面也有一、两尺高。它们结构简单,朴实无华。每年它们都要经历人们春耕春插春播、夏耕夏管、秋季双抢、冬季栽种等等劳作承重踩踏,在它们身上洒下了农人若干汗水,它们毫无怨言。它们不图名不图利,只是默默地付出,心甘情愿做一条无名的小路。它们虽然不引人注意,常常被人淡忘,但它们从不寂寞。它们有路边的花草常年陪伴着,有农家的牛羊鸡鸭猫狗等在它们上面追逐喧叫着,有各种各样的小鸟在它们的上空飞舞着欢唱着,还有我们儿时的哭声笑声和嬉闹声在它们周围回荡着。每当我走在它们坚实的脊梁上面,都能闻到花草的清香,都能获得劳动成果的慰藉,都能看见高远蓝天白云的美丽,都能让我抹去委屈和烦心的眼泪,让人心情开朗。
我在家乡的小路上生活、成长、劳作了二十多年,这里的每一条小路、每一条山径田坎,我都无数次地走过,它们的每个角角落落都印有我的足迹。它们承载着我的辛劳和汗水,承载着我的苦闷和烦恼,同样也承载着我的幸福和欢乐,承载着我对山外的向往和对人生未来的希冀。走过了这些路,也就不怕世界上任何难走的路;走过了这些路,也就能在往后人生的路上走得踏踏实实,也就能用坚实的脚步步步有声、声声有印地走完人生的全程。
在我从这里的小路走出山外时,这里的路还是原来的路,没有什么变样。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也在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