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名士与常德米粉
邱渭波
说起常德的地方小吃,米粉是领军品牌。常德米粉不仅是常德人饮食中的一大宠爱,就连来常德的外地人,也以能品尝到常德米粉为一大乐事。
人们为什么如此青睐常德米粉,在于两点,一是其诞生之源令人津津乐道,有说常德米粉的创制与常德有名的神话故事《刘海砍樵》有关,刘海的夫人为了心疼每天上山砍柴十分辛劳的丈夫,便将稻米磨制成粉条,方便快捷地帮丈夫解决饥饿的问题。后来人们纷纷仿作,并经过上千年的延展和不断地对味道进行调制创新,到了明朝末年已成为常德一道有名的风味小吃;有说是在清朝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新疆维吾尔人的一支迁到湖南澧县澧东乡团结村(现名),开始对这里的稻米主食吃不习惯,总是怀念他们北方清真牛肉面的味道,于是他们便制作出米粉来代替面条吃,就创制出了常德最早的清真牛肉粉。二是其独特至臻的味道令人喜爱有加。现在常德米粉品种繁多,有牛肉粉系列、猪肉粉系列、鱼粉系列、海鲜系列、汤粉系列等等,吃法也是多种多样。总之,只要一碗加工粉端上桌,那便是香味四溢,胃口大开,吃起来有的辣呼呼而食之过瘾,有的汤滚滚而味觉绵长,有的酸溜溜而乐口逍遥。吃过的人都是回味无穷,过后还想。因此常德米粉成为风靡神州的美味佳品。
对于这样一道美味佳肴,当然不只老百姓爱吃,名士们也情有独钟。
先贤名士对常德米粉十分喜爱。首先要说到的是明朝末年名臣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因他是东阁大学士,故而后人敬称他“杨阁老”,史志称其为胡广武陵人,是真正的常德人。他年少时在常德生活,23岁进士及第踏入仕途。他在仕途的前期有16年时间是处于半官半隐状态,其间有5年时间隐居家乡。他是个爱游历之人。在这5年中,他几乎游完了家乡周边的山山水水,写下了大量的优美游览诗文。但凡爱游历的人,不仅爱看当地的山川美景,爱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也爱品尝当地的风味小吃。杨嗣昌在常德各地游览时也品尝了安乡的美味鱼、龙阳的年粑粑、桃源的擂茶等,但他最感美好的还是常德的米粉。这期间,他还先后热情接待了来常德游历的公安派诗人袁中道、竟陵派文学家鈡惺等,他不仅陪他们游览了常德德山、河洑、桃花源等众多风景区,更是尽地主之谊招待他们品尝了常德米粉、桃源擂茶等常德地方有名的小吃。客人们吃过后,那都是欣味盎然,赞不绝口。到现在,常德人都知道关于杨阁老当了明崇祯朝首辅后回乡省亲“桥修七里、街修半边、城加三尺”的故事传说,这其中还应加一点内容,就是人在朝堂上,心心系念着家乡的美味——常德米粉。他省亲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米粉店吃米粉,久违了的家乡口味解了他长时间的系念之馋。
革命志士对常德米粉也很钟爱。常德米粉特别是常德牛肉米粉狠适合湘西北人的口味,更特别适合性格刚烈意志坚强的革命志士的口味。辛亥革命中的常德三杰宋教仁、蒋翊武、刘复基就对常德米粉也情有所爱。据《蒋翊武传》中记载,他们三人曾相约在常德清真第一春粉馆聚餐,“三雄聚义”,一边吃着火辣辣的牛肉米粉,一边商讨推翻封建专制清王朝的重大事宜。米粉吃完,大事议定。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有七情六欲,也有饮食上的喜好,从湖南常德省立二师走出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滕代远、粟裕,当年在湖南常德省立二师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期间,就很喜爱常德的米粉,他们不时地邀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到清真第一春粉馆吃牛肉米粉,在此进行革命串联活动,探讨寻求真理的道路,商谈与反动派斗争的策略。著名革命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是常德维吾尔族人。据翦伯赞先生考证,常德维吾尔族的族源历史要追溯到成吉思汗四年(1209),可谓源远流长。他虽然在外求学、做学问、寓居多年,但他对从小就特别爱吃的常德牛肉米粉那可是心有所系,终生难忘。
文化界文艺界的名人、明星、大咖们凡来过常德吃过常德米粉的,都会十分的喜爱。相声大师马季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曾先后24次来常德及桃花源采风、体念生活和写作。据当年曾接待和陪同过他的市群艺馆戏曲研究所前所长杨善智回忆说,马季先生非常喜欢吃常德米粉,每次来都得吃,乐此不疲。而且,随他而来的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唐杰忠、郝爱民和其他随行人员也很爱吃常德米粉,并吃得个个叫好,交口称赞。也许是常德的风味小吃给马季带来了创作灵感吧,他在常德和桃花源先后创作出了《新桃花源记》、《诗情画意》、《五官争功》、《多层饭店》等十几个脍炙人口的相声作品。而且,他还写了《常德是块创作的沃土》一文专门推介了常德和常德米粉,称“常德的米粉是最好的”。
如今,常德米粉已是闻名遐迩,不管是先贤名士、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吃过常德米粉后,都会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回味,有所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