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邱渭波的头像

邱渭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30
分享

红色湘西行

红色湘西行

邱渭波

 

湘西,是一块美丽的土地,青山秀丽,山峦起伏,山峰叠嶂,连绵数百里。绿水长流,峡深谷浅,或溪流潺潺,或大川急湍。

湘西,是一块传奇的土地,这里的每一座山峦似乎都有故事,这里的每一条峡谷几乎都有传说,这里有土家族美丽动人的歌谣,这里有瑶族非常漂亮又爱跳舞的姑娘。

湘西,更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既是当年贺龙红军建立、发展、壮大、战斗的地方,是红军牢固的根据地,这里的人民拥护革命,支持红军,参加红军,有很多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也是如今党中央总书记踏访过的地方,习总书记在这里首倡部署了有世纪创世之功的全国扶贫攻坚战,这里有首倡脱贫的典范。

在今年的五月,我随机关离退休人员党支部组织的离退休党员学党史跟党走活动,走进了这块红色的土地,亲身感受了这里红色氛围。

519日,我们所到之地是习总书记“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

这里地理比较偏僻,但环境优美,山峰青翠,峡谷幽深,从空中所拍照片看,十八洞村苗家寨建造在一座离山顶不远的坡面上,十分紧簇而又层叠有致,古朴而富于湘西苗家特色,被山峰托举着,众多山峦拱卫着,就像是镶勘在群峰之上的一颗明珠。它之所以有点违背山里人建房大都建在山脚下的常理,大概是因为这里山高峡深谷底窄的缘故。可想而知,八年之前,这里为什么还沉睡在贫困之中。

现在村里的基础设施都建的比较好,主干道都是水泥公路。据说这里曾经被称为中国的“盲肠”,八年前习总书记进村来都只有一条简易公路,后来村里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建材无法用车运进来,村民们就用马匹将砂石、水泥等驮进苗寨,可想而知当年这里的交通之落后,也可以想象这里的人民在脱贫路上的艰辛与坚毅。这里连接各栋房屋的坡道、巷道现在都是青石板铺就,干干净净地泛着青幽幽的光,走在上面清爽舒适。

苗寨家家户户的房屋都是就地取材建成的木柱木架木板房,木板壁,挑角檐,青瓦房,房内房外的板壁用桐油漆刷得光亮光亮的。踏入习总书记当年走访的第一家石爬哑老大姐家。现在石大姐房的当面板壁上贴着习总书记当年到访与石爬哑等村民亲切座谈的几幅温馨图片,屋中依然摆设着当年习总书记和石大姐座谈的椅子供参观的人们与石大姐拍照纪念。侧房里有个火塘,火塘上面挂着一块块被薰成了古铜色或乌黑色的腊猪肉,给人一种馋的诱惑,昭示着这家已是脱贫的典范。石大姐特别敦厚朴实,把家里拾掇得干净利落。十八洞村现在办起了旅游产业,这里成了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的热点地方,石大姐家是进村参观学习的第一站,每天来她家的人络绎不绝,大姐是村旅游公司特聘的“形象大使”,来参观的人都要邀请她合影,她毫不推辞,眉宇间隐含着一种自豪感。

我们在苗寨里走一路,都有漂亮的苗家姑娘给我们做讲解,在十八洞村的陈列室里,讲解员给我们详细地讲解了十八洞村在八年扶贫脱困路上的蝶变过程。当年,十八洞村所处武陵山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苗歌“三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包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是对精准扶贫之前十八洞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八年过去了,十八洞村的干群把习总书记嘱托作为动力,在党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奋发努力,拔穷根,摘穷帽,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行动,点亮了他们的幸福梦。现在,这里是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人更美,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外面打工的人儿回来了,人的心儿回来了,人们的精气神回来了,全国人民慕名而来了,富裕的春风更是吹进来了。

在十八洞村,我学到了我们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使命的真谛所在,看到了领袖心系人民为人民谋福祉的情怀所在,看到了人民自强不息感恩领袖感恩党的真情所在,看到了“精准扶贫”使全国人民脱贫全民奔小康的功德所在。

520日,我们来到了湘西永顺县的塔卧和龙山县的茨岩塘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在这里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红色洗礼,锤炼党性修养。

走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对当年任弼时、贺龙红军在这里的革命史迹能了解得清清楚楚。193412月至193512月,塔卧和茨岩塘先后成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任弼时、贺龙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和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就在这里。这块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湖南省内唯一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革命根据地。任弼时称之为“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在塔卧建立的省委党校被称为“百将摇篮”。

走进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龙家大屋,就仿佛看到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正在忙碌地领导和指挥着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在这里,他们指挥军队先后取得了十万坪、陈家河、忠堡、板栗园、芭蕉坨、招头寨、石家垭等重大战役、战斗的胜利,粉粹了国民党八十多个团的重兵“围剿”,冲破了敌人一百三十多个团的封锁,有力地牵制敌人,策应了中央红军的胜利长征。在这里,他们建立了省、县、区、乡四级苏维埃政府或革命委员会,有力的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支持红军,先后有一万六千五百多名龙山儿女参加红军。

走进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旧址姚家大屋,就仿佛听见叮叮当当地战士们正在挥汗如雨争分夺秒打造兵器的声音,仿佛看见一箱箱手榴弹、一批批枪支、一尊尊大炮从这里运往前线杀敌人。

走进红二、六军团医院旧址杨家大屋,就仿佛看见了穿着灰军装的医护人员正进进出出忙碌地抢救伤病员,一个个伤病员从这里康复又生龙活虎重奔杀敌战场。

伫立在红军革命烈士纪念碑、丰碑、红军战斗在龙山等雕塑前,就仿佛看见红军战士们奋不顾身地怒吼着冲向敌人,一个个倒在了敌人的刺刀和枪口下。茨岩塘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的出发地。19351119日,任弼时、贺龙率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红十八师奉命留守根据地掩护主力撤离,他们在根据地进行迂回作战,历经两个多月,行程5000里,历经数百次惨烈战斗,付出了重大牺牲,用生命和鲜血掩护红军主力完成战略转移。红十八师接到总指挥部命令作为最后长征的队伍于1935128日清晨从茨岩塘出发突出重围,于193619日到达贵州江口与红二、六军团主力会师时,由原来的4000余人仅剩600余人。仅龙山县在册的牺牲烈士就达2400多人,还有多少无名烈士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我们生活在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打造的今天幸福的新时代,难道就只是向他们鞠一个躬,默哀几分钟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为民族复兴、为国家富强贡献全部智慧和力量,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这才是我们更应该做的。这也是我们此行的所学所得。

 

2021629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