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芳斌的头像

成芳斌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9/04
分享

杂说孝敬

关于孝敬,坊间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孝敬是一种礼节之事,是对父母,对长辈尊重的应对;也有人认为,孝敬是一种习惯,只要入乡随俗就算是孝敬了;还有人认为,孝敬是一种付出,给予父母或长辈的养老钱越多就越算孝敬;甚至还有人认为,孝敬不孝敬?就看父母去世后,能否办一场体面的葬礼,葬礼越阔气,就越孝敬。但我认为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孝敬是一项系统工程,断定一个人是否做到孝敬?牵涉到多种因素,并没不简单。

首先,孝敬是对爱的回报,要铭记在心,以更大的爱去回报。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父母为我付出了巨大的爱!不必细说怎样哺养?怎样教育?单从母亲为我提供的七年母乳,就足以说明母亲对我的深爱。此举尽管招来了一些麻烦,被同龄人笑话我七岁还吃奶,笑话我永远长不大,但却昭示了母亲对我的偏爱。母亲去世后,姨母也不厌其烦地提示过我,那年,母亲生了我,姨母去探视,胖乎乎的我正平躺在炕上,胳膊、腿兴奋地乱舞。母亲高兴得不得了,对我赞不绝口,且声情并茂、喜形于色,一副为我而自豪之像。对这种发自内心的母爱,难道不应该以更大的爱回报么!

其次,孝敬是对长辈,尤其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要真诚地践行反哺。生命来自父母,为维持这一生命,父母要养家糊口,渡过各种难关,并付出艰辛的劳动。以使儿女结束一无所知状态,长大成人,自食其力。儿女报答养育之恩,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那时,国家很穷,又赶上“文革”灾难,农民的生活很困难,解决温饱问题已是当务之急。为此目的,父亲曾用生产队分到的、屈指可数的那点小麦换粗粮,就为一斤小麦能换得二斤高粱。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中,温饱是社会的第一刚需,就为增加粮食的数量。那时,高粱面曾是我每天吃怕了的主食,粗糙难咽,口味特差。而小麦面则是当时的奢侈品,稀缺又美味。那时,孩子多,养家糊口、拉扯儿女长大成人十分困难。因此,平时是不舍得吃小麦面的,只有来了客人或是遇上重大节日,才拿小麦面去款待。可见,当初的生活状况有多么糟糕!但是,面对这些困难,父母都挺过来了,其间,他们受了很多苦,他们已把养育儿女当成了应尽之责。然而,责任是双向性的,父母有养育儿女的责任,儿女就有报答养育之恩责任,而且这种责任应做到更加完美,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可见,孝敬父母,仅靠入乡随俗的从众习惯,仅靠尊重长辈的礼节应对,仅靠为父母盲目地送养老金,仅靠父母去世后的那场很体面的葬礼,是远远不够的,根本就不配使用“报答”这个词。

其三,孝敬是个细活儿,要多动脑子、多想办法才能尽到应尽之责。在2012年的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我按本地习俗探望了父母,其间萌生了给父亲洗洗脚的念头,便拿盆取热水,准备操作。那时,父亲已患脑梗变得有些痴呆,全靠母亲一人照顾,我也是想减轻母亲的这一负担。当父亲脏兮兮的脚放到脸盆里时,我才大吃一惊,怎么像叫花子的脚,脚上的污物密集,且分明在往下掉。原来是家里用热水不便,母亲已精疲力尽,无力承受服侍之重了。父亲也很长时间没有洗脚了。可是,父母在儿子们面前,不愿透露这些困难的。此时此刻,我才如梦方醒,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的身体困难,发现了自己的不细和不孝之处。于是,我决定对父母多承揽一些的日常照料。可是,母亲此时已大难临头,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因心梗住进了医院,且在三天后就突然逝世了。这让我感到特别的内疚。

其四,孝敬是个系统工程,复杂且易让人犯迷糊,要有主次之分。由于幼小时期的家贫,我习惯性地认为,能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最大的孝敬。于是,片面地把孝敬放在了物质条件的改善上,忽视了生命的重要性。2004年,我把父母从农村接到了城市居住,并且落实了生活来源的措施,极大地改善了物质生活的基础。之后,我又努力改善了住房条件,让父母住搬进新房居住。在日常生活上,我常去探望父母,给其送各种生活用品,送养老钱,还领着父母到附近的景点旅游了一次。2012年,为教会母亲乘坐市内公交车,我协助母亲办了免费公交乘车卡,陪母亲坐了好几次公交车,让母亲熟悉乘车环境,学会了上下车。这些条件的改善,让我盲目乐观起来,认为自己已尽到了孝敬责任,在探望父母时就表现出一些懒惰来,看望次数也有些减少了,看望的时间也变得短了。其实我是打着工作招牌偷懒,是在工作上追求个人的目标,是妄猜父母能够理解的一种偷懒行为。本以为自己尽了孝,殊不知,这在孝敬之路上却酿成了一杯苦酒。

十一年前,母亲因心梗突发逝世,让我在情感上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却使我突然觉醒了。母亲逝世之前,我从未发现过母亲有心梗的威胁,也从未在健康问题操过心.这就是我在孝敬之路上没有主次之分所致,是我的最大不孝。尽管我在经济上给予了父母很大的补偿;在生活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相较于这种致命的威胁,是微不足道的。这我才认识到,在生命面前,任何的生活改善的孝敬都是苍白无力的,但为时已晚,已无法再弥补了。

其五,孝敬是对宽大胸怀的体现,有度量才能更完美。俗话说的好,父爱如山,父亲对我的恩情确实也是巨大无比的。可是,在父亲的有生之年,我却浑然不知,一直对他有偏见,错误地认为父亲不顾家庭。有一年,父亲给一个亲戚借了钱。我就说他,你已是被养老了,为啥还借给别人钱呢?父亲听了很不高兴。那次,父亲是借给一个对我家没有帮助的亲戚,我觉得父亲是只看亲戚的面子,不顾家庭成员的感受。其实,这是人之常情。我还听说,父母成家不久,整个国家处于困难暴时期,父亲竟给其兄长送了被子。那时,被子可是一件贵重用品了,自家那么困难,怎么能把被子送了人呢,而且还是瞒着母亲送的。父亲的兄长是个不近人情之人,有很多事都做得不好,我也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伯父的不仁义,我家更是深受其害。那年,奶奶(是爷爷的再婚之妻)已是孤身一人,让伯父和父亲平摊养老钱,父亲二话不说就给奶奶送了去,可伯父却像没发生任何事一样,没有任何表示。于是奶奶便到伯父家去要,可她没有要到,片刻就哭着回了家。可父亲对伯父的不仁却不怎么表态,总是模模糊糊地躲避。父亲在处理一些与伯父有瓜葛的家务事时,更是显得太过慈善。比如,在分爷爷奶奶的遗产时,大伯总是那么好争利,使得房子遗产处理得很不合理。伯父年轻时跟随国民党做事,土改分房时就没了份。而父亲是跟共产党走的,1947年秋还加入了党组织,土改时就分得了三间房。可在伯父和父亲成家时,爷爷为了亲情,兄弟两人都给了两间东房作新房,另外还给了父亲一间南房作厨房,其实那都是父亲土改时分得的,本就是应得之物。伯父土改时没分到房,爷爷也借给了一处两间的磨坊作厨房,并说这是父亲与伯父两人的共同财产。可爷爷、奶奶去世后,伯父硬说两家的厨房都是共同的房产,硬是将那处两间磨坊和我家的一间厨房作了平分,对土改时的分房之事缄口不言。当时,母亲很反对这种分潜能,可父亲却硬是作了让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修路时,要拆除两家的四间东房。于是,父亲雇佣朋友来拆房,连同伯父家的一同办了。但此时的伯父却是默不作声,他就想占这个便宜。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父亲也都让着伯父。因此,我就认为父亲是只顾父系亲情、不顾家庭困难的,是为了自己的冠冕堂皇。对父亲的孝敬,也就比母亲要淡了些,我平时总是帮着母亲顶撞父亲。我认为自己已尽了孝道,达到了传统的孝敬标准。而这些事属小事,根本不影响孝敬的效果,而且这都是父亲所致,其实父亲对我是有意见的,这种粗糙的孝敬让父亲有些伤心。直到母亲逝世之后,父亲安排进了养老院养老,在推着轮椅上的父亲散步时,我才得知真相,认识到了自己对父亲的误解。父亲年轻时,家庭条件不好,爷爷是个料子鬼(吸食鸦片),一天不劳动,还得父亲帮忙买毒品。大伯在国民党那里混,农田全靠父亲一人养种。当初的生活特别困难,父亲就用河水淤地。在和父亲聊天时,父亲迷迷糊糊,不知不觉中,就提到了这些事,想到当初超高的劳动强度时竟流了泪,他是埋怨爷爷的处事不公和伯父的不孝。那时他已脑梗多年,脑萎缩已十分严重,是无意间说出并流泪的,在平时,他对子女是三缄其口的。父亲还对我说,那时他种过西瓜,成熟后,是一个人用肩膀挑到榆次境内的朱村去售卖的。父亲受了这些苦,又对当初的家庭有怨言,是在迷糊之中向我表达出来的。他在清醒之时,就怕儿子们对长辈有了看法,是独自撑着不说破的,其实他自己也有怨言,但为了家庭的和谐,他不愿把怨气传到下一代。他是个有大局思想的人,并非缺乏家庭观念。父亲不仅在私事上有大局观念,在公事上也是如此。他担任村主任时,正值文革前后,当初,村里有个生产队管理不善,分红只有八分钱,一年下来,社员们都成了欠款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父亲硬是把户口迁到这个生产队去整顿,直到彻底解决了问题,可家里的劳力就他一人,却因此成了一户欠款户。父亲就是这种宁愿自己受苦,宁愿牺牲自我,也不愿波及他人的人。

父亲住了养老院后,儿子们怕父亲承受不了突如其来的母亲已去世的噩耗,对父亲隐瞒了真相。但是那时的父亲是时醒时糊涂,在清醒之时看出了隐情,竟大哭了好几次。就这样,父亲痛苦地经历了三年的养老之路。在父亲临终的最后半年中,父亲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不会吞咽和身体僵硬。2015年的夏天住院后,就插上了胃管,靠灌糊状食物维持生命。父亲被病痛折磨得更加痛苦,特别是在每月一次的更换胃管时,让我都看得特别难受。我更加对父亲感到了内疚,更加体会到了孝敬时的度量不足。

其六,虚拟孝敬是无效的,充其量也只是缓解了自己的不适。父母去世后,由于自己孝敬父母上的不达意,我感到很内疚,就想弥补这些不足,但却再无可能。为此,我便时常做着孝敬之梦,在梦中与已故的父母团聚,并在梦中完成孝敬之事;我还时常写点纪念文章,以抚慰自己感到遗憾的孝敬心。我也在网上搜寻人死前的感受、人死后的去处,想象当时父母的痛苦,竟一时相信了阴间地府之说,准备自己死后,到阴间去弥补孝敬之缺憾。但这都是一种孝敬的虚拟,都是于事无补的荒唐做法,是一种出于无奈的自我安慰。

总之,孝敬是一件人生大事,不能虚拟,更不能造假,是善良之人的一大追求。但愿天下少一点孝敬憾事,让孝敬之风遍及每个角落。请记住这个教训,父母没了,就无法弥补孝敬之道了;自己老了,也就无法完成孝敬之事了。孝敬要趁早,在年轻之时的孝敬最有效,也最丰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