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嫁给他是因为后来成了她公公的撮合。
她的公公是她的补课老师蔡老师。蔡老师有个儿子,年纪比她大两岁,身高不足一米六,比蔡老师稍高一些。而她净高一米六五,瓜子脸,虽无倾城之貌,但也属于颜值高的一类。
那年,蔡老师的儿子在读大专二年级,就学的地方是离家不到三十公里的城市,所以有时也利用周末回家。她高三,因为数学是短板,便找蔡老师补课,补课时间安排在星期六晚上。
有个星期六,蔡老师的儿子从自己的房间出来,见到了她。那天她穿着粉红裙子,蔡老师儿子摇了摇头马上关上房门。而她对匆匆走进房间的背影也不在意。
后来,也有几次碰见,但除了相互礼貌性点头,便不在意对方的存在。
她也考上大专。大二寒假的一天,蔡老师打电话给她:“我有件事想跟你聊聊。”那时的她很单纯,老师请她去,她找不出理由推脱,便去了。
蔡老师泡了茶,递给她一杯,她从未喝过这么好喝的茶水。问:“这茶很贵吧?这么好喝!”“一个当领导的学生送给我的。”蔡老师说,“你有男朋友了吗?”她的脸颊一下子泛红,羞羞答答地说:”没有没有。“
蔡老师便把自己的儿子介绍给了她。
两年的交往,见面的次数不上五十次,蔡老师的儿子到乡下中学当老师,平时住在教师宿舍,周末回家。她毕业后在城里中学工作。见面时话并不投机,后来她想和蔡老师的儿子分手,但蔡老师开导她:“怡馨,你和我小鬼都是大专生,现在又都是教师,有共同语言的。你比较文静,我让小鬼主动一点。”
毕业后的生活自然少了理想,多了现实。在蔡老师的多次约谈后,她和蔡老师的儿子结婚了。
结婚后,她很快生了个儿子,生活便围绕儿子转了三四年,没有多少风也没有多少雨。
他开始经常深夜不归,她问他:“怎么这么迟回家?”他回答:“和朋友搓麻将去了,挣点小钱。”
她劝他别这样,他说:“我的事不要你管!你管好你自己!再啰嗦信不信我揍你!”她知道他未上大学时,是巷子几个爱打架的头,男孩子打打闹闹没有值得大惊小怪的,何况上了大学之后,他再也没和人打过架了,结婚前有人劝她人性难改她没有听进耳去,没想到他骨子里的打人冲动暴露在她面前了。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她,突然来了硬气:“你这样影响我母子睡觉,还有什么好狂的!”事出有因,那晚他输掉了带去的钱,找人借了钱还是全部输掉,窝着一肚子火,没想到平时少言寡语的她变得婆婆妈妈,一气之下,真向她甩来一巴掌,她以为他只是吓唬她,没有躲闪,结果打个正着,她的嘴角都打出了血。
她愣住了,他也慌了:“我还以为你会闪开,对不起对不起!”他要帮她擦嘴角的血,被她推开了。接下来几天是第一次冷战,她不理他,他也不哄她。
后来他因为小事又打了她,打完还是说对不起。
她终于忍无可忍,告诉了公公蔡老师。
蔡老师教训了儿子:“不要老毛病又犯!当老师要为人师表!”
他并没有把父亲的话牢记,事实上他对父亲是不服气的,只是他不想当面给父亲难堪——在他的记忆里,父亲几年前还打过母亲。
她提出要和他离婚是有人告诉她:他和一个女孩关系暧昧。当她向他表明意愿时,他说:“你自己什么情况你自己不清楚吗?!几年前我母亲就因为听人说你和我父亲关系不清不楚被我父亲打的!”
她想选择离开这个家,但娘家房子已经被拆迁,父母亲和哥嫂住在一个套房里,没有回去的可能性。
他并不想挽留她,这时他对她已经不再说对不起了。
鸡蛋密密也有缝。蔡老师发现了儿子和儿媳的离婚危机,立即启动应急方案,打电话通知儿子和儿媳称:“你老妈从床上摔下来了。”婆婆近几年卧病在床,病久床前无孝子,她和丈夫一周只看一次婆婆,其他时间都由公公蔡老师请护工照料。从床上摔下来这个谎言把闹离婚的两个人拉到一张病床前,蔡老师继续圆谎,把儿子和儿媳叫到另一个房间,轻声对他们说:“看来你老妈没几天可以过了。你们是不是来陪她几天?”是没有商量的问话,作为儿子,答应回老宅住,上课之外,就陪陪老妈。
蔡老师把她叫到跟前:“现在这情况,你们的事情是不是缓缓再说?不要让你婆婆带着遗憾去吧。”话说到这种份上,她能怎么样呢?点头表示同意。
一个月过去,婆婆还是老样子。蔡老师征求儿子的意见:“你还住在老宅里吧?”“我和她准备离了。她态度很坚决,我也不勉强。我还是住这里吧。”儿子淡淡地回话。
蔡老师决定再做她的工作。
蔡老师的话对她还是有影响力的,她说:“如果他不再动手打我,我可以再和他过。”蔡老师替儿子同意了。
她和他又同居一室了。
不久后,婆婆去世。公公蔡老师还是住在老宅里,留下那个护工陪他。她对丈夫说:“那个护工是女的,是不是换个男的?”“你是不是吃醋?”他冷冷地说,她像被针刺了一下,脱口骂他:“神经病!”他的手掌落在她的脸上,“啪”的一声。
她下定了决心,和他办了离婚手续,儿子要和她过,公公蔡老师就让儿子把套房给儿媳,让儿子回到老宅。
平静的生活很快过去半年了,蔡老师摔了一跤,到医院住院。她去看蔡老师,蔡老师把她叫到近旁说:“你们两口子现在怎么样?我闭眼之前能不能看到你们复婚呢?”她没有吱声,一阵心酸。
蔡老师出院不久,死于心衰,见不到儿子和她复婚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