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长约五百米,南北走向,据说是条起于宋朝的商业街。街头在南边,向着入海的江口。
古街有两家老街饭店,街头一家,街尾一家。
听小董他奶奶说,这两家老街饭店早年是兄弟两人开的,哥哥名叫王澜安,弟弟叫做王澜平。最早只有街头这家,兄弟分家后弟弟王澜平到街尾开了一家。当时分店时还请了兄弟俩的舅舅来主持,因为街头这家是自家店面,兄弟俩都想分到。三个舅舅本来只来了大舅,大舅决断不了,于是三个舅舅齐上阵,才说服兄弟俩把街头饭店估值,抽签决定店归谁,得到店的人给另一个人现金。弟弟王澜平抽到了,哥哥王澜安只好到别的地方开店。哥哥后来看到街尾的一家店铺招租,于是找到主人,谈好租金,便开起饭店来,也挂着“老街饭店”招牌。弟弟王澜平知道后,前来找哥哥王澜安:“我那边叫老街饭店,你得改个名号。”哥哥王澜安本来就为没能得到街头的点窝火,一听连店名都不让用,气得破口大骂。弟弟王澜平是个比较省事的人,便不和大哥计较,请来大舅舅调解。大舅舅原本就偏向哥哥王澜安,便对弟弟王澜平说:“要不你们两个都改改店名,你们姓王,一个叫大王老街饭店,一个叫小王老街饭店吧。”弟弟王澜平说:“听起来有些别扭。”大舅舅说:“那就让老大用老街饭店这个店名吧。”弟弟王澜平问了二舅三舅,他们觉得兄弟分店时没有说好,现在就共用这个店名吧。三个舅舅意见一致,弟弟王澜平就不再和哥哥王澜安计较店名了。
老街饭店食品数海蛎煎最有名,什么时候成为饭店招牌菜已经无人可以说清了,只说似乎从宋元时就出名了。海蛎煎做法多种多样,是家常菜,不过谁也无法否认老街饭店做的海蛎煎最好吃。究竟奥秘在哪,老街饭店的主人自然是三缄其口。
我知道古街有两家老街饭店时,兄弟俩都把店交给下一代打理了。街头老街饭店是王澜平的儿子王青枫做老板,街尾老街饭店则由王澜安的女儿王嫣苹接手。
我曾试探性地问街头老街饭店的小王如何把海蛎、地瓜粉、葱末、花生油这些食材调好,小王笑着说:“无可奉告。”食材大同小异,在我看来关键在于配比,他如此说,我便知趣,专心吃海蛎煎。
外卖兴起之后,街头的老街饭店比街尾的老街饭店早进入平台,等街尾老街饭店也要进入平台时,发现进不了了,只好另想办法。王嫣苹没考上大学,她老公是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在公司干了两年,还没老婆挣得多,就听老婆的话,到老街饭店来。多读了几年书,视野显然比老婆开阔,因此他在街头老街饭店进入外卖平台前就提出要进入平台,但被老婆否决了。此时,他没有二话,便提出在老街饭店前加上“大王”两字,于是平台就有了“大王老街饭店”。因为这个名字很霸气,它的名气盖过了街头老街饭店,外地来的游客都以为“大王老街饭店”才是正宗的。
街头老街饭店的王青枫是个职专毕业生。他学的是烹饪专业,对原来的招牌菜海蛎煎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不少风味,因此本地的年轻人都喜欢到街头老街饭店去。
这样一来,街尾老街饭店重在守正,传承古早味,街头老街饭店重在创新,事实上有点井水不犯河水的态势。
但是现代科技的发达使得信息变得纷繁,在两家的微信群里,经常有人把两家老街饭店作比较。一天,有人发信息贬低街头老街饭店的海蛎煎,指出海蛎煎有石油味道。很快就有附和的人且人数不少。过了几天,到街头老街饭店点海蛎煎的顾客断崖式减少,进店的人也少于往常。小王怀疑是街尾老街饭店请水军黑他们。便到街尾老街饭店找堂姐,堂姐生气地说:“你这人莫名其妙,不去看看你自己的问题,却疑神疑鬼,我跟你好歹是血亲,怎么会去拆你的台?”小王说:“血亲又怎么样,你有把我看成是你的亲人就不会取名‘大王老街饭店’来压我们一头了!”堂姐说:“说你莫名其妙,还真莫明奇妙到极点了。你说你伯伯是不是老大,称“大王’有哪点不合适?”听堂姐这一说,小王觉得自己唐突了,便折回店里。他问起老婆前些天的海蛎是从哪里进的货。老婆如实告诉他,小王说:“以后不要找那家买了。”
搞清是食材出问题后,小王在店里贴了道歉信,并发在群里。当天到街尾老街饭店找堂姐道歉。堂姐见他进来,未等他说话,问他:“又怎么啦?”小王说:“找你道歉来了,是我们进的海蛎出了问题,我错怪你了。”堂姐说:“问题查出来就好,自家人,不用客套。往后互相信任就是。”小王说:“姐说得好,我是一时冲动,以后吸取教训,不会再这样了。”
信誉受损容易,修复则难。但小王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总有拨云见日的时候。店里每天对食用海蛎煎的前十位顾客免费,连续十天。免费吃过海蛎煎的顾客不少人在群里发了信息,对整改后的海蛎煎点赞。十天后,小王见顾客对自家海蛎煎的信心逐渐回来,便改为给食用海蛎煎的顾客打八折的做法。
小王店里的海蛎煎也有传统做法的,考虑到顾客的需求,他一直每天做五十份古早味的。他想到堂姐是采用传统做法做海蛎煎,便每天只做四十份。有些爱吃古早味海蛎煎的顾客,见小王挂出“本日古早味海蛎煎已售罄”牌子,便走到街尾老街饭店去吃。
堂姐知道堂弟为了照顾自己生意后,打电话给小王,告诉小王不必这样,说:“你还是按照原来的做,多卖几份少卖几份对我影响不大,我又不只做海蛎煎。”小王心想,话是这样说,但心意她是领了。
古街修复工程向社会公开后,街上的店铺按照要求,纷纷另寻营业地点。小王打电话给堂姐,问她怎么打算。堂姐说:“我还没想好要去哪里开店。”小王说:“我去美食城转过,那里有几个店面还没人租用,不知你想不想去?”堂姐说:“美食城我不想去,我想再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地点,实在没有合适的店就歇一阵子,等古街修建好了再开店。”人各有志,小王就没有多言了。
古街修复工程并没有大拆大建,不到一年就完工了。
小王把店重新开了起来,却不见堂姐有动静。
自从搬到美食城开店,小王和堂姐联系少了,春节时也只给堂姐发了信息拜年——堂姐一家春节期间回姐夫老家过年去了。
下午顾客少的时候,小王走去街尾看看。发现店面依然紧闭,没有开店的迹象。便打电话给堂姐,问她怎么没来开店。堂姐说:“店主人要涨店租,我们还在跟他协商。”小王说:“需要帮忙吗?”堂姐说:“这你能帮什么忙?”小王说:“我帮你跟他说说。”堂姐说:“原来的租期已经到了,他提出涨店租也没有违约,你跟他能讲什么?”小王说:“我还以为你们协议还没到期哩。不过我也可以帮你跟他说一说。”堂姐说:“算了,多水多豆腐,还是我们自己跟他谈吧。”
过了五六天,依然未见堂姐开店。小王想是不是还没谈好,便打电话问堂姐。堂姐告诉他租金已经谈好了,等选个日子再开张。小王这才放心。
大部分店铺都回迁,重新开业了。有三四家店铺变成了文创店。小王的老街饭店被挂上“百年老店”招牌,小王看了不少店都挂上这样的牌,便打电话给社区,说自己这家店铺少说也有八百年的历史了,怎么才挂个“百年老店”。接电话的是社区办公室人员,她说她不清楚情况,会把小王的意见转告领导的。
小王打电话给堂姐,问她的店铺有没有挂“百年老店”牌子。堂姐告诉他有挂,这个店铺以前是做金银器的,听说也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小王说:“看来都是一样,我打电话给社区就多此一举了。”堂姐说:“好的建议向社区提一提,哪叫多此一举?不知道社区是怎么考虑的,我也觉得叫‘百年老店’显得不够悠久。”
街尾的老街饭店还是那样客人满堂,外卖小哥穿梭不断。街头的老街饭店成为网红店,来打卡的外地人很多,店外经常排长队,不少人慕名而来的顾客吃不到古早味海蛎煎。小王依旧是每天只做四十份古早味海蛎煎,卖完后挂出牌子,不过牌子增加了内容,变成了“本日古早味海蛎煎已售罄,顾客可前往街尾老街饭店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