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富的头像

李富

网站用户

小说
201810/22
分享

辽都 纪事 小小说 一组

最后一锅豆包(标题)

1944年的冬天,巴林草原格外寒冷。雪后的小城,缓缓升起的炊烟,像哈气一样,弥漫着,而后又被风吹散。

张大豆包起得很早,因为今天不同往日,除了上街卖的两锅豆包外,他还要给日本人蒸上两锅。据说,这一天,日本人的一个大佐就要光临上京城。

上京,是辽代的首都,曾统治中国两百多年。而世事变迁,今天,成了日本人的占领地。不足几万人的小城,都在日本宪兵的统治之下。

为了这四锅豆包,张家人已经忙活了几天。先将黍子米磨成面,再放到炕头上发酵。里面包的馅是上好的红芸豆,红芸豆煮熟之后,细细的捣碎,成了豆沙。发酵过的黍米面经过揉和,做成一个个的皮,再包上芸豆沙,攥成一个个圆团,放在锅里。锅里的箅子,底部放上秋天保存下来的玉米皮,盖上锅盖,点上柴禾蒸。一阵又一阵的热气过后,香喷喷的豆包就熟了。一锅豆包揭开锅,几条小巷都能闻到香味。

三锅豆包刚蒸好,再蒸一锅,今天就算完成了。正当最后一锅豆包刚要包时,张家的门被刺刀挑开了。进来的是两个日本人,一个是山田,一个是小野,他们都留着一撇仁丹胡。

香香的豆包,馋得两个日本人立刻流下了口水:“米西米西!”他们嘴里说着,就用手去抓。谁知刚出锅的粘豆包十分的烫嘴,两个日本人顾不了那么多,狼吞虎咽,吃了三四个,等他们回过神来,正在灶坑烧火的小花被他们盯上了:“花姑娘,花姑娘的过来!”山田浪笑着,扑了过来。

小花是张大豆包的独生女,母亲死得早,和父亲相依为命。小花今年18岁,这几天也正是她备嫁妆的时候,和一个小伙子定下了终身,结婚日子定在农历小年这天。

听着狼嚎一般的吼叫,小花一转身躲进了里屋。山田哪能放过,一步就蹿将过来,结果被门槛拌倒了,枪也扔在了一边。愤怒的山田,马上从地上爬起来,拽住了小花长长的辫子,顺势撕开了她的衣服。

外屋,张大豆包被小野用枪逼着,动弹不得。里屋是小花撕心裂肺的哭喊。张大豆包完全懵了,等他缓过神来,小花的哭喊变成了绝望:“爹,爹,救救我!”张大豆包朝起了灶坑的掏火耙,狠劲向小野的头砸过去,只一下,小野便一翻白眼,倒在地上不动了。

等到张大豆包进里屋的时候,山田正在系裤带。疯了一样的张大豆包,又一下,掏火耙砸在了山田的后脑勺,山田又瞬间倒下了。

看着衣衫撕碎的姑娘,爷俩绝望了。半晌,张大豆包从红柜里取出了一包砒霜,颤抖着手,撒进豆包馅里。然后再包好,再蒸上。

小花把头梳得油光发亮,把嫁衣穿戴整齐。爷俩挑着豆包,来到宪兵队。

“太君,豆包的送来了!”张大豆包弯下身来对宪兵队长点头哈腰。

“这个,豆包!嗯,你们的先尝!”闻着香香的豆包,宪兵队长狡猾地命令道。

张大豆包和小花一人一个豆包,几口便吞下了。完了,张大豆包还伸出舌头:“香,香!”

宪兵队前呼后拥,将大佐拥进膳房,大佐边吃豆包边夸奖:“劲道,劲道,香香的,米西!”

不到一个时辰,宪兵队就毒死了包括大佐在内的六个人。等宪兵追到街上时,张大豆包和小花已直挺挺躺在路边。

张大豆包,包出的豆包,小城有名:个大,皮粘,劲道;馅香,爽口。但自此以后,小城再无这样的豆包,手艺从此失传。




人面狼身(标题)

“合夫,你看,这是一幅岩画!”站在海拔高度900多米的辽都海贝山上,在好奇心与神秘感的驱使下,英子拉起合夫的手,奋力攀援。

当他们来到岩画前,都惊呆了:岩画凿刻在一种黑褐色、质地坚硬的火山岩石上,不是一幅,而是一片,大大小小,布满岩面!

再细看,岩画为阴刻,最深刻槽为0.5厘米,最浅处几毫米不等。刻槽为灰白色,岩面为褐色,对比十分明显。岩画分布在大小不等的岩石上,其中最大的一块高约3米,宽2米,座北朝南,石面平整,刻有日、月、星、神、太阳神、鸟首鸟爪人身像、舞蹈人、北斗七星、银河、下山豹、鹿角以及抽象文字符号。相距数米远的几块小岩石上,刻有鱼、房屋、男女生殖器以及奇怪的图案等。均为尖状石器凿刻而成。岩画风格古朴、简练、稚拙、大气,符合史前人类艺术风格。

英子和合夫粗略统计,岩画共分为七大种类,近百余幅作品,记录着远古人的生活及信仰内容。

然而,更让他们惊奇的是,在海贝山的沟谷,一座辽墓出现了。事情就这样凑巧,山上放羊的羊倌,发现了一个陷洞,处于好奇,用放羊铲往里探了探,结果,一股阴风吹来,羊倌倒吸了一口冷气,连忙收回羊铲。羊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正在山上查勘岩画的英子和合夫。

英子和合夫连忙来到墓地。他们并没有急于挖掘,而是用方向仪做了定位,包括山上的岩画。而后,让羊倌坐下来,生硬的中国话夹杂着手势,先是给了羊倌一沓钱,而后,又给了羊倌一瓶酒和食品。羊倌欣喜万分,喝着酒,美滋滋地笑着,一会儿的工夫便瘫在地上,酒力发作了。就势,英子和合夫一起将羊倌塞进了墓洞,用土填上,又将周围做了伪装,悄悄走了。

而后的几个月,封山了,任何人任何牲畜都不准进入此山,日军称说在海贝山进行军事演习。三个月,日军演习过后,当人们再次来到海贝山时,似乎这里什么也没有发生,只不过再到山腰时,过去山民熟知的岩画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破碎的花岗岩。

后来,人们看到了一本书《海贝山岩画壁画》,著作者是稻田英子和鸠山合夫。书中的主要内容是他们在辽都发现了远古岩画和辽代壁画。书中记述到:海贝山岩画太阳神为椭圆形,最大直径35厘米,最小直径25厘米。上有眼、鼻、嘴人的五官,相比贺兰山岩画的太阳神,较温和,四周为齿状光芒。造型粗朴、大方,简练生动。鸟首鸟爪人身像是岩画中造型最生动的形象之一。它有尖尖的三角形鸟喙,圆形小脑袋,明亮的眼睛,三只尖尖的小爪一前一后,双腿叉开,似奔跑动作,人身造型,生动而又灵巧,栩栩如生。日、月、星是岩画的主要内容。占据了岩画的大部分空间。日有15角、11角、9角不同光芒,均为圆形,中心有小圆点。直径有10厘米、8厘米、5厘米不等。星有6角星、5角星、4角星,均小于太阳。月为弯月,上弦月。神像造型象一滴水,下圆上尖,有眼、口等,均似水滴。岩画中的人物最为传神,造型简练,比例准确。有头、躯干、四肢。动作生动、传神、优美、自然。

同一地点的辽墓,似乎更为神秘。墓门额上所绘的舞乐女子,由于所着之服饰和绘画的地点使读者很难确定她们是人是仙。该壁画绘女子五人,第五人画面脱落所剩无几,第三人剩上半身,第四、第二人剩多半身。观现存的四人服饰,第二人比其它三人肘部多羽饰,除羽饰和服色不同外,四人服饰基本一样。演奏琵琶者,头梳蝶形双环髻,双环以金簪插定,留四尖巧额,额上发饰有云形花钿,扎红色发带,带头飘于脑后,花式耳铛,修眉细目,隆鼻小口……

岩画中有一图,两个人被一条大河隔开,左边的人在跑,右边的人在追,空中还有北斗七星,令人不解。

奇怪的是,壁画上出现一个人面狼身结合物。人面有眼、有口,笑状,右部确出现一个狼头,呲牙咧嘴,双腿前蹬,身体后退,向在咬人。

晚年,英子和合夫都得了一种怪病:羊倌每晚都在梦中出现,北斗七星十分刺眼,羊倌牵着人面狼身结合物,把他们咬的体无完肤,他们浑身都疼,但到医院检查,并没有病症。后来,人们在北海道的一间小木屋里找到了英子和合夫,他们双双吊死在屋梁,样子很是狰狞,像是两个人面狼身结合物在笑…… 




玉人(标题)

辽都的夜,静得出奇。连树叶飘落的声音都听得见。漫天飞舞的落叶,如同一场秋雨。

初冬就这样到来了。

玉儿骑在马上,红色的婚袍,配上白色的蒙古马,甚是惹人眼球。里三层外三层看热闹的人,都被她迷住了:浓眉大眼,白晰皮肤,红扑扑的脸上,闪着油彩,紧勒马缰的双手,如同两条白藕,伸进马蹬的双脚,如野狐的两只眼,很不安分。

吹吹打打的人群,就这样向城南涌动。

原来,这是城北首富马侠忠的小女玉儿招亲。贤婿为城南王氏国良,年方二十,骑射多艺。

事先约定在城中大内御府交换信物,以示结亲,名曰“换盅”,双方各自为双方亲属满酒,以示庄重。

玉儿的信物为玉人,择其名而取其义;国良信物则为一方帕,取其方正柔和,为南方丝帛精织。

就在双方即将用萨满仪式交换信物之时,一队日本宪兵突然造访,齐刷刷几十号人,把场地围了,刺刀尖上还闪着寒光。

玉儿的手一颤,心一紧,信物玉人便从手中滑落,倚仗国良舞艺高强,顺势接住,但交换的方帕,却飘落马下。

看热闹的人,惊讶了。而更让人惊讶的一是,这对男女在瞬间就被宪兵带走了,理由是私藏珍宝,抵抗日军。

而后的几天,便是男女双方花钱找人打点,最后,在宪兵队关押五天之后,日军放人,前提是玉人方帕没收。

玉儿没了玉人,魂魄似已出壳。那玉人是祖传宝物,此乃红山之玉,古人吉祥礼器。但看那玉人,淡青色,体形圆厚。裸体,瘦身,五官清晰;眉头紧皱,双眼半合,嘴巴半张,俨然一副神灵附体的痴迷状态。双臂曲肘扶干胸前,双腿并立,额间凹陷,肚脐凸鼓,雕刻线条宽短而概略。背面在颈两侧及颈的后部对钻三孔呈三通状。

玉儿失踪的消息,就像冬天来临一样,让人觉得一阵阵寒冷。又是一年过去了,冬天又悄然而至。伴随玉儿的失踪,日军辽都驻所宪兵队长稻田钢夫的女儿稻田操子也失踪了。

接下来便是日军的满街搜索,结果白费。在第五天午后,城门上贴出了这样一则消息:欲换回操子,必偿还没收的玉人。落款竟然是玉儿,人们这才如梦方醒:玉儿上山成了胡子,而且是大胡子,有兵马百余人!

于是,交接地点定在了东石桥。给玉人,放真人。一切似乎变得波斓不惊,但操子回到宪兵队之后,马上将玉儿的驻地一五一十告诉了稻田钢夫,于是,一场血战开始了:双方均有伤亡,但因武器装备很差,玉儿败走,玉人再次易手。

1945年的8月,辽都的老爷庙里,香火冥冥灭灭,一位日本香客伏下身子叩头,另一位女子也叩头。正在此时,香案后面,大笑声起,震落梁上尘埃:妖贼钢夫,拿命来,还我玉人!煞时间,刀枪相见,硝烟顿起,殿外打杀数回合,等钢夫再回殿内,操子已不见。

此事不到七日,日本便无条件投降。钢夫率日军及家眷撤往本土,路经召庙,突见马队,一女子扬鞭而来,马背上驮一女子,钢夫定睛:正是操子!而这一瞬,钢夫恨从胸出,居然端起枪来!“爸爸,我是操子,我要回日本……”没等操子喊完,枪响了,在一片血光中,操子倒下了。

钢夫举起战刀,也定格在血光中,喷涌的血滴溅红了玉儿,也溅红了玉儿手中的玉人!

后来,人们在老爷庙里,经常见到一位僧人,古寺青灯,淡然悠在。有人说,玉儿就是她。

后来,一位来访的日本博物专家访辽都说,神不可扰,扰必有灾。玉人即是萨满作法时使用的法器神偶,它在于制造庄严肃穆的气氛,增强法力,使神灵尽快附体,沟通人神。




胚胎(标题)

这里是著名的草原“瓷都”——内蒙古赤峰市缸瓦窑。他,跪下了,在满是陶瓷碎片的沟底。白花花的瓷器残片,让他摘下眼镜,揉搓着思绪,回到想象中的百里窑场。 缸瓦窑从公元十世纪初叶起,成为中国北方草原最具代表性的古陶瓷产地,历经辽、金、元三朝,始终独领草原瓷都风骚。明永乐初年,朝廷强制汉人迁往中原,缸瓦窑才烟灭炉封,最终使草原瓷都渐渐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日本北海道,他的家里有祖父生前的遗存:缸瓦窑缠枝牡丹纹白瓷罐。祖父生前告诉他,那是金代的瓷器精品,就产自缸瓦窑。

这件瓷器,灰白胎外挂白衣,乳白釉全占。大口圆唇,溜肩鼓膜,近底斜收,底内凹形成矮国足。肩、腹部刻划出三朵牡丹花,花瓣舒展,枝叶繁茂,布满整个画面,地填黑酱色。此类纹饰的罐生产在辽代晚期,又延续金元时期,是缸瓦窑典型纹样。

祖父是医生,追捧中国文化,对辽金文化尤甚。一次,他在诊所救下了一名病重的人,心存感激的患者就将这件传承几代的瓷罐送给了祖父。1945年战败回国,这件瓷罐救了祖父一命,因此,祖父一直将它放在身边。

祖父说,战败投降后,走的匆忙,连路上的干粮也没带,饿了五天,直到第六天早上,才想起背着的白瓷罐,罐里有中国月饼,那是准备中秋节吃的。两包八块月饼,祖父四人吃着它,背着瓷罐回到本土。每说到此,祖父总是流泪,泪水滴落在瓷罐的釉花上。

他站起,对着村庄,鞠躬,再鞠躬。

白瓷、黑瓷、黄瓷、绿瓷、酱釉瓷、三彩瓷、白地黑花、剔花瓷……他摸擦着这些残片,品味着辽瓷的内涵与烧制,从胚胎开始……


范家大姑(标题)

1944年的冬天,辽都街十分寒冷,地面上是厚厚的积雪,乌鸦像一片片的黑布,在天空上飘荡着。街面上冷冷清清。

一辆马车从东北方向进入辽都街。在日本宪兵冰冷的刺刀下,一名光鲜的女子,走出车棚。照例,赶车的车把式还是背了一遍《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随着一声呵斥,马车来到了店铺门前。

红缎子、绿缎子,丝线、绒线,帽子、貂皮大衣,整整置办了一车。光鲜的女子又和车把式上车了。他们在辽都街的四合店,喂了马,喝了酒,上路了,返回了郭家沟。

当然,郭家沟是一片的欢腾和热闹。因为,这位光鲜的女子就要出嫁了。她是十里八乡的美女子,小名:鱼儿。鱼儿是满族,已经十八岁,经过同媒、放定、纳彩,就落过箱、迎亲、拜堂了。按照满族惯例,同媒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者是钗戒等为定礼,然后是订婚,选择吉日,男方家往女方家问名,女方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订婚后,男方家要送彩礼。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要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鱼儿进城置办的正是“过箱”之物。

婚期定在腊月初十。

但在腊月初九这一天,却出事了!

事情就出在“过箱”上。初九这一天,“过箱”的队伍出发了,一行十人,挑着担子,兴冲冲地奔向鱼儿的婆家。路过一条长八里的深沟,刚进一半,就被拦住了。原因是“过箱”人中有“抗日分子”,连人带物都被押回宪兵队。婆家人等到天黑,也不见“过箱”的人,找人打探,才知道被日本人抓去了。无奈,派人连夜去了辽都街。第二天,派去的人没有回来,日本兵却来了。郭家沟全村几百号人被集中到一个广场,日本人强令要交出“抗日分子”,否则,就要全村人的命!

第一个站出来的当然是鱼儿的父亲,这位老猎人,走到日本人面前,告诉日本人,我们在送女儿出嫁,没有“抗日分子”,话还没有说完,老猎人就被日本人一刺刀送了命,接着是鱼儿的母亲、大爷、叔叔,再接着是乡亲,眼瞅着,十几个人倒下了,鱼儿的心碎了:“自己的婚事,倒成了丧事,小日本,奶奶的!”鱼儿的牙咬碎了一颗。凭着她从小和爹爹学习的狩猎技法,鱼儿一个鲤鱼翻身,往前一扑,向后一拽,一把枪拿在手里。像闪电,像霹雳,几个动作,五个日本人全都一命呜呼。

人群乱了,然后是哭号,然后是死寂。

葬完亲人,鱼儿一咬牙,还按照约定:出嫁!这样出嫁,不是在婆家,而是和新郎在郭家沟的大山里拜堂成亲。鱼儿泪流满面,跪下,向北三拜,而后,举枪向天,三声脆响,鱼儿变了另一个人。

从此,在郭家沟,在辽都街有了一个女侠:范家大姑!原来,鱼儿姓范,排行老大,由于辈分,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她的嫉恶如仇的敬仰,人们都叫她范家大姑。

1945年,日本人在辽都街被烧死,被砍了脑袋,还有的被吊死,都是范家大姑干的,范家大姑在郭家沟安营扎寨,拉起杆子,成为地地道道的“女侠”。1945年,日本人投降前夕,范家大姑还在古城暗杀了四个日本兵,据说,那四个日本兵正在古城抢劫文物。有一件契丹铜镜非常精美,该镜作八角形。镜背铸契丹小字五行,后来专家对镜铭作过释读。大意是:时不再来,命数由天;及时解脱,天相吉人。据《金史》记载,天眷三年(1140年)改辽黄龙府为济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更为隆州,贞祜初升隆安府。此镜称“济州录事”,当为金初官职。完颜通不见史籍记载。此镜为辽代旧物,后经完颜通签刻发放使用。令专家不解的是,铜镜的背面,有一只小鱼图案,很显然是现代人所为。专家疑惑:这只小鱼,代表的是什么呢?



救赎(标题)

门,被一阵风雪猛然吹开。一团白色的东西滚进门来,带着声声哀怨和乞求。

道须沟的山神庙里,稻田村夫医生正在给山民看病,一屋子的人,都惊呆了,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天黑狗,身上厚厚的雪,几乎让人看不出来它是一条狗,是和黄毛在一起的黑子!

黑子,很仁义,温顺。曾经在道须沟里救过一个孩子,一个孩子捉鱼时不慎落入深潭,黑子用嘴叨起孩子的衣角,将落水孩子救出。这次,面对??嚎叫的的黑子,人们仿佛又感觉到发生了什么。

黑子咬着稻田村夫的裤角,稻田村夫放下听诊器,跟着黑子,走向皑皑雪山。羊肠小道曲曲折折,更难走的是道须沟的沟沟叉叉,雪大林密,荆棘丛生,稻田村夫几乎是爬着走。

终于到了,在一片乱石滩中,黄毛在哀哀地叫着,见到黑子和稻田村夫,黄毛几乎沙哑的哀哭着。走近黄毛,稻田村夫蹲下身子,将套在黄毛身上的兔子套一点一点解开,黄毛得救了,它和黑子欢叫着,冲着稻田村夫,发出一阵阵感激的吠叫,清脆而又圆润,犹如一支赞歌。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稻田村夫和日本家眷一样,撤回本土。本来,稻田村夫可以从平泉方向撤退,但军方却让他们撤向通辽方向,与林东方向日军汇合撤退。

走了两天,又饥又渴,许多日本家眷瘫倒了,山路难行,而又多山民截击,稻田村夫丢掉了所带的医疗器械,连干粮和水都跑丢了。气息奄奄,伴随着绝望,他们走到了福峰山下。

远方,炮声隆隆。苏军正在向中国北方穿插;近处,枪声不断,隐隐传来的锣鼓声,更让稻田村夫感到恐惧。

聚集。再聚集。逃亡,撤退。

这里是花岗岩石塘林,置身其中,脚下是厚厚的苔藓覆盖的硕大砾石,头顶是遮天蔽日的树冠,身边无数山葡萄、猕猴桃、萝摩的腾蔓缠绕着山杨和白桦,犹如进入了热带雨林一般。各种类型的天然油松林在这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纯林、混交林相呼应,就连裸露的岩石上,油松也顽强地扎下根系,形成裸岩油松林。沟谷中,流水潺潺,布迭起,烟波浩淼,景色大有黄山之奇、庐山之秀。稻田村夫和家眷哪有观景之心,逃命还来不及。他们终于遇上了一辆军车,而车上坐的就有稻田村夫的儿子稻田野户。野户告诉父亲,他是从哈尔滨方向过来的,在科尔沁草原进行鼠疫试验,没想到,试验刚进行一半就战败了,那些“马路大”即试验材料当地活人,不得不全部杀掉焚烧。

村夫和野户相拥,泪水像决堤的水,父子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地点,等他们反应过来,一阵机枪的扫射声骤然响起,家眷在沟里无声的倒下,像割倒的高粱。

绝望。绝望。空谷里,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村夫和野夫松开,各自拿起战刀,他们临死时要保持清楚明晰的意志,按照仪式做去。向前俯伏,双膝合拢,双手举起战刀。

突然,两道光线飞来,一黑一黄,飞挡在战刀前,战刀滑落了,村夫和野户瘫了,无力再起,任身边的污血染红了衣服……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一辆收容的日军汽车开到这里,村夫和野户从死人堆里爬起来,爬上汽车。

噩梦般的记忆,鬼靥式的回放。

村夫和野户总算回到了北海道。只不过他们的胸前除了听诊器,又多了一个十字架。



鸱吻(标题)

“鸠夫,你看那是什么?”

英子推了一把正在辽都逛庙会的鸠夫:“那不是鸱吻吗?”顺着英子手指的方向,鸠夫看到了老爷庙梁上的鸱吻。

英子的惊叫,让鸠夫想到了在日本的国宝鸱吻,也称鸱尾,是安装在屋脊两端,用来“禁压火灾”的。此种装饰起源于六朝东晋时,后传入日本。唐代鉴真和尚传到日本的那对鸱尾,至今奈良唐招提寺的正殿金堂屋脊两端的一件还是原物,在日本被视为国宝。

相传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说虬尾是水精,喷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据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

鸠夫和英子都是大学生,专业是美术。他们被鸱吻独特的造型迷住了,马上找来纸笔,临摩起来,一个正月,他们把辽都大大小小的古建筑都调查一个遍,包括一些民房。时间是1931年2月。

1933年2月23日,日本关东军副总参谋长冈村宁次在通辽下达进攻赤峰的命令,日军坂木旅团、茂木骑兵第四旅团和伪军张海明部,24日占领开鲁县城,不久占领辽都。而在占领军的行列里,就有鸠夫,鸠夫还任小队长。

卷土重来,让鸠夫感兴趣的还是文物,当然,鸱吻早在心中。古物、拓片,日军劫得,箱装运回本土。

“鸱吻”在《山海经》的“西山经”中飞翔: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鸟……而如今,辟除火灾,折而向上,张口吞脊的鸱吻,就这样委身倭冦。

1944年的冬天,辽都冷得出奇,白雪皑皑,口呵成冰。英子来辽都看望鸠夫已近一月,该回日本了,最后的夜晚显得缠绵。鸠夫唱着日本民歌,英子跳着舞蹈,酒,让他们把一切都忘了……

就在深夜,日军驻地突起大火,火烤得天都红了。第二天,日军从灰烬中找到了鸠夫和英子的尸体,两个人面目全非。至于起火原因,谁也没有弄清。不少居民说,那一夜,总听到怪鸟在叫,叫声一会像哭,一会像笑……

“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说虬尾是水精,喷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据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老爷庙里,一位说书人在说着,一面小鼓敲着,如鸱吻在房脊上跳跃……




杀仓(标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在达里湖畔,拽着网绳,踏着冬雪,岗村望着兴安岭,喃喃吟诵着《孟子·告子上》。

瓦氏雅罗鱼,即达里湖华子鱼,滑鱼,白鱼。唇薄,无角质边缘,无须。眼较大,鳞中等大,侧线完全,微向腹面弯下,向后延至尾柄正中轴。背鳍无硬刺。岗村操刀,将华子鱼做成鱼片,又做成烧烤料理,在一首日本民歌《四季歌》的哄和味道下,翩翩起舞。

熊仓,就是熊的冬眠的地方。猎手猎熊,多在大雪封山后,用“杀仓子”的方法。霜降过后,经过一秋大吃大喝,长得十分肥胖的熊大多钻入树洞、地穴中冬眠,俗称“蹲仓子”,兴安岭南坡冬季较暖,熊多找树洞冬眠,叫“蹲天仓子”。

熊在树洞中呼吸时,霜花会结在洞口。岗村找到仓子后,一人“咚咚”敲响树干,一人把枪口瞄准树洞,待熊伸出头来便可射猎。为了猎取胆汁充盈的熊胆,岗村先用木棍叉住洞口,再用一根削好的桦木杆插入树干的缝隙里搅动,挑惹黑熊发怒,使瘪的胆囊急剧膨胀,以获得理想的熊胆。黑熊咆哮着,拼力冲往洞口,岗村平端着猎枪,惊心动魄的搏杀开始了。

黑熊咬住木杆,冲出树洞,直接扑向岗村。岗村连开两枪,子弹都从黑熊身边擦过。黑熊上来一口,枪和枪拖成了两截,再一口,眼瞅着就要咬在岗村的脖子上,这时,机枪响了,硕大的黑熊惊吼一声,栽倒在地,另一只小熊哀吼着,振落松上的积雪,小熊箭一样逃走了,随后,野狼谷重归寂静。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都可得兼,鱼和熊掌共享者也……”第二年,在达里湖畔,岗村望着兴安岭,兴奋地对家人朋友吟诵着他改装的《孟子·告子上》。

岗村是个美食家,他知道,黑熊冬眠的时候,是用一只掌挡住肛门口,一只掌放在嘴前面,饿了就吮几下,今年用左掌,明年一定用右掌,绝不会弄错。烹调熊掌的时候一定要分开两个掌来烹调,那只天天舔吃的掌一定是肥腴厚润的。 当年新割的熊掌,不能吃,要等到第二年。炖上三天三夜的熊掌,香气袭人,岗村招待着客人,美酒熊掌,有些忘形。

就在这时,似乎有一阵风卷过,霎时间冲进屋里,岗村傻了,酒杯掉落在地上,一屋子的人,都呆呆地站在那里,歌声凝固了。只见三只黑熊站立着,高大威武,如同铁塔。随着一声吼叫 ,岗村和一屋子人都血肉模糊了,奄奄一息的岗村似乎想对奄奄一息的女儿说些什么,但让呮黑熊一爪,把脑袋打飞了,随后一掌,肝脏被扯了出来……

后来,对于这个事件,日本宪兵打报告时语焉不详,称:岗村等十二人,在执行任务时,遭遇不明野兽袭击,殉职兴安岭……



春水玉(标题)

辽皇耶律阿保机站在潢水岸边,荡漾的河水让他心如含饴,万般舒畅。他仰望蓝天,看见了天鹅,更加兴奋。他用手理了理胡须:“海东青,海东青!”随着一声令下,一只海东青便如箭一般,刺进天空,霎时间在人们的视线变小,然后模糊、消失。再发现海东青的时候,它已经双爪按着天鹅的头,从高空降到了地上。只有天鹅的惊叫与挣扎,地面上旋风般的鹅毛,纷纷落下,如雪。

此时,辽人便急步向前,手持刺鹅锥将天鹅的脑袋瓜开,扯出脑仁喂鹰。那刺鹅锥锋利,头部锐尖,柄为白玉,闪着寒光。

成功猎到天鹅以后,辽人把天鹅的大翎毛拔下来,装饰自已,然后将天鹅浑身的细小鹅绒揪下来,挥洒到空中,使它满天飘舞,像下雪一样。

工匠把春天猎天鹅的习俗表现在玉器上,创造了春水玉。春天的水边,海东青与天鹅,天鹅在飞翔,海东青盘旋在空中,寻找可以出击的目标。天鹅藏在一片茂密的水草中,在空中,天鹅缩头缩脑,企图逃避海东青锐利的眼神。在那一瞬间,海东青的双爪按住天鹅头,海东青与天鹅的动作神态非常传神。也有的春水玉上表现海东青捉到惊恐长鸣,整个打斗场面激烈,工匠观察生活细致入微,这一切都表现在玉作上……

听着画师的讲解,看着画作,端木仁良一时间竟忘了他是在辽都,是在中国。这样一幅《出猎图》,竟让他夜不能寐:“搞到,一定要搞到春水玉,必须的!”

1943年的春天,正是天鹅北飞的迁徙季节,端木仁良终于得到了消息:辽北塔东北侧的炮楼山,有辽代古墓,墓中可能有春水玉!于是,炮楼山又多了几处工事,但没日本兵驻防。细心人发现,那根本不是工事,而是古墓坑,墓中的壁画还显露着。但挖工事的十二个民工却不见了。

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天,人们在炮楼山的一个古墓坑里发现一个人,此人正是端木仁良。他跪在墓坑里,左手拿着春水玉,右手拿着玉柄银刺鹅锥,鎏金银鞘掉落在一边,胸前的血已经渗进了古墓坑,端木仁良似乎在狞笑着………




创作谈:牢记历史 创造未来

李富

这个国庆假期,并不轻松。要回河北老家去看望九十多岁的姑姑,还要到北京看望苦读博士的儿子,还要去旅游景点采访假期文明旅游的事情……林林总总的大事或者小事,真让人感到放假倒不如不放假。反正,当记者惯了,放不放假都无所谓了,写作采访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于是,我就不休息了,来到自己的家乡古辽上京即巴林左旗采访。采访要到景区景点,而巴林左旗的景区景点大多都是和辽代有关,因为巴林左旗是辽文化的发祥地。辽代共建有五京,即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其中上京城是营建最早,也是最重要的都城,是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辽代上京城址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都城中的一颗明珠。1961年,辽上京城址被列为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足以表明辽上京城址的重要价值。1000年前,契丹族在此建立了契丹辽王朝,共历经9朝,存续218年,虽然契丹作为一个完整的民族在元代已不复存在,但留下的文化遗产却弥足珍贵:以辽上京遗址为代表的都城文化、以辽祖州祖陵为代表的帝陵文化、以辽真寂之寺为代表的皇家寺庙文化、以韩匡嗣家族墓地为代表的贵族葬俗文化等……

辽都巴林左旗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家园,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让我感慨,让我留恋。翻看历史,却有一段让人心酸,日本侵略中国,我的家园生灵涂炭,文物被日寇劫盗,有的被毁,有的被抢,想起这些往事,心里就一阵阵发紧。记得有一年和四个日本人一起到辽上京博物馆参观,一位工作人员说,如果辽上京能装上四个轮子,那早被日本人推到日本去了。这句话,我至今记得,那时正是“保钓”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进行了疯狂洗劫和掠夺。专家研究发现,二战中日本从中国掠夺了6000吨黄金,从东南亚各国也掠走1万吨黄金,并且从中国掠走了10万件珍贵文物。对亚洲的财富掠夺是日本战后复兴的基础,而亚洲各国则因为日本的掠夺而陷入贫困。部分当年曾参与在中国劫掠的亲历者也告诉记者,日本当年在中国掠夺财富的手段极端卑劣,盗墓、剖开佛像、敲诈勒索富商等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连坟墓中死者身上的金链子都不放过。

日本侵华对我国进行了毁灭性的冲击,给我国政治,经济等造成了严重破坏,使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

故地重游,夜不能眠。我便下床,拿起笔来,写一些小小说,诸如《春水玉》《最后一锅豆包》《救赎》《鸱吻》《人面狼身》《杀仓》等,通过这些人物和情节、故事,来警示人们,保卫家园。

中国有句俗话叫“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被敲门”。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珍视和平。

我们呼唤人们牢记历史,就是要将日本军国主义牢牢地钉在历史耻辱架上,警醒世人,要不忘历史,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