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峦叠翠,绿满黑龙。迎着七月流火的时光,我们走进了辽代祖州祖陵,让那古老尘封的记忆移步换景,徐徐展开。巴林左旗文体局的领导告诉我,祖州即耶律阿保机四辈先人的出生之地,祖陵即辽太后及述律后的陵寝所在,在林东镇的西北部,距林东镇20多公里。但见城内丛林茂密,泉水潺流。我们未进城区,但见两峰突兀,如斧削刀切,一左一右,对峙而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黑龙门”。环顾四周的峰峦,漫山绿树如盖,郁郁葱葱,小溪潺潺。同行的人说,祖州之秋,红叶婆娑,液泉流翠,景色绝佳。祖州城内的石屋,由七块巨型花岗岩构筑而成,虽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安然端立。石屋怎样建造,做何用途,一直是千古之谜。古道、古桥、祖山、龟趺山、辽墓、翁仲、天梯山、木叶山等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来此考古、探察、登山旅游。
辽祖州是大辽皇族契丹人的发祥地,之所以叫“祖州”这个名字,是因为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四世先人都诞生在这里。祖州城土筑城墙略成五边形,周长1785米,有四门。祖州是公元927年辽太宗为太祖陵所建奉陵邑。建成前又是太祖先人居住之所。
祖州内城两侧有辽史所记黑龙、清秘二殿址。这座黛青色大山,还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及其先人的埋葬地。辽天显元年七月(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东征途中驾崩,契丹人在这座大山坚硬的岩石上凿成大殿,修建了太祖陵墓。祖陵即辽史所称“液泉”、“黎谷”。巅间豁口处以石块垒筑。谷口岩峰如巨龙昂首,即为“龙门”。门外右侧山坡一个台地上遗存龟形碑座一具,周围曾出土若干契丹大字和汉字残碑石,此处当为“立碑述太祖游猎之事”的圣踪殿和“立碑以纪太祖创业之功”的殿东楼阁遗址。1120年,金兵攻陷上京后,继而直捣祖州,以致城址和陵园当时遭到了严重破坏。1988年1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祖陵陵园及其附近相关遗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以此为基础,从2007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祖陵考古队,对陵园内1号陪葬墓和陵外龟趺山“太祖纪功碑楼”基址进行了抢救性清理;2008年又对陵园内“甲组建筑基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取得了重要的学术资料。通过调查和发掘,对祖陵的陵寝制度获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新认识。祖陵陵园布局承袭汉唐陵寝制度的精髓,也具有自身的特色,代表了辽代早期陵园布局的模式。祖陵考古调查和发掘成果,是辽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填补了辽代早期陵寝制度研究的空白,推进了中国古代陵寝制度,以及辽代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研究。同时,也为制定遗址的相关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辽代祖州城内的西北部,有一座建在高台上的石屋,这就是石房子。石房子由巨大的花岗岩拼成,一共七块。东西长7米,南北宽5.3米,高3.6米,前面留有一门,门宽1.4米,高1.95米,石壁厚度约0.4米左右,顶盖厚0.75米,石板之间用铁楔子相连接。内有一石床,长4.3米,宽2.5米。石房子没有资料记载,建成年代不详,用途说法不一。一说法是祖庙,是契丹人祭祖的地方,另一说法是祭祀场所,契丹族是鲜卑后裔,鲜卑就有祭祀石洞的习俗。在中国的古代,最主要的两件事就是战争和祭祀,特别是“牺牲”一词最早见于萨满教,它是一种神圣的奉献。一说法是永康王兀欲囚禁述律平和李胡的石牢,另一说法是太祖东征渤海病逝回到祖州时的停尸房。因为契丹有停尸的习俗,少则数日,多则数月。整个石房子是由七块巨型花岗岩构筑而成的,石板厚度均在0.4米以上,按照花岗岩每立方米2.94吨计算,仅顶盖一块就达40多吨。并且据考证,在距石房子十五公里之内,未发现与其相同石材,只有在祖州南哈布其拉山谷内发现有这种白色的岩石。
叩开辽墓地宫之门,探究石屋的千古之谜,徜徉在祖州祖陵的遗址之内,无论是考古,还是旅游,总让人产生出许多遐思,许多感慨,神秘的城池,深奥的地宫,岁月在一点一点地揭开历史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