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国林的头像

陈国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11
分享

孩童时的过年印记

过年,是指过“年节”,即现在称的“春节”。过年,是我国传承五千多年的民俗节日。自记事以来,就记得年年都要过年,过年是最热闹的,尤其小孩最喜欢过年。俗话说:“小孩喜欢过年,大人过年花钱”。

       

我出生于六十年代的云南农村,孩童时代都是在乡下农村长大。记忆中的过年很热闹又好玩,而且全家人要准备好长时间。记得,每年过年从腊月二十三日就要开始准备了,这天又称小年,主要是扫尘和祭灶神。传说,腊月二十三日是灶王爷回天上的日子,家人要诚心诚意准备诸多祭品供奉灶神,诸如肉、饭、酒、茶、糖、水果、糕点等。先要在灶台上点三柱香,并放三张黄纸钱,然后将祭品摆放在灶台上,祈求灶神上天后禀告玉帝,赐予人间美好生活。

腊月二十四日,是扫尘日,我们也称“掸尘”,扫尘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之意。用草席或塑料布将床铺、粮食等重要物品遮盖好,扎一把两米多长的竹扫帚,从楼上到楼下,将房屋每个角落清扫一遍,除去所有灰尘污垢迎接新年到来。

腊月二十五日,主要习俗是做豆腐,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那个年代没有机器做豆腐,都是家人自己做。先将黄豆米在水里泡上一天,再用石磨推碾成浆糊状,然后在大灶锅上方担两块木板,将碾推好的豆浆连渣,用纱布包裹好,放在木板上挤压出豆浆流入锅里用火煮。做豆腐最关键的技术是火候和点石膏的把控,把控不好就会做成稀豆腐或糊豆腐,那就说明豆腐做失败了。我家婶子做豆腐是一把好手,在我的记忆里从没见她失败过,村里还有好些小媳妇点不来石膏,经常来请教她呢!

腊月二十六日,是杀猪宰牛日。民谚称:“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家里养猪的多数会在这天杀过年猪,当然,有的还会选择一天,没有跟自己家人同属相的日子杀过年猪。没有养猪的会去集市采购猪牛羊肉筹备过年的肉食,故此成为“年肉”。那个年代,自己宰过年猪的,还要将带上尾巴的另一半上交给政府的供销社。

腊月二十七日,是洗澡、洗衣、宰鸡赶大集的日子。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人忙着洗澡,换洗衣服被褥等,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新春佳节。还会去赶乡街子购置年货。鞭炮、糖果、门神对联、小孩的新衣新鞋是必须要买的。购买布料做新衣裳,还要用布票才能买到,买肉要用肉票,买粮食要用粮票,买油要用油票,每家都有一本政府发的“购物证”。

腊月二十八日,是蒸年糕、冲糍粑的日子。我的家乡主要是冲糍粑,将糯米泡制后,用木蒸子在大灶上蒸成米饭,背到村子里的对房里冲成糍粑,冲糍粑很费劲,要约上几家人互帮才能冲。男人踩对和翻弄饭团,女人装糍粑,对头栓有两根手拉绳子和一根对嘴,两个大男人一边手扯绳子,一边脚踩对尾,一上一下冲着石头对窝里的糯米饭,将糯米饭冲到看不见米饭颗粒时,就成柔软粘黏的糍粑了!

腊月二十九日,是除夕的前一天,被称为“小除夕”,也叫“过赶年”。这天主要是上坟请祖和蒸馒头、包子、花卷的日子。亲戚朋友还会来往拜访叫别岁。

腊月三十日,也就是大年三十,民间称为除夕。这一天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繁忙也是极为重要的一天。全家人从早到晚都以准备年夜饭为主,加上贴年画和门神对联、准备压岁钱、鞭炮、祭祀天地、守岁等,要忙碌一整天。这天,我的任务就是帮着贴年画、门神对联和打橱碳,这也是跟大人们学会的。贴门神对联、年画时,先用一口小铁锅和小麦面粉,冷水煮拌成糊状。把旧的年画和门上的对联去除,用刷子或松毛头,将浆糊涂抹在粘贴处,慢慢将年画按上去,用手扶平粘稳就行。打橱碳时,将清松毛垫在一个铁盆里,再将烧得通红的梨碳放在松毛上,然后撒上一些圆柏叶,此时烟雾缭绕,手端铁盆满屋子绕圈,边绕边念叨“清吉!清吉!”,烟雾变小还可以加水。目的是清除家里得邪气与晦气,让来年清新安康。

吃年夜饭前,还要供奉祭祀天地和祖先。每家每户楼上都有一个供桌,供桌靠墙摆放,墙上贴着一张写有“天地国亲师位”的字画,供桌上安静的供奉着祖先牌位。同样,在供桌及天地前面,供上一碗方块猪肉(也叫盘佛),三碗斋饭和茶水、酒水、糖果、水果、糕点之类。插三柱香,放三张黄纸钱,全家老小下跪作揖磕头祭拜。祭祖仪式完毕,鞭炮响起,年夜饭开吃。整个村子鞭炮声不断,放完一家另一家又响起。哪家鞭炮响就证明哪家开始吃年饭了。传言说,年夜饭吃的越晚越好。

年夜饭基本都是在楼上吃,还在楼板上面铺上青松毛,鸡鸭鱼肉、各种炒菜足有十多种,家人席地围坐,边吃边聊,开怀畅饮,其乐融融,幸福满满。六七十年代的年夜饭,没有电视看,边吃边乐,要吃两三个小时。吃完年夜饭,长辈们就给我们小孩发压岁钱和分发新衣服穿,压岁钱有一角、两角,最多时发一块钱,寓意镇邪驱恶、保佑平安。当我们拿到压岁钱和新衣服时,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楼上还生有一个炉子火,一边烤着火炉,一边磕着瓜子聊天,等待下一个内容买水和接天地。大年三十的晚上,多数人都是放开吃喝玩乐熬通宵,也叫做“守岁”。

夜间十二点一过,又要挑着空水桶,带上香纸和小封鞭炮,去村里的水井挑新年第一桶水,叫做“买水”。我跟叔叔去过几次,到井边时,先将带去的香火和黄纸钱插在井边,燃放鞭炮,打满水桶悄悄回家。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才叫春节,也叫过年。天朦朦亮,大概凌晨四五点钟吧!大人们又要准备接天地了。用同样的祭品,在楼上打开窗户,将祭品对着天磕头祭拜,仪式弄完又燃放一封鞭炮,接天地活动圆满结束。大年初一这天,多数家庭吃素不吃荤,一般都是煮一锅糯米饭,用香油简单做一些豆腐、白菜等素食就行。

午饭后,个个穿上新衣服,口袋里装满瓜子、炒蚕豆、爆米花和糖果,男的还带上一些鞭炮,在村里的晒谷场上玩耍。我记得,晒谷场上有码得几十米高的草垛子堆,我们小孩会想方设法爬到顶上躺着顺堆滑下,下面也全是谷草不会伤着自己。还有的学骑自行车,更多的小孩相互对比着自己的新衣裳,整个晒谷场人多笑声多,偶尔想起零星散炮声,这里是村里唯一玩耍的好地方。

孩童时的我,每年的过年新衣服在村里小伙伴中都是上等的,叔婶每年都会给我做一套灯芯绒或的确良,颜色不是黑色就是蓝色,妹妹们也一样,只是她们多半是红色。大年初二开始是拜年,早上午饭前,又要带上祭品到村旁的土地神庙祭祀土地神,回到家接着祭拜祖先,祭拜完才能鸣炮吃饭。饭后开始走亲串戚拜年,出嫁的姑娘带上好吃的赶回娘家看望父母长辈。走访亲朋拜年,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小年过后,整个过年或春节才算真正过完。

虽然,我有二十多年未回老家过年了,但孩童时期的过年,让我记忆尤新。每逢过年,小时候的年味和情景,就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时刻浮现。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家人团聚的欢声笑语,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供奉祭祀先祖的传统仪式,身穿新衣的高兴劲......。各种场景让我难于忘怀。

时光不再倒流,过年每年都有。现在想起来,还是小时候乡村的年味最浓,过年的香火传承不变。祝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过年好!传统佳节的古老文化永远传承,人们的幸福日子越过越红火,家和万事兴,美丽乡村更加美丽!

(2021年2月10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