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凌的头像

潘凌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10/11
分享

知遇传佳画

海派书画的领军人物之一曾熙,是杰出的书法家、教育家,他与李瑞清并称"南曾北李"。曾熙的门徒,有一位是在中国艺术界享有极高声誉的张大千,他在艺术生涯初期拜曾熙为师。

曾熙的另一位门徒马骀,其艺术生涯启蒙于民间画家、教育家周开鉴。

我的曾外祖父周开鉴慧眼识马骀的故事,是一段师徒情深的画坛佳话。

1894年,在西昌的古镇上,有一座古朴的庭院,院内种满了各种花草,四季如春,生机盎然。这里便是周开鉴先生的画室,也是他传授画艺的地方。周开鉴,字镜塘是当地有名的画家,他的画作以花鸟、山水、人物、翎毛见长,每一笔都透露出深厚的功底和对生活的热爱。

一天清晨,周开鉴在画室里静静地作画,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宣纸上,为他的作品增添了几分温暖。这时,一个瘦弱的身影出现在画室门口,那是一个年仅八岁的小男孩,名叫马骀(字企周)。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对绘画的渴望和好奇。

周开鉴注意到了这个孩子,他放下手中的画笔,微笑着问道"孩子,你喜欢画画吗?"马骀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光芒。周开鉴看出了他的天赋和潜力,决定收他为徒。

从此,马骀便开始了在周开鉴门下的学艺生涯。他勤奋好学,不仅在绘画上进步神速,更在周开鉴的熏陶下,学会了如何欣赏自然,感悟生活。周开鉴教导他:"画如其人,你的画要反映出你的内心世界。"

岁月流转,马骀渐渐长大,他的画作也越来越有个人风格。他尤其擅长人物和山水画,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山水则气势磅礴。周开鉴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知道马骀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一天,周开鉴对马骀说:"徒儿,你的技艺已经成熟,是时候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记住,要发奋为人,卓异自立。"马骀铭记老师的教诲,踏上了游历的旅程。

1902年,16岁的马骀带着对艺术的无限憧憬和一颗不屈不挠的心,踏上了前往成都的旅程。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成都的街头巷尾时常出现一个少年的身影,他便是16岁的马骀。他背着画板,手中拿着画笔,穿梭在人群中,以卖画为生。他的画作,虽然还带着些许稚嫩,但已经显露出不凡的才华。

马骀的画作,以山水、花鸟为主,充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他的画摊前,总是聚集着好奇的路人,他们被这位年轻画家的才华所吸引,纷纷驻足观看,甚至有人愿意出钱购买他的画作。

然而,马骀的心中,有着更为远大的志向。他不满足于仅仅在街头卖画,他渴望能够将自己的艺术理念传播得更广,影响更多的人。于是,他开始创办《神州画报》,希望通过这份画报,展示中国的艺术之美,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怀。

《神州画报》的创办并不容易,马骀面临着资金、人力、资源等多方的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四处奔波.寻求支持,用自己的真诚和才华打动了一个又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努力,终于让《神州画报》在成都的街头巷尾流传开来。

画报上,马骀的画作与文章并重,他不仅展示自己的作品,还介绍其他艺术家的创作,探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神州画报》逐渐成为成都乃至全国艺术爱好者的一份精神食粮,马验的名字也因此在艺术界小有名气。

然而,马验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的内心,有着更为宏大的梦想,他渴望能够走出国门,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艺术,听到中国的声音。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总有一天,他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让中国的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在成都的岁月虽然短暂,却为马骀后来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这里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创新,更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艺术去影响和改变世界。

马骀坚持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两年后,他毅然离开成都,走出四川,踏上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的征程。他穿三峡,游洞庭,下江南,上北国,走遍大江南北,见识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些经历都融入了他的画作之中。

马骀后来又东渡日本,从中获取大量艺术营养,眼界大开。

回国后马骀寓居上海。在上海,他受到著名画家和教育家曾熙的赏识,被收为门墙弟子,传授诗、书、画,以及佛学哲理。

在曾熙的教导下,马骀不仅在绘画技艺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还在文学,哲学等方面得到了熏陶,这使得他的艺术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人风格。因而,马骀的画风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元素,艺术特色鲜明,形成自己的画风,自成一家,仅二十岁出头时他就名噪中外,成为上海美专的教授。他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在艺术教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1930年,马骀的名字随着他的画展传遍了世界。他的作品,如同他本人一样,跨越了东西方的界限,融合中国画的传统韵味与西方绘画的特别。在日本,马骀的画展受到了惬高的评价,这是对他艺大成针的认口文化交流能力的肯定。

随后,马骀的足迹遍布欧美,无论是在伦敦的泰晤士河河畔,还是在巴黎的塞纳河河边,他的画展都吸引了无数艺术爱好者的目光。在巴拿马他的作品更是成为文化用交流的桥梁,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马骀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画作上,更体现在他在对艺术理论的贡献上。《马骀画宝》的问世,标志着马骀艺术成就的巅峰,也开启了一段传奇的出版历程。在那个艺术与思想交织的年代,马骀先生的《马骀画宝》一经问世,便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整个艺术界。这本书不仅汇集了他毕生的艺术心得,更是一部绘画技艺的宝典,为无数后来者指明了艺术创作的道路。世界书局的老板是个精明的商人,他一眼就看出了这本书的巨大潜力。在《马骀画宝》首次出版后,他便立刻着手再版工作,几乎年年都有新版本面世,每版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北京荣宝斋,上海书店、中国书店、人民美术出版社等纷纷加入再版的行列。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商业利益,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马验的艺术精神,为后世的美术教育和理论研究贡献力量。

《马骀画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和学者。《马骀画问》和《马骀画宝》的出版,为后世的美术教育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两部著作的再版,不仅让世界书局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更让马骀的名字成为艺术史上的一个传奇。

1937年,侵华日军轰炸上海,马骀的独子不幸在轰炸中丧生,这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马骀在悲痛之余,并没有放弃他的艺术追求和爱国情怀。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马骀先生的画作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他心中爱国情怀的流露。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深深的情感。他站在画布前,手中的画笔仿佛有了生命,随着他心中的澎湃,挥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马骀先生决定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国家尽一份力。他开始创作一系列以抗日为主题的画作,希望通过艺术的力量,鼓舞人们的士气,唤起民众的爱国情怀。

《临敌不惧,勇冠三军》是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不仅是对战士的赞美,更是对所有在战争中坚守信念、勇敢抗争的人们的致敬。

马骀先生的画展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在画前驻足,感受着画中传递的力量和勇气.义卖所得的款项,全部用于支援前线,为抗战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马骀先生的画笔从未停歇。他用艺术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抗争,用画布上的每一个笔触,诉说着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正义的坚持。

马骀忧愤成疾,不久便与世长辞,年仅51岁。马骀先生的离世是艺术界的巨大损失。马骆骆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艺术成就和爱国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