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去年已经上了大学,在抚养他成人的过程中,曾写下不少育儿笔记,下面两篇是在他将近小学毕业时写的,第一篇以父亲的口气,第二篇以母亲的口气。
(一)“引诱”读科学书
现在的孩子被电视、电脑、玩具包围着,让他们多读书不太容易,读科学方面的书就更难,我们自己的孩子也有这个问题。但因为怕他逆反,也怕把读书这么好的事搞成一种惩罚,我们从来不强迫他,而是随时留意“引诱”他读科学书的时机。
去年暑假去海边,除嬉水玩沙之外,儿子最感兴趣的就是在海边的小摊上买贝壳。揣一点钱,他能长久地盘桓在各个小摊之间,蹲下仔细挑选,最后买下一只漂亮的贝壳,小心地捧回来给我们看,并问叫什么。我做出十分惭愧的样子说:“不知道。”他有点失望。我马上又说:“不过书里一定写了它叫什么。”他眼睛亮了:“那我想要一本!”回家后我立刻给他买了一本印刷精美的“贝壳图鉴”,他视如珍宝,读得有滋有味,还把买的贝壳摆成排,一一对照书上的说明,研究起来,一连几天捧着书看,并且说出了我最想听到的一句话:“有书真好,什么都能知道。”
周末我经常带儿子去山野游玩,他总爱带着捕虫网和罐子,捉些蝴蝶、蜻蜓、甲虫之类的。有一天我问他:“你想不想仔细看看这些小动物?”他说:“想呀,可怎么看得清呢?”我就给他买了一架简易的儿童显微镜,并跟他一起在镜下观察苍蝇的复眼、蝴蝶的须什么的,他显得兴致勃勃。
我乘机说:“有一本书叫‘显微镜下的怪物’,特有意思。”他马上说:“我要看!”等他看完这本书后我又说:“其实这是一套书,叫‘可怕的科学’。”他急切地说:“那你给我买一套吧。”我立刻拿出早就买好的书给他,看着他抱着一堆书跑进自己的小屋,我心里满意地笑。
节假日我们一家人开着车在路上走的时候,儿子愿意跟我们聊天,而且由于平时跟我在一起的时间少,所以格外喜欢缠着我问一些科学方面的问题,植物呀、恐龙呀、舰艇呀、卫星呀,无所不包,我总是尽可能地回答他,这种闲聊实际是激发他科学好奇心的好时机。有一次,他对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发生了兴趣,我知道这问题现在对他太深奥,但还是给他讲了一些概念,还告诉他有一个叫霍金的科学家写了一本书,叫“时间简史”,以后可以看。他说:“我现在就想看。”于是几天后,就有了我们九岁多的儿子捧着霍金普及版的“时间简史”看的一幕。我知道他看不懂,但我没有阻止他,哪怕只看看插图,哪怕只读读诸如“弯曲空间”、“黑洞”、“量子引力”这些字眼也很有意义,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之心和热爱读书的习惯就是这么慢慢形成的。
我准备对儿子继续“引诱”下去,直到他长大成人,直到他成为我们希望的“书虫”为止。
(二)在文学世界里被唤醒
我有时候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发现很多品质和修养的铸就都是在热爱文学的过程中完成的,于是比较年青的时候就对自己说:要是以后有了孩子,一定从小给他灌进文学的醴酪。
等有了孩子我真的开始这么做了。从他三岁到六岁,我把世界著名童话象“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豪夫童话”等给他念了很多。先是简单的画册,然后是原著,而且都是一字一句,用化妆的声音给他朗诵,说实话,经常是口干舌燥的,但我坚持不用磁带,我要让这些美丽的童话不是从冰冷的录音机里,而是从妈妈温暖的唇中流出,流进他小小的心田。
孩子上二年级以后,认识的字多起来,慢慢可以自己看故事了,除了通俗易懂的“冒险小虎队”之类的书,我又把诸如“彼得·潘”、“长袜子皮皮”、“大林和小林”这些名著介绍给他,当然,他这时候完全自己看还有困难,所以我还是大部分给他读。
四年级下半学期他们的指定书目里有“西游记”,老师说看儿童版或原版都行,我毫不犹豫地让他看原版。开始他有些畏惧,我就给他读了第一卷,包括其中的很多诗也照原文读,让他体会丰富的辞藻的和优美的韵律。很快,他开始自己看第二卷、第三卷,虽然有些字不认识,但不妨碍津津有味地阅读,还时不时冒出一点自己的看法。有一天他说:“妈妈,电视剧‘西游记’里,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后整天闷闷不乐,可书里说孙悟空回花果山后高兴得很,又吃又玩儿的,我觉得还是书里说得对。”我大笑点头,生性自由的孙大圣可不是不愿受束缚吗!
到现在为止,我的孩子还没有读很多文学的书,也还没有一卷在握就如痴如醉,但我相信,在我们的示范和引导下,他终究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文学书迷。等到他的孩子象他现在这么大了,他一定会对孩子说我对他说过的话:“人生中最美丽的事情之一就是读书,尤其是读文学的书。”
不过我确信他内心其实已经被文学世界唤醒了。他当然有不少缺点,但他快乐、好幻想、光明磊落。他虽然没显出早慧的文学天分,但却显出了一些绘画才能,而且明显带有文学性:他画的宫殿不但外表美丽,而且显得神秘幽静,有一种欧洲的中古风格;他画雨中的小鸟,忧伤的表情似倾诉着难言的痛苦;他画中的人物永远身体表情丰富,没有一点呆板之气;他在家听写字词时信手画的联想画灵气闪动。
我盼着他更多地读文学的书,我盼着他早日醉倒在文学世界里,我盼着他进一步被这世界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