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地球,四极八野,可谓大矣,可竟有那许多小诗能打动四海众生的心灵,赢得他们的交口称赞,世界亦可谓小矣! 这些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好诗,它们强大的生命力何在?探研这个问题,对我们的文学刨作和欣赏都是很有意义的。
这些诗歌能拥有全世界历代读者,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能超越自身内容的历史限制,表达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典型情感,成为了人类共同生活和心灵的某种象征,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好像一个人站在山岗上高声吟诵,激起千山万壑持续不断的巨大的回声
下面我举四首小诗加以具体说明。
一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小园不值》:
“应嫌屐齿印苍苔,
十扣柴扉九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试想一下,一个明媚春日,你去造访一座庭园,尽管你的屐齿踏破了台阶上的青苔,尽管你十扣园门他屡次不开,但你切莫泄气,春天它伟大的创造力和壮美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也禁锢压制不了的。君不见一支鲜艳的红杏正娉娉地伸出园墙外!
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人才或创造力受压制受束缚的现象每每发生,几乎每项成就的取得都历经了千辛万苦,因此,渴望才能和创造力得到自由发挥,历来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这首小诗巧妙地借红杏出墙泄出人们心底的这股热望,当然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喜爱! 我想,只要地球上一天有生命存在,就一天有这种热望潜行,叶绍翁的这首诗就一天不会熄灭它的光辉!
又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艳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首诗写出了人类时时渴望得到真美的隐思。你想,晴亦好,雨亦罢,西湖的风光仍是那样旖旎动人;浓妆亦罢,淡抹也好,西施姑娘就是明丽袅娜,光采照人,遮不得,涂不去,永远值得人类爱慕和追求。
不幸的是,在人类生活中,美与丑总是相伴而行的,在受到虚假的欺骗和丑恶的折磨后,人们更加希望能昕到看到接触到真美的东西。苏轼在这首诗中生动地刻画了纯真不朽的西湖美和佳女美,正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渴念。这首小诗启示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美好事物,它如同永恒的自然美一样,永远净化温暖我们的心灵。
又如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每每读到这首诗,人们心里总是无限的惆怅!少女是美丽的,生活是美丽的,但却是短暂和有限的;而自然的美丽却不因为时光流逝而消失!两相对照,怎不叫人伤感?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是多么苍白。“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伤感人人皆有过,它促使我们更加珍惜生活和生命。
小诗借助典故,也可以表达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如元稹的《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借用了巫山云雨的典故,把苍山云海比喻成自己的妻子韦丛。把对韦丛无限思念,蕴藏诗中。他说的是:我曾经到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一顾;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意为:我这一生爱过很多的人,但她们都不是你。
后两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因为曾经拥有过你,所以知道什么是好。曾经深爱过你,所以再不可能爱别人。这种刻骨铭心的爱情相信古今中外不少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曾有过或有过类似情况或生活体验,所以它能在人们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引发强烈的共鸣!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对此有过精彩而深入的论述,他在《美的历程》一书《后记》中说道:“解决艺术的永恒性秘密的钥匙究竟在哪里呢?一方面,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时代的新作,诚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尽管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艺术只有这样才流成变异而多彩的巨川;而从另一方面,这里反而产生继承性、统一性的问题。譬如说,凝冻在上述种种古典作品中的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艺术风格,为什么仍然与今天人们的感受爱好相吻合呢?为什么会使我们有那么多的亲切感呢?是不是积淀在体现在这些作品中的情理结构,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呼应的同构关系和影响?人类的心理结构是否正是一种历史积淀的产物呢?也许正是它蕴藏了艺术作品的永恒性的秘密?也许,应该倒过来,艺术作品的永恒性蕴藏了也提供着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答案就在这里。
小诗非小,世界非大! 这就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