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江树-刘人云的头像

长江树-刘人云

网站用户

小说
201907/31
分享

《跳 槽》及评论

跳 槽

刘人云

王兄李弟均为某重点大学经济管理研究生,夏天毕业后自谋出路,千里迢迢来到深圳特区,都在A公司任职。王兄发奋工作,中午也不回寝室,伏在办公桌上小寐片刻,即一把冷水抹脸,再继续工作。李弟则只干“八小时以内”,并这山望着那山高,常利用外出联系业务之机,打听情况,伺机跳槽。果然,在元旦前,即跳到B厂人事部。

第二年清明节,王兄去B厂人事部看望李弟,不料被告知,李弟已跳槽到C基金会公关部。王兄旋赶至C基金会,不料又被告知,李弟在一月前又跳到D集团财务科。此时天已黑,街上霓虹灯彩色一片,如梦如幻,王兄叹了一口气,打车回家。

很快就是年底。圣诞节前,王兄确切打听到李弟消息,他又换了两家单位,目前是在第七家某商场当采购员,住在市郊一处打工棚。王兄便身着价值四千元的皮尔卡丹西服,脚蹬价值九千多元的西德王牌皮鞋,开着公司的奥迪车前往李弟处。李弟住的打工棚乃铁皮屋顶,铁皮墙,里面用铁皮隔开好多格。八人一格,十六七个平方,双层床,床上床下,脏衣服破鞋子臭袜子啤酒瓶香烟屁股满目琳琅,怪味扑鼻。王兄抚着李弟喟然叹道:“唉,老弟实不该如青蛙一般跳来跳去!如今,我已为A公司业务主管,户口已入,分得三房一厅,出外以车代步。老弟能力实在我之上,若一直坚持在A公司,今天比起我,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李弟微笑道:“是吗?”再不语,两人遂去富都歌舞厅饮酒作乐。

又是夏天,王兄在公司办公室忽接李弟电话,李弟告曰:“我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正式官员,已经录取,不日飞赴纽约。”王兄大惊,忙问李弟走何秘径。李弟道:“没有,只是符合条件而已。”王兄忙问何条件,李弟答曰:“研究生以上学历,会两国外语,相貌端正,还必须在六个以上的不同部门工作过。这最后一个条件,就是我这两年像青蛙一样跳来跳去的原因。”王兄听了,哑口无言,呆立如桩。话筒里挂线呜声久响不绝,王兄的手就是放不下来。

附评论两篇

▲实在与虚妄

郑克西

《跳槽》是一篇微型小说,也可做小品文读。作品写得很平实,只是状人叙事,作者不加评论;实际上却显得有些虚妄。也许现实生活中本多虚妄,人们也就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不过,读者倘若读了这篇作品,认真揣摩,或许能悟出一点妙处来。

《跳槽》中的王兄李弟,同在特区某公司任职。王兄安心工作,恪尽职守;李弟“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再跳槽。结果只短短两年间,李弟七次跳槽,似乎每况愈下;王兄却荣升业务主管,从头到脚名牌包装,并有公司高级轿车代步。这样,两人骤然见面,王兄自不免趾高气扬,志得意满;李弟似乎狼狈不堪,自惭形秽。至此,作品的进展皆在意料之中。

不过,《跳槽》最后一段突然峰回路转,两人的荣辱关系来个颠倒颠。原来,李弟两年间七次跳槽,是胸藏大志,而且如今已如愿以偿。如此看来,作者似乎是支持和赞同跳槽的了。

不过,我在细细品味以后,似乎嗅出一股虚妄味来。李弟在两年内呆在每个部门工作最多不过4个月。我不相信任何天才人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某一部门丰富的工作经验并给予良好的鉴定。据我看来,既然王兄曾穿一身名牌服装,驾驶一辆高级轿车在李弟面前大肆炫耀,那么,李弟电告王兄不日将赴纽约联合国有关机构任职,或许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报复和戏弄罢了。而王兄听了居然“哑口无言”,也许进而会对自己所拥有的房子、车子和浑身高级包装的人生价值产生怀疑。

很显然,《跳槽》写了两位大学毕业生从业两年间实实在在的处境,却又是两种不想类的追求的碰撞。由此可以带给我们许多深长的思考。

(刊登于1995年第5期《中学生阅读》)

▲这山望着那山高

刘人云

法国有位作家说过,小说就是要善于发现生活和认识生活。此话耐人寻味。

我从内地来到深圳已快三年,强烈感受到: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正确,由于特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深圳确有许多人“先富”起来,用“功成‘财’就”来形容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一点也不过分。人一旦急速地由穷到富,观念上生活上都会发生很大变化。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还追求什么?一些人由于境界和修养较高,仍在孜孜追求事业上的新成就;相当一部分人心满意足,只图安逸,不愿再做奋斗;当然还有少数人坠入腐烂甚至犯罪的泥坑。这些事情经常在我的周围发生,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

在一次聚会上,我偶然听人讲起到联合国总部去工作的事,要求研究生学历,在六个以上的部门工作过等。因为在经历上有这种要求,就自然谈到跳槽的事。在深圳,跳槽现象普通得像家常便饭,“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普遍心态,也是一种普遍追求。这时,我灵机一动,小说的立意构思都有了。在写作时,我用了白描、对比等手法,使小说的寓意也就是对生活的新发现更加集中和强烈。小说发表后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这山望着那山高”,过去是一句带贬义的话,实际上反映了封建时代对人正当追求的遏制。现在的时代已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色彩。就人的正当的或高尚的追求而言,“这山”不仅可以“而且,必须“望着那山高”,这样才有发展的动力。这也许就是我对生活的一种的新发现吧!

(刊登于1995年第5期《中学生阅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