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昌平文艺》的头像

《昌平文艺》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06/17
分享

弹 片

 郭宗忠

 

2015年,92岁的老八路赵清泉,在一次核磁共振的体检中,才发现了腿肚子里还有一块弹片。

手术拿出了那块长一厘米半,宽一厘米左右的边角带着齿的弹片,赵老把这一块在他体内75年的弹片,用一个小手绢包裹着留了下来,也作为他一生经历战争的见证。

那是194010月,老人在山西参加关家垴战斗负伤时,伤口没有清理干净,留在体内的弹片。

1940年1月,赵老从山西沁县参加了八路军。

同年82020时,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指挥下,在华北5000里交通线上,八路军105个团、20余万人,全线出击日军控制的车站和据点,开始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赵老作为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十六团一营一连一排二班的一名战士,参加了“百团大战”。

2月份,赵老所在的部队在沁县西南边的南泉,由于日本鬼子的不断进袭,不断蚕食着八路军的生存空间,大半年里,他们从沁县转战武乡,然后又去辽县(即现在的左权县),和顺,到8月,他们驻扎在了寿阳县离芦家庄车站不远的山中。

芦家庄是日本鬼子在正太线(即现在的石太线)上的重要据点,在这里驻守着日军一个中队,共40余人,另有20余名伪军。

819日,他们接到了作战命令:19日夜攻占芦家庄车站。一排负责端掉车站北面山上200米高处的一个碉堡,一班和三班负责主攻,三班在侧面掩护和预备。

夜里10点,总攻的时间到了,红色的信号弹划破天空,明亮灿烂的光焰把夜空和大地山川照得通明。各个连队按照分工发起了进攻,他们一排立即朝碉堡发起攻击,一班的手榴弹朝着碉堡扔去,三班的机枪突突地开始了射击。三班在侧面防守围堵,赵老也扔出手榴弹掩护一三班的战友。

在高处的山上,看到远处的正太路上的各个鬼子的据点都一片火光。鬼子有的直接被炸死在碉堡里,有的仓惶逃窜,他们投入到战斗中,追击着敌人朝着车站的营区跑去。

敌人躲进了营区的房间,战士们从窗户里扔手榴弹;有的房间打不开窗户,战士就爬上房顶,掀开屋顶投进去手榴弹,负隅反抗的鬼子命归黄泉。黎明时分,战斗结束,全歼了敌人。

“那时候,艰难啊!”一句话把赵老带进了艰苦和硝烟弥漫的太行山岁月。

在武乡,他参加了数不清的战斗,关家垴战斗是最残酷最惨烈的一场恶战。八路军以4个团的绝对优势兵力围攻日军一个大队500余名日军。双方激战两昼夜,八路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让日军冈崎大队造成了很大的伤亡,给了敌人沉重的打击。

那场战斗,三个连合成一个加强连有两百来人,一次战斗下来,能剩下两个步枪班、一个机枪班是很正常的事。

就是在这场战斗中,敌人的炮弹碎片,炸伤了赵老。卫生兵把赵老抬下战场,送到老乡家临时的卫生所,清理了炸进身体里的碎弹片,又进行了简单的包扎。一周后,赵老带着伤,就去追赶部队。

没有想到,当时没有清理干净的弹片,在赵老身体内,经历了75年却没有一点感觉。弹片和身体长成了一体。

倾听赵老谈战争往事,赵老很少谈他自己,他谈的都是他的战友。

他们旅的政治部主任兼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苏精诚(1912-1941),1941127日于山西省武乡县韩壁战斗中牺牲的。牺牲了多少团长营长连长排长战士?前几年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组织去武乡八路军总部采风,在八路军纪念馆,看到的密密麻麻的牺牲的名单,让我们感到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牺牲了多少英勇的将士。

“连队人员没有了,立即在武乡等当地补充,家家户户送夫送子参军,多亏了当地的老百姓啊,付出了多少牺牲。早晨在一起的战友,晚上就不见了;晚上在一起的行军的战友,明天早晨就不知道了死活去向。”赵老的眼圈湿润了,话语也似乎有些哽咽。

赵老最痛心地记得他的班长,大个子李班长,老家是武乡的,一次转战中过一条激流勇湍的河流时,一个浪头,把身子小,不会游泳的赵老打进了漩涡里,生死命悬一线,是李班长一把将赵老从激流里拽出来的。

但在一次战斗中,李班长献出了生命。

多少将士,多少武乡儿女为革命献出了生命?那烈士墙上记载的,仅仅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告慰吧!

“特别是百团大战,因为八路军破坏了日军的铁道,炸毁了桥梁,突袭了他们的很多兵工厂,日本人感到了八路军这股力量不敢小觑,所以从前方抽调回很多部队来围剿八路军,这在很大程度上支援了前线的抗日战争。”赵老说,百团大战后,很多时候他们都是隐蔽在山上,采取游击战,灵活战,展开与日军的战斗。

一旦战斗胜利,击溃了日军,才有机会休整,老百姓会给腾出房间,铺上一些秫秸杂草,乡亲们把舍不得吃的小米拿出来给熬上一锅小米粥,就像过年一样,因为平时都是干粮袋里的炒面。

穿了一个冬天的棉衣,里面生满了虱子,行军时一擦脖子里的汗水,就会有四五个虱子。“那时候虱子不咬人。”赵老这样说,其实是虱子多了,感觉不到咬人了。在老乡家里腾出的房间里,脱下棉衣放在火上烤烤,那些虱子噼啪噼啪朝火里掉,再穿上棉衣时,那种舒坦,至今洋溢在赵老的脸上。

和赵老住在隔壁楼的120师的老八路王夫诚, 1940年8月从太原入伍,他只是感慨着说了几句肺腑之言:“是太行山的小米把我们养大的,现在大米为我们养老,想想革命带来的好日子,我们很知足了。”

其实,作为老八路,作为战争年代过来的英雄,他们还是非常艰苦,非常朴素的,他们永远想到的还是国家对他们的照顾,从没有提出过什么要求。他们居住的依然是七八十年代的红砖的老式楼房。前几年,上级部门要为他们改善住房条件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拒绝了。

就像王老,和儿孙们一起住在七八十平米的楼房里,没有一点对改善住房条件的想法:“够住就可以了。”我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

这些老八路和别人比的永远是做了多少,奉献了多少,牺牲了多少,而不是比名利比地位比享受比待遇。我相信这就是太行山对革命的贡献吧。我们的八路军在那里浴血奋战,我们的人民忠诚相守,养成的太行精神,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和军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有了这种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党和军队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无论面对怎样强大的外敌。

看着赵老手绢里的弹片,我的心又跟着老八路回到了那片光荣的土地。那片土地上走出的八路军,他们的情怀,感染着一代代革命者,为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在每一个岗位上坚守着必胜的信念,无私地奉献着,奋斗着,拼搏着,前进着。这正是中国革命永远传承的不朽精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