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昌平文艺》的头像

《昌平文艺》

内刊会员

诗歌
202109/13
分享

母亲的北京城(组诗)

陈克锋

喜钱


北京站的凌晨是母亲寒风中抖动的手
摸黑回到我的北六环
还没放下行囊,母亲又全身摸
好像在摸她
漏落在站台的魂魄
口袋、提包、化肥袋子边边角角
掏了、捏过
还是没有
母亲的脸失了火
紧张地盯着我——
喜钱呢?我给你了吗?哦!怎么没了?
我让她别急,先休息,丢了就丢了
母亲又挨着翻了一遍
——她把喜钱缝到棉裤的里层了

母亲的脸笑开了花

火车上,她不敢上厕所,不敢喝水
怕走丢了
一个一个车厢长得一样
像装走姥爷姥娘的
木匣子

沙哑的嗓子,不厌其烦地
向我挨个介绍
四百三姨家的、六百四姨家(还有出嫁的
娟子和唤唤的)、二百大舅家的、二百
小舅家的
这些带着母亲体温的孩子
衣角卷缩着
一一来到我面前

这些喜钱

转眼八岁了

还没有长大

 

 

母亲在国家图书馆


在她的俯视里,十层楼高的大树
结满桑叶,蚕密布,多得吓人
他们沉浸在书香中,吃进桑叶
吐出丝
一切悄无声息
母亲的心和目光
柔软,有弹性
她下意识地搓了搓手
我站在母亲身边,是身体发育期
营养不良的那只蚕
目光短浅
吐不出丝
所幸我还能引领母亲
找到桑园出口
和入口一个模样
和我孩童的脸庞一个模样


发大水


文静的河,一夜间
变成怨妇
河床满溢浑浊的愤怒和委屈

有人幸运,从中捞出大鱼
有人胆大,抢出猪和连根拔起的大树
我拣过漂到岸边的西瓜和青苹果

洪水再大一点,村人只能蹲在
长长的堤坝。像群众演员或者
一群侥幸的黑蚂蚁
参与一场气势宏大的实景演出
有时牛从上游漂过来
有时整个的团瓢后面
晃悠悠地牵着木床上的一窝鸡

母鸡站在鸡窝边沿,不时拍打几下翅膀
证明她是活物。更小的几只
站在她的背上,有两只从翅膀缝隙探出头
看坝上惊恐的人们

如果尸体飘过来,所有人木偶般
被提起身子,忘记惊呼

北京城搬家,就会想起
汪家庄村西汶河发大水的情形
母亲蹲在生活的边沿
像那只母鸡
搬一回,我们就餐馆小聚一回
仿佛庆祝
劫后余生

 

从山东,父亲带来两只鸡

 

 

那只母鸡,在纸箱里窒息

把它的头囫囵剁下,也没见一滴血

这只公鸡,倒是硬挺了下来,在北京熹微的

黎明中,响亮地吐出乡村

 

母亲也听到了。打鸣,九曲十八弯,像在呼喚

即使剪去了翅膀,绑牢了双腿,它依然没忘记

自己的职责

这只大公鸡,陪伴父亲整整两年,现在

它要用来给我的妻子下奶

 

可惜我们的菜刀被生活锉得,实在没有多少刃了

我就当锯使

宰杀它的时候,没有一丝挣扎,这只公鸡

翻翻眼看看陌生的我,又不舍地望了望父亲

 

当天夜里,我又听到它叫了

两遍

母亲说,是三遍




挖鸡眼


旧病复发
脚底鸡眼
让母亲疼得不敢下床,不敢走路
脚底的这枚鸡眼
把孙女和她
像一颗白菜心,被从母体
活活剥离


母亲担心抱不了孙女
更别说去看天安门看毛泽东,蹭圆明园庙会
皇帝又了哪家的小姐

圆明园外,一柄民间的利刃
还是被我辗转找到
它咬牙,旋转,往我和母亲的
心里
同时扎进去

四百元
立竿见影
母亲穿上袜子,提上鞋
像我当年学会走路
来来回回
欢欣鼓舞地走
又仿佛不信
——扎心的鸡眼折磨了她四十多年
怎么一下就好了?

那柄利刃真狠
一刀毙命
别说被扎,就是旁观
让人心惊肉跳

母亲把感谢都给了我
仿佛,我才是她的恩人
她不由自主地喃喃道——
多亏了你
要不下半辈子,连路
都走不了了

小鬼

紫色的桑椹,把他涂得像个小鬼
因为拉扯,桑枝和他的腰
都弯成了弓
一会儿射出一只白色的鸟
一会儿射出两只野鸭
一会儿金色的芦苇,母亲一样抚慰
受伤的温榆河

他忘记垂钓,吃了足够一斤
桑椹补肾,但他善意地劝我
体质好的,少吃,上火
过几天,这里,还可以吃樱桃、杏
一年四季都有天然的
野味
他坦诚布公的秘密
让我觉得他是自己
丢失的亲人

艾草及腰,落日西斜
他又坐在了河边,没撑遮阳伞
也不戴斗笠
光着膀子坐在阳光下,仿佛一捆
受潮严重的木柴
等待燃烧

潮白河垂钓

两岸的人,串成两串
北京糖葫芦
有人钓“欲取之,必先予之”
有人钓“愿者上钩”
有人钓“寒江雪”,就有一场隐秘的
大雪,落在头上


孩子们钓去年这个时候,米米的
四只宝宝,草坪上奔跑的时光
小白小灰还有黑白和球球


我甩钓钩,比别人甩得更远,我
钓自己
吞下,生活的,酸甜苦辣



点灯


元宵夜是母亲拨亮的
天井三盏敬天地
大门口左右各一,供门神照明
牛栏合用一盏吧
拉了一辈子的犁桦和老牛
是对打不散的好伙计
牛鞭挂在墙上,看
胡萝卜的灯盏,稻草的芯
流着黄豆油和父亲的泪
这些旧时光被风吹呀吹
勇敢地晃动,忍着,不灭

弟弟在朋友圈说,今晚乡下无风
各路神仙陆续收灯,适合许愿
点一盏就能许一个,点多少
就能留下多少美好
我在北京的屋门外急忙点了两盏
汪家庄的田野,也亮了起来
那个送灯的身影如此熟悉
近处的没有灭
远处的红火头,还和她在一起
温柔地跳动

如果灯火再亮一些
还没熟睡的土地爷,就能看见
一张菩萨的脸
如果风再轻一些,就能听到
许下的愿多么令人感动



北岭一幕


北岭干农活
母亲望见怵人一幕——
一群人披麻戴孝,抬着棺材
浩浩荡荡向村庄赶来
母亲心惊
拐上旁边的小路

几天后,牛和龙癌症晚期
回家等死
两年后,母亲才敢谈及
这事的蹊跷
捋得次数多了,母亲每次都为
自己胆小想笑
五年后,我在一首诗里遇见
我的文字披麻戴孝抬着棺材
浩浩荡荡回到村庄

每颗汉字对应一个
认识的人
他们有的借过我家的犁和耙
有的借过小麦高粱甜瓜西瓜种
有的借给过母亲做粉皮的旋子
有的和我打过架
有的只是擦肩而过,一辈子
也无交集
没有交集的更像影子
怎么甩
都不掉

 

和女儿喊山

 

春节回老家,女儿能跑会说了

作为父亲

多么幸福

更让人欣慰的是,从此以后

我们可以一起喊山了

 

我喊一声“沂蒙山”,女儿

响亮地“哎”一下

女儿喊一下“沂蒙山”,我

响亮地“哎”一声

 

村庄北岭。彼伏此起的喊山声

让人觉得,我们是叫魂的两个

异乡人

 

女儿越喊越兴奋,那只酣睡的野兔子

跑出了一溜烟

我越喊越心虚,怀疑自己不是故乡人

 

回到北京,我们也喊

女儿在厨房大嚷:“沂蒙山!”

我在书房“哎”一声

我在卧室呼唤“沂蒙山”

妻子在阳台“哎”一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