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昌平文艺》的头像

《昌平文艺》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310/02
分享

献给家乡的赞歌---《太仆寺风韵》赏析

宋玉欣

 

合上书,来到窗前打开窗子,清冽的空气扑面而来,沉静的夜空中点点星光闪烁——夜已经很深了。这是我第三遍细读此书了,又一次阅读结束,在心中不断涌起的仍然是绵延不绝的感动的潮水。

此书就是赵瑞生老师历时五年、倾注极大心力为家乡太仆寺旗而著述的长篇文化散文《太仆寺风韵》。

那就在这感动的潮水久久不愿退去的更深人静的夜晚,把涌向心头的种种感受写下来吧!

这部书脉络清晰、布局完整,从“历史文化”“驿路商道”写到“草原风光”“富饶草原”“生物天堂”“良田沃野”“地质奇观”,再写到“民族风情”“蒙汉文化”和“骏马文化”,内容全面、视角多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太仆寺旗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这十章内容每一章都是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的展示,但又各有侧重。例如,在第一章“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中,作者不仅详尽地描述了“太仆寺旗区划归属沿革的脉络”——从金朝、元朝的区划归属,一直写到新中国成立后太仆寺旗的成立,还仔细地剖析佐证了“太仆寺”“宝昌”等等地名的由来,同时对太仆寺旗境内的历史遗迹做了具体的介绍。又如,在第二章《四通八达的驿路商道》中,作者清楚明白地指出:“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太仆寺旗从古至今发达的交通”——驿路、商道、战道在这里汇聚相交,并描绘了元代驿道、张库商道上皇帝出行、商贾往来的图景和盛况,以及交通战道上发生过的历史上的著名战事,点明太仆寺旗这片大地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还如,在第八章《魅力无限的民族风情》中,细致地介绍了拜年、祭敖包等民风民俗和博克、长调民歌等文体节目以及那达慕大会上“男儿三艺”等的表演。而在第九章《完美交融的蒙汉文化》中,作者简析了太仆寺旗地名的各种形式、蒙汉两族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饮食、生活习惯等等。这些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的描述和介绍,让我们对太仆寺旗有了更为全面、更有深度的了解和认识,极大地拓展、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视野。

这是一部内容多元、文笔优美的散文集。如《地质奇观石条山》一文,作者用娓娓道来的语言推理了石条山前为什么会有大片倒伏的石条的原因、描绘了登上石条山所看到的石条顶端的形状、交代了石条山形成的原因和被地质学家发现的过程,让我们从多个角度了解了这座太仆寺旗的名山。文章的结尾写到道“上山须躬腰,一步一低头,真像是向两亿三千万年的时间长河致意、向在时间长河中岿然不倒的石条胜迹致敬!石条何年初见月,山月何年初照人,念天地之悠悠,喟人生之须臾”,让人顿生对苍茫天地、浩渺宇宙的敬畏之情和时间长河悠悠而人生倏忽易逝的万千感慨。再如《苍狼记忆》一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牛群与狼群的厮杀、母马与母狼的对决、人对狼的围猎捕杀,让我们对平日里温顺的牛儿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集体协作的能力和敢于战狼的无畏勇气刮目相看,也对同为母亲、舍身为子的母狼与母马的最终结局唏嘘不已,同时还了解了草原上的人们是怎样运用智慧追狼打狼的。这篇散文中对牛群与狼群大战的场面描写尤其精彩,令人读起来犹如身临其境:“……狼不敢轻易发起进攻,牛也不敢掉以轻心。这是生死瞬间易位的战场,虽然没有人类的剑拔弩张,却有誓将对手击败的同仇敌忾;虽然没有火药的硝烟弥漫,却有牛蹄踏起的尘土飞扬;虽然没有冲锋陷阵的嘹亮号角,却有狼嚎牛吼的你死我活……”“……两头大牤牛越战越勇,头顶脚踢,有的狼被它们用角挑在半空,又重重摔在地上……有的狼被它们踏翻地上,疼得嗷嗷嚎叫……一时间尘土飞扬……天昏地暗……”。又如《太仆寺草原四季美景》一文,分为“草原春之歌”“草原夏之色”“草原秋之意”“草原冬之韵”四部分,这四部分题目不同,描写景物的角度也不同,各部分均可独立成篇,但各部分之间衔接紧密顺畅、过渡巧妙自然,组合起来又构成了完整的篇章,堪称散文中的佳篇典范。

这部散文集无处不体现出赵瑞生老师广博的学识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第九章中对各种莜面食物名称的含义的分析解说,令人深为叹服:“莜面鱼鱼”“山药鱼”形状像鱼——连年有余、生活美满,这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莜面窝窝”一个挨一个,“真像是具有几何美的蜂巢。巢者,窝也,因象形而得名”;而对于“莜面囤囤”,作者这样说:“再想像一下,像不像一个装满粮食的囤?挨挨挤挤一大笼‘囤’,整个一个丰收年啊。”……读到这些文字,你会由衷地在心里发出赞叹:多么形象生动的分析,多么贴切巧妙的解说!又如第五章的《地椒生处乳羊肥》一文中对歌词“……羊群好像那斑斑的白银,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的分析,通俗易懂、如话家常,并紧紧地与牧民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羊儿雪白像白银,这是喻色;羊儿像银,这又是喻意,是说牧民的羊群就是金银一样的财富,有了这些财富,牧民就拥有了富足美满的生活。这个比喻可谓妙笔生花……除了牧人自己恐怕别人是很难说出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的”。还有第七章中的《石棚天成传佳话》一文中对李陵修建“望乡台”的推断,对李陵与苏武在石棚沟相聚会面的历史传说故事的猜想,自己对苏、李二人赋诗的引用,都让读者觉得入情入理,且信服不已……

这部散文集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如《巴彦塔拉》一文中对蒲公英功用的介绍知识性很强,而随后又说:“如此美好的事物,令人不禁诗兴大发,赞美它是充满朝气的黄色花朵,赋予它‘停不了的爱’这样的花语……”,却又充满趣味性;《彩蝶恋花》一文中对“蝴蝶的飞翔就像跳舞一样”的原因的解释极具知识性,接着用蝴蝶成双成对的结伴飞舞这一现象来比照人类的爱情,并结合《化蝶》中的歌词“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诵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来说明,又极富浪漫的趣味性。另外,这部书在正文之外还附加了大量的对前文进行适时补充的“内容拓展”,这些“内容拓展”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拓展了读者的阅读视野。

纵观全书,规模宏大、包罗万象,字里行间、各篇各章中处处充溢着赵瑞生老师对家乡太仆寺旗的真挚热爱和赞美之情,正是太仆寺旗悠久的历史、美丽的景色、丰饶的物产、美好的前景激发了他对家乡深深的爱恋之情,使他长时间筹备并终用饱蘸浓情的笔写下了这部书——《太仆寺风韵》,这是献给家乡太仆寺这片热土的由衷而深情的赞歌!

赵瑞生老师是我学生时代的老师。赵老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他始终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对语文教学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益求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是太仆寺旗教育界名副其实的领军者;近些年来,他刻苦勤奋、坚持写作,有大量的各类文章在区内外报刊上发表。同时,赵老师遍查资料、走访乡人、实地考察、整理抒写,历时五年,终于完成了这部有分量、有价值、有意义的散文集《太仆寺风韵》,这对于太仆寺旗文化的研究、推广和发展是不可忽视的一大贡献。

做什么事都要做得好了还要求更好,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和辛劳,这是赵瑞生老师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文学创作上都能做出斐然成绩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我——他的学生——内心深受震动且感动不已的原因。

关于这本书,想说的还有很多,篇幅所限,就留给读者去细细品味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