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昌平文艺》的头像

《昌平文艺》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404/28
分享

回眸与凝望,眷恋与怀想的交织与交响 ——赏读马进思散文集《那一片思念,那一片远方》

张立杰

 

    捧读着这本散文集,随着阅读的不断扩展延伸,我逐渐被书中作者那份浓浓的亲情所感动,被那份沉甸甸割舍不下的乡情所感动,被作者对家乡变化的遥遥关注所感动,同时也被他远离家人去援藏的奉献精神所感动。透过那些朴实无华如家常般娓娓道来的文字,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对于故土宁夏、乡亲邻里,发自内心的绵长思念和对所工作 、生活过的西藏那一片圣洁、安详、脚下与天空的无限留恋,文章渗透着作者的细腻观察、深切体悟和独立的思考。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那一片思念与那一片远方。思念是一次次的回眸与不舍,而远方是一次次的视线延展,一场场的静立凝望。这些作品,呈现的是作者细腻的内心世界以及工作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它没有华丽的修饰辞藻,没有高深的文字技巧,有的是泥土般的厚重和质朴,有的是纯净温良的经得起岁月吹拂的真挚情感。

一、亲情与乡情的交织

 

作者是一个非常注重感情的人,抒写亲情的文章在这本书中贯穿始终,占了很大比重。《坐在门槛上的老人》《奶奶,那个世界还好吗》《去给母亲买件毛坎肩》《梦见父亲》等篇什,无不浸透着作者内心对于逐渐失去的亲人们的深切思念。作者定居京城因工作关系、距离遥远等客观原因,只有在寒暑假期间才能与亲人相聚,因此内心始终充满不能在亲人身边尽孝的深深愧疚与自责。虽斯人已去多年,然而他们的音容笑貌却常常出现在作者的睡梦中。这些文章,语言朴实真切最为打动人心。在《思念,那一碗荞面搅团》一文中不仅有对故乡特色吃食荞面搅团的怀念更饱含着对母亲的一片深情。“而只有母亲做搅团的那一天,全家人都吃的挺饱。有时吃一顿,到第二顿吃饭时都没有饿,足见搅团的实沉。”“ 在搅面的过程中,母亲不断地提醒烧锅的我们,火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所以干什么事,不能太慢,也不能太急,要注意匀称着使劲儿。这跟干事一样,太慢了,往往事干不成,就耽误了;太快了,就容易疏漏,就容易出差错。”作者在详细描摹母亲制作荞面搅团的具体步骤和过程的同时把母亲教导儿女们如何做事做人的哲理,自然、贴切、顺势生发出来,折射出母亲的光芒。

身虽然远离故土,但作者心始终在关注着故乡,从而使其作品也充满着浓浓的乡情。描写的人物,多是故乡那些普通的小人物;事情,也多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琐碎小事。作者关注父老乡亲们丰富的情感以及日常生活,关注着他们在时代的变迁下的喜怒哀乐,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是贯穿其间的款款温情。这里面写人和叙事的散文比较多,如《根子的为难》《守德的心痛》《兰兰的生活》《牛娃把魂丢了》《福海老汉的心事》等等。 在《根子的为难》这篇文章中,作者应用小说笔法细腻、准确地刻划出了根子左右两难的心理活动,“可这里活儿也少,挣钱也少,唯一的好处是能就近照顾父母。可没有钱,就是整天守着父母也不行呀!。更何况儿子的上学,接到城里,一般学校要么不收,要么就是需要这证明那证明,况且自己干的活儿没有固定的,也照顾不了儿子。可留在家里,不仅父母无力看管,自己更是无能为力。如果让妻子留下,妻子也是怨声载道,说是把老小和困难留给了她,自己却享清福去了。手机声又响了,根子瞄了一眼那个热悉的号码。是接,还是不接,是走,还是留,根子真的很为难。”这些朴实的话语,也是无数出外打工的农民工的内心写照:是留在老家照顾老小,还是狠下心多挣些钱让他们过上更好一点的生活?很具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一坡豌豆地》《向洋芋致敬》《秋乐,秋苦》《记忆的童年季节》则向我们呈现出作者的老家宁夏固原的风土人情,庄稼物事,饱含对故土的敬畏与依恋。

担子这时边吃边欣赏着五彩斑斓的田野,那一片片金黄的豌豆和小麦,粉红的荞麦,绿色的洋芋,极不规则却很有层次的分布在山脚下的平地和山坡山洼,使一座座形似馒头堆叠的山,表现出从没有的丰腴和迷人。而田地里一个个若隐若显的身影,都在证明着,这些山,无论陡峭平缓,贫瘠肥沃,都是他们一生的希望、至爱和守候。”同样,这极具画面感的描述让我们在欣赏了秋日那五彩斑斓的田野的同时,走进了作者的故乡,走进了那里普通百姓的劳动生活。从中也体会到了一辈辈西北宁夏人吃苦耐劳、热爱生活的顽强坚韧的生命特质。

               二、细节描写与画面感的交融带入

 

作品中很多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同时也都带有强烈的画面感,体现出作者心思的细密和对环绕身边的亲情的敏感体悟。“现在只要坐在母亲跟前时,她总会不自觉地抓住我的手,慢慢地,极其认真地抚摸着,犹如在抚摸着一件极其珍贵的雕琢品。”通过抓住作者的手不断抚摸这一细微动作可见母亲对远方归来的儿子的无比疼爱以及对于和儿子相处短暂时光一分一秒的无限珍惜。而已过而立之年的作者也很享受这段难得的母子相依相处的时光。“这手比你弟弟的细多了,你弟弟的手上全是厚茧,谁让他那时不好好念书呢?你看他现在苦得,几乎一天连个好觉也睡不成。”下面的这两句话,也体现出一个母亲对儿女们各自辛苦忙碌的心疼不已。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情景,不禁令人暗湿眼角。《回家的路》《回家的人》则通过另一个侧面写出定居在他乡的游子对于故土的热恋之情以及急于回到亲人身边回到故土的急切心情,其实也是作者的内心写照。

在《奶奶,那个世界还好吗》的开头:“昨天晚上,山子又梦见了奶奶。还是一身青衣,一顶白帽,挪动着一双没有完全缠住却已变形的小脚,小心地坐在台阶上,院子的梨树上是一颗颗紫色浸染了一半的梨子,在奶奶的身边,放着一个洗得干净的石臼。奶奶把手里剥的白净的蒜瓣放进石臼,用镰刀把的后跟,正一点一点地,捣成蒜泥。山子好像闻到了散发着浓郁香味的蒜味。”寥寥几句,慈爱的衣着朴素的奶奶的形象跃然纸上,在这里作者未着一个想字,然而我们却能透过看似简单的文字描写感受到他对逝去的奶奶的无比想念。

 

三、异域风情的独特体察与诗意发现

 

   提到西藏,那一方独特的高原气候、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形成了其无可替代的诱人魅力。那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令人无限向往的远方,我是满怀着新奇来进行第二大部分的阅读的。第二大部分“那一片远方”中的文章,是作者在援藏工作闲暇时记录下来的行踪轨迹和各种思绪,有的是对那里艰苦生活的片段记录,有的是在那里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感,拉萨成了作者人生的珍藏和回忆!这部分最是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异域风情,也最是令人充满无限向往与探究。拉萨的河,拉萨的河谷,拉萨的春雨,拉萨的山,拉萨的云,拉萨的街头。藏狗的幸福生活以及那些品味甜茶的老人、山南的桑耶寺、雍布拉康、藏王墓地和蕴藏着无数故事的雅鲁藏布江......这些对于从未到过西藏的读者来说,无不具有别样的诱惑。“布达拉宫的红宫白宫各有千秋而又浑然一体,现在,它虽然失去了政教合一权力平台,但却失不去拉萨地标式的地位。特别是它充满着无数不可知的神秘、佛像、大师和历代已逝去的达赖的永久安息的墓地,足以吸引着天南海北的虔诚信徒和游客,源源不断的来游览、膜拜和朝圣。因为那里不仅有他们精神世界的寄托,更有现实世界的表现。”雄伟的布达拉宫,也是无数人神往的地方。

   作者很沉醉于对西藏那片天空中不同形态的云朵的观察,情有独钟且极具自己独特的想象力。从《云的变幻》《天空的云片儿》《变化的不仅是云》等题目,可以看出作者写云的文章最多,描述云朵的句子最多。西藏那片天空中不停变换着的云朵,飘忽不定,令人捉摸不透,因此也极大地激发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云的变幻》中,“到了下午,天空的云渐渐多了起来。像是早上赶集的人群一样,越来越多,愈来愈集中。先是一朵儿一朵儿的,接着是一团儿一团儿的,后来,云团儿组合了起来,形成各式各样的画图。还没有等你看清画图创设的意境和情趣。云,竟如潮水般涌来;蓝天,被冲得支离破碎。这时的太阳,像捉迷藏的小孩儿,时而从云缝里露脸,时而在云团的间隙中显身,洒下缕缕光线。地面上阴影和阳光,也随着天空云团的变化,不时的随隐随显的抚摸着群山和地面的上的各式建筑。似是一个随意的画师,涂鸦着各种图案,显得光怪陆离。”一团儿一团儿的云如潮水般涌来,很有气势,有一种滚滚凝聚的的力量。在《变幻的云,变化的路》中,“有时,云向两边扯开,蓝天变成了一条流淌的大河......而在有的地方,云只裂开了一小缝,下面似乎隐藏着一泓清泉。”在《云变的太快》中“蓝天就像清澈透亮的湖水,没有一丝的杂质。云朵则像是一座座岛屿,自由的散落在湖水中,有太有小,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作者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把那些不可捉摸的云朵具象化,很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角度,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新奇感受和一探究竟的向往。那里的云与这边的云,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不禁心中打着问号。

   在援藏期间,作者还特意在休息时间《去转转八廓街》《去了楚布寺》《行在山南》《一路走向阿里》《从山的南北看拉萨城》,带领着我们初步领略了那里变化莫测的天空、云朵、气候以及拉萨城的概貌、那些寺庙、白塔、摇经筒、油菜花、灰色的牦牛等等。“虽然这里的山上都没有树,但这里有着心灵的虔诚和洁净。”“在拉萨,散步看景,常常会让你沉浸在一种享受和一种意境中。”“百年野生桃树林掩映着嫩绿的青稞田,圣洁的雪山倒影在明丽清澈的尼洋河中.....风有些大,寒意也未尽,远方的雪峰还有皑皑白雪,近处粉嫩的桃花显得更加柔媚妖娆。等你真正走进桃树,才发现,这里的野桃多属毛桃,树形高大,树干粗壮,气势很像繁茂的梧桐。毛桃的花朵较小,多为粉红或深红色,密密匝匝,呼啦啦有成千上万的感觉。”在《行往林芝》中,通过作者一路去往林芝看桃花的生动描写,仿佛艳粉粉的桃花,嫩绿绿的田野就在我们眼前,我们仿佛也被带进了仙境一般的美景之中。

    在西藏,作者是个有心人,在目之所及的同时,处处留心各种遇见,关注事物或者人物的点滴变化,而且很多文章中充满着哲学性的思辨 。“临近路边或街边的地方,每隔几天,总会有一两家小商店和小饭馆开业。 ”“每次经过店铺前的路,我都会走得很慢,都会惊喜地发现它两边的变化。”“这条村道,原来是条石板铺的路,凸凹不平,加上堆放的牛粪杂物,显得破旧、狭窄、凌乱。因为前一个月用水泥铺的,现在显得平整、干净、整洁。”“也许,这就是生活,平凡而简单,淳朴而真实。但也许正是这平凡的生活,寄予每个人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心中的梦想,创造生活的幸福!这个村子,是拉萨郊区无数个村子的中的一个,它的悄悄的变化,不也在验证着整个拉萨在快速悄悄的变化吗?我想。”(《这里,在悄悄地变化》)作者在平常的生活中总能发现其中蕴含着的简单哲理,也为拉萨的不断进步发展感到由衷的欣慰。

在《拉萨,那些品味甜茶的老人》中,作者写道:“茶馆里一个个悠闲的老人和飘出缕缕透着甜味的奶香,无不呈现着拉萨人惬意的生活和对生活的品味。特别是曾碰到几位老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作者的描写下,无论是很有些仙风道骨的留着长长胡须的藏族老人,还是戴着一顶不知道是什么毛的皮暖帽,护耳朵的帽扇儿,没有用细带系住,一扇翘着,一扇耷拉着,很是滑稽的抽着烟,眯着眼睛,似睡非睡的那位老人,还是那位在靠窗户的位置,满脸沟壑纵横的老正悠闲地吸着烟,不时的端起眼前小桌上倒满甜茶的杯子,慢慢地喝一口又轻轻地放下,眼睛老看着窗外的云和山,也不跟旁边的人搭话,似是思考着什么或回想着什么的老人,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不知道是从茶馆飘出的,还是从老人的茶杯中散发出的,总之,自己能闻到浓浓的奶香味。 看到老人的悠闲和享受,自己也才觉得,匆匆的脚步有时侯停下来,看看四周的风景,也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思考!” “走出茶馆时,老人还坐在那里。似乎习惯了人进人出,也许,任何人的来来往往,都破坏不了他内心的宁静。”闲坐品茶,笑看云淡风轻,这也是一种人生大智慧吧。

   “而在石头墙的外围 ,架起一圏硕大的转经筒。络绎不绝的信徒,搀扶着老人的,手牵着小孩的,甚至还有跟着主人的小狗,都在绕着土冢转着经筒。自然,也转着他们的尊崇和心底的虔诚。这时山顶上的白塔,扯起的经幡、半山腰的铁塔、还有偶尔飞过的秃鹫,都让你觉得近在咫尺。可是,阳光也越来越毒辣,嗓子觉得要冒火似的,只好望山兴叹,转身回去。有时自己也想,生活中的很多事,何尝不是这样呢,觉得很近,其实很远,觉得很易,其实很难! ”作者不仅向我们传达了他的所见,也向我们表达出了由爬山的艰难得出的一些人生思考。(《脚,爬上拉萨的山》)

    真所谓心中有美,无处不风景。在作者的眼中,无论是上班的路上,还是站在窗前;无论是冷冽的清晨还是星光闪烁的傍晚,皆有风景。狭窄的小巷,黄墙红殿的寺院,尽显沧桑的古核桃树,在作者心中都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事物。这些在《眼和脚穿过的都是风景》《站在窗前看风景》《傍晚看景》《去给拉萨河畔添点儿绿》等文章当中都有体现和细致的描写。“天空有云,但似乎没动。只有拉萨河的流水,平静而舒展地流淌。那泛蓝发绿的色彩,无不证明着它的纯净。而在河滩上,总有几头悠闲的牦牛和三三两两懒散的藏狗,做着点缀。有时也从空中飞来几只大雁,轻轻的落在河面上,自在的畅游。而拉萨河的北边,就是不断演绎着繁华和生机,展示着古老和现代魅力的拉萨主城区。”

   读罢第二大部分,我们不得不去思索,为什么遥远的西藏,比我们生活的地方、熟悉的事物和地域更能激发我们强烈的向往?作者的文章带给我们的深层意义又是什么呢?也许就是,在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里,在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交织笼罩下,生活的时间越长,对人性的磨损、挤压和自由的禁锢也就越多。西藏的蓝天、白云,纯净而圣洁,没有任何污染。打动我们的是西藏的原始之美,是虔诚的坚定的信仰,是与天地万物共生长的豁达的心胸,是对自由的热烈向往。广阔无垠的天空和碧绿的草地,那里才是我们的心安然存放的地方 。作者把在那里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文字传达给我们,也把不断的深入思考传递给我们。第二大部分,为什么更能激发我们的阅读欲望呢?也许是因为,没有经历过的东西总是具有足够的吸引,作者为我们带来了我们所没有遇见的,他见也就是我们见,这是一种阅历的需要,一种精神的需要。

   

                           结语

 

   掩卷而思,我被作者马进思那份浓浓的故土情结所感染,也被西藏那片辽阔的天空,那些变幻莫测的白云,随风飘扬的经幡,被那里流动的河流、嫩绿的草甸、安静吃草的牦牛、妖娆的桃花、神秘的寺庙、祥和悠闲的老人等等所深深吸引。同是出身于农村,虽然一个在遥远的宁夏,一个是北京的郊区,然而对故土的思念是相通的,对父老乡亲的尊重与体恤是一样的,对父母姊妹的默默深情也是发自内心并且是永远的。这些相似,都令自己和作者有着很多共鸣。庆幸的是,虽然同样离开家乡,但是自己仍然能够每周返回老家看一看走一走,能更多地与亲人相聚。而马进思老师却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和路途的太过遥远只能每年拥有两三次探望乡亲家人的机会,这一点也实属令人无奈。西藏支教的特殊经历,又使马老师收获了不一样的人生,他的人生轨迹更增添了一份与众不同的异域的斑斓色彩,这份经历也使它们成就了作者这本散文集的第二部分内容。

在文字的叙述上,作者的语言平实而真诚,不讲究技巧,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读来更贴近普通读者的生活和理解水平。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如果在语言的叙述上再精炼一些,稍加改进推敲,抛却事无巨细地——陈述,也许会给读者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会令作品的语言更具有一定张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