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人物表
唐宪宗 当朝皇帝,登基即面临严峻的藩镇格局形势,铁腕削藩。
唐宪宗 (778年―820年)初名李淳,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唐德宗李适之孙、唐顺宗李诵长子,早年被封为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改名李纯。同年八月即位。李纯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纯于大明宫的中和殿驾崩,享年四十三岁,在位十五年。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庙号宪宗,葬于景陵。
杜秋 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侍妾,后被宪宗宠幸封为秋妃。
杜秋 (约791—?)15岁时成了李锜的侍妾。元和二年(807年),李锜正式起兵造反。后来李錡造反失败,杜秋被纳入宫中。后受到唐宪宗宠幸,封为秋妃。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任命她为儿子李凑的傅姆。后来李凑被废去漳王之位,杜秋赐归故乡。杜牧经过金陵时,看见她又穷又老的景况,作了《杜秋娘诗》,其序简述了杜秋的身世。
武元衡 唐代著名宰相,力主削藩,被叛臣李师道所派刺客所杀。
武元衡(758年―815年),唐代诗人、政治家,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剑南节度使,大唐女诗人薛涛慕其才华,跟随多年。元和八年,征还秉政,早朝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
裴度 唐代杰出政治家,曾任三朝宰相,统军平定淮西叛乱。
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唐宪宗时累迁御史中丞。他支持宪宗削藩,因而与宰相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亦伤首。旋即代武元衡为相。后亲自出镇,督统诸将平定淮西之乱。裴度坚持正道,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为将相二十余年,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还保护刘禹锡等人。史称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被时人比作郭子仪。
韩愈 唐代著名文学家,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李愬 唐邓节度使 著名将领
李愬(773年—821年),字符直。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唐代中期名将,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元和十二年(816年),出任唐邓节度使,参与讨伐割据淮西的吴元济叛乱,于次年(817年)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战后以功拜山南东道节度使、上柱国,封凉国公。
李光颜 忠武军节度使 著名将领
李光颜(762年—826年10月7日 [1] ),字光远。突厥阿跌族,河曲(今山西河曲)人,原名阿跌光颜,因功赐姓李。唐代中期名将,鸡田州刺史阿跌良臣之子、尚书左仆射李光进之弟。元和九年(814年),升任忠武军节度使。次年,参与讨伐淮西叛镇吴元济,与淮西军多次交战,牵制其主力,为李愬夜袭蔡州提供条件。淮西之乱平定后,封武威郡开国公,受唐宪宗亲自宴见。
李师道 淄青割据藩镇
李师道(?-819年),唐朝地方割据军阀,高句丽人。平卢淄青节度使李纳子。元和元年(806年),继承其兄李师古为帅拥有的十二州之地。十年,与成德王承宗要求朝廷停止讨伐淮西吴元济,被拒,遂遣人烧河阴仓,又遣刺客刺死宰相武元衡,刺伤裴度。淮西平后,惧而表示愿听命朝廷,十三年,请献沂、密、海三州,旋又反悔。后在诸镇大军围攻下,被所部都知兵马使刘悟所杀。
吴元济 淮西节度使 叛将
吴元济(783年-817年)唐代宪宗时叛藩的首领。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吴元济之父吴少阳为淮西节度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唐代宗、德宗以来,淮西镇勾结河北诸镇,成为唐廷心腹大患。
李祐 原吴元济部将,后归唐
李祐是吴元济手下的一员大将,有谋略,给唐军过重创。被李愬擒获后降唐,协助李愬攻取蔡州。
刘悟 原李师道部将,后归唐
刘悟是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手下的一员大将,任都知兵马使,有谋略。与唐军相持不下时被李师道猜忌,后率军生擒李师道,归顺唐朝。战后被授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义成军节度使,封彭城郡王。
【字幕解说】公元618元,李渊称帝,建立大唐,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开疆拓土,至唐玄宗天宝初年,唐帝国版图空前辽阔,达到鼎峰,大唐帝国的边境线也空前漫长,军队规模也空前庞大。财政紧缺,唐玄宗下令各边防守将自筹军需,由此诞生了一个大唐中后期一直头疼的问题——藩镇割据。
序幕: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联合李纳、田悦、朱滔各自称王,公然反唐。唐德宗下令各路藩镇讨伐。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长安。因唐庭处置不公,将士哗变,血洗长安。唐德宗率领唐室宗亲逃往陕西奉天,一度被叛军包围一月有余。这混乱的场面,在一个5岁的逃难孩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长安城外,一名官员和被众军士包围,激烈争吵。
突然,慌乱中,一个士兵的刀被后面拥挤的人一撞,正好刺入官员的胸膛,官员惨叫一声倒下了。
军士们突然停止了喧哗。正在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反了。
军士们也高喊着:反了。一个人冲向了皇宫,军士们跟进。
德宗皇帝听说兵士哗变,赶忙下令出宫逃难。
叛军冲进皇宫,抢夺财物,杀人放火,唐宫顿成人间炼狱。
【画外音】一年后,名将李晟率领朝廷平定了叛乱,但在一些藩镇眼中,唐庭威严从此不再。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发生叛乱,唐宪宗在宰相武元衡和大臣裴度的支持下,发兵进讨。
第1场 长安城 通化坊街道 夜 外
公元815元即唐宪宗元和十年,六月三日凌晨,天色还没有大亮。宰相武元衡携一名仆从骑着白马过通化坊去上早朝。
街边小巷子里几个黑衣人身怀利器,等待武元衡靠近。突然飞来一只利箭射灭了武元衡随从提着的灯笼,街上顿时黑了下来。黑衣人迅速挥着利器冲向武元衡。不一会儿,传来两声惨叫。
黑衣人迅速散去,地面上躺着两具尸体,其中身穿深色官服佩戴紫鱼袋的无头尸体,正是当朝宰相武元衡。很快,街面又恢复了平静。
第2场 大明宫 日 内
大明宫里,众大臣望着本应由武元衡站立的宰相之位如今空空如也,相互疑惑的望着。
内侍陈弘志走到陛下跟前,悄声说道:宰相武元衡早朝途中在通化坊遇刺身亡,头颅不知所踪。宪宗愕然。
第3场 大明宫 延英殿 日 内
京兆尹慌里慌张的跑进来,跪下,慌忙说道:启奏陛下,御史中丞裴大人早上在通化坊东门遇刺,身中数刀,至今昏迷,现已送回家中。他的家丁王义拼死护卫,右臂被砍断。
宪宗皇帝一下子呆住了,过了一会才缓过来,问道:可有刺客线索?
京兆尹回答道:从时间上看,刺杀宰相和御史中丞的是两波刺客。从行刺现场留下的痕迹看,这两拨人显然是受同一个人幕后指使。
宪宗怒不可遏,道:立刻封锁城门,全城搜捕,三日内务必捉住刺客。
第4场 长安城 日 外
几个官差在沿武元衡遇刺的街道挨家挨户盘查,不时传来官差的敲门声。
大街上行人稀少且行色匆匆。
一个官差突然发现,街口一处拐角的柱子上突然发现一张字条,指着字条大叫道,大家快看。众人望去只见字条上写道:勿急捕我,当心汝命。
众皆骇然。
一个领头的官差赶忙扯下字条说道:先不搜了,快回去报告大人。
第5场 大明宫 延英殿 日 内
宪宗早早坐在大殿上,辰时已过,大殿里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官员到来。
直到午时,百官还未到齐。
宪宗让上朝来的众臣商议武元衡遇刺一案。
大殿内,朝中大臣望着宰相韦贯之和张弘靖,在心里猜测幕后真凶,都不言语。
韦贯之和张弘靖面色凝重,沉默不语。宪宗大失所望。
内侍递过一份奏章给宪宗:太子詹事白居易启奏。
看着白居易的奏章:急请捕贼,严惩凶手,以雪国耻。宪宗脸色凝重,怒道:朕不要他来教。先前劝朕以和为贵,今天却要劝朕严惩凶手,此投机小人也!说着把白居易的奏章扔在地上。
其中一个大臣说道:太子詹事不可妄言国事,此乃僭越。
另一个大臣接着说,老臣听说去年白居易母亲去世,他不在家守孝却去赏花,有他的诗作证。这样不孝的人怎可留在太子身边?
宪宗道:白居易妄议朝政,不仁不孝,贬为江州司马,即刻上任。
字幕:武元衡遇刺第七日
第6场 裴度家 夜 内
裴度醒来,看到身边的太医。说道:多谢洪太医。
洪太医:裴大人醒来就好,您已经昏迷了七日了,陛下一直牵挂着您,老夫终于可以回去复命了。
裴度:请转告陛下,淮西,腹心之疾,不可不除。万万不可放弃削藩大计,一切从长计议。
洪太医:一定转达。裴大人好好休息。
洪太医离去。
裴度看了一眼管家道:速请韩愈韩大人。
第7场 裴度家 夜 内
韩愈:裴大人,您终于醒了。
裴度:韩大人,朝中局势如何?
韩愈:武相遇刺身亡,朝廷缉拿凶手毫无进展,有司衙门人人自危,消极办案。百官为求自保,纷纷劝谏陛下暂缓削藩。白居易上书缉凶被贬。宰相韦贯之和张弘靖沉默不言。
裴度:陛下即位已经十年,当初他誓言扫平藩镇,统一天下。前宰相李吉甫、武元衡等全力支持陛下削藩,如今他们一个个离世,我等要为陛下分忧,誓死辅佐陛下平定天下,扫平藩镇,中兴大唐。
韩愈:下官一定竭忠尽智,万死不辞。
第8场 大明宫 清思殿 夜 内
洪太医回禀完,离去。
宪宗一个人满脸愁容,在殿内踱步。脑海中不时回忆起在这个殿内,自己曾与宰相武元衡多次商讨削藩大计。禁不住感叹道: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远处传来秋妃的琵琶声和歌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宪宗不禁叹道:秋妃都知道不负好时光,朕怎可消沉!
宪宗自言自语道:武相曾多次对朕讲,削藩一事,尚待时日。有如对弈一般,有进有退,不可急于求成。不到最后一步,胜负未有定数。
朕一定要振作起来,誓平天下。
这时,外面风雨大作,电闪雷鸣。
第9场 大明宫 延英殿 日 内
众大臣缄默不言。
一位大臣:臣请罢免裴度官职,以安抚各位藩镇。
宪宗怒:裴度九死一生,醒来仍念念不忘削藩一事。汝等为求自保,竟然提出如此落井下石之策!若罢裴度官,奸人得逞,何以振朝纲?朕用裴度一人,定可胜吴元济、王承宗二贼。
内侍:平卢节度使李师道上奏。
唐宪宗看罢奏章大怒:李师道居然给吴元济求情,让朕撤兵。朕誓平淮西。
第10场 平卢节度使府 夜 内
李师道撤兵建议被驳,愤怒不已。
一个老和尚走过来,说道:主公勿忧,我有一计,定可使唐军退去。
李师道道:大师有何妙计?
老和尚道:用兵之要,粮饷为先。现在江淮地区的租赋都存储在河阴院,财货堆积如山……
李师道听后,脸色洋溢着喜悦的神情,赞道:大师妙计,我马上安排人去准备。
第11场 大明宫延英殿 日 内
宪宗一脸不悦地坐着。
京兆尹行礼,道:启禀陛下,经过最近几天的明察暗访,臣等发现成德进奏院吏卒张宴等人行迹可疑。另据问询武相遇刺现场周围的人,发现张宴等人前几日曾在行刺现场附近出现过。
宪宗脸带怒色道:还有其他什么线索?
京兆尹道:据武相管家证言,张宴曾在武相遇刺前一日携带礼物前去拜访武相,和武相言语不和,不欢而散。张宴出门时撞翻了武相管家端的茶水。
宪宗道:如此看来,刺客就是张宴等人,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就是幕后主使。你立刻捉拿张宴等人,查封成德进奏院。朕要诏告天下,宣布承德节度使王承宗十大罪状。
宰相张弘靖道:陛下请三思,张宴等人只是可疑分子,并没有确切证据。可拘捕张宴等人,严查此案。此刻万不可将王承宗的罪状诏告天下,眼下淮西战事焦灼,若诏告天下,王承宗必定举兵夹击我淮西大军。如此,我淮西危矣,大唐危矣。
宪宗怒道:王承宗的奏表就是证据。王承宗多次上奏污蔑、诽谤武相,现又发现张宴等人行踪可疑。幕后凶手必是王承宗。
宪宗说完把王承宗的奏本扔下殿去。
百官愕然。
第12场 京兆尹府衙 日 内
京兆尹将张宴等人缉拿。
京兆尹:张宴,速将你刺杀武相经过如实禀告,可免受皮肉之苦。
张宴:大人冤枉啊。小人确实曾受我家大人之命,于武相遇刺前一日去拜访武相,试图说服武相,让其劝说陛下退去淮西大军,被武相言辞拒绝。小人心中一时不忿,对武相出言不逊,言语中有威胁之词,不过武相确实不是小人所杀,请大人明察。
京兆尹:大胆张宴,还敢抵赖!通化坊巡夜小吏曾在汝等刺杀武相离开途中看到你的身影。再不招认,大刑伺候。
张宴:小人确实冤枉啊。
京兆尹:来人,用刑。
张宴熬不过刑,只得招认。
第13场 大明宫清思殿 夜 内
宪宗独坐,满脸愁容。
内侍来报,御史中丞裴度求见。
宪宗一惊,道:快请。
裴度头缠绷带,一瘸一拐的进来,正要行礼。
宪宗道:裴爱卿有伤在身,快快免礼。
裴度:谢陛下挂怀。臣只是皮外伤,已经好的差不多了。臣听闻成德进奏院吏卒张宴已经招认。陛下打算怎么处理此案?
宪宗:张宴刺杀朝廷重臣,必须明正典刑,以振朝纲。承德节度使王承宗作为幕后凶手,朕要将其罪恶诏告天下,兵发成德。
裴度:陛下可还记得泾原之变?
宪宗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
许久,宪宗道:当年朕五岁,随祖父一起逃难。若不是姑姑唐安公主在途中照顾,朕可能......朕一辈子都忘不了那场劫难,朕决不让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
裴度:陛下圣明。如今淮西战事已经持续四年之久,战事焦灼,此时万万不可再另辟战场。倘若成德战事再起,则淮西危矣,大唐危矣。
宪宗沉思许久道:我何尝不知此中利害,但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裴度道:为了削藩长远大计,为了大唐安危,陛下当先忍下,待我军集中力量平定淮西之后,再做计较。
宪宗叹了一口气。
裴度道:臣举荐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此人勇猛异常,足智多谋,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可令其统帅所部兵马渡过溵水,进攻郾城,打破目前的局势。
宪宗:朕素知李光颜忠勇兼备。朕即刻下诏,令其统兵平叛。
第14场 法场 日 外
京兆尹监斩,人犯张宴等人跪在斩台前。
京兆尹拿起“斩”字令牌,抛向空中,喊道:斩!
刽子手手起刀落,张宴等人人头落地。
字幕:宪宗下诏曰,成德进奏院张宴等人行刺朝廷重臣,现已伏法。承德节度使王承宗御下不严,罚俸一年,在家闭门思过,深刻反省。
第15场 成德节度使府 夜 内
王承宗接到圣旨,气愤不已。
幕僚走过来道:主公息怒,张宴等人被杀,朝廷为何认定是我们行凶者,却没有兴兵讨伐?这说明朝廷现在深陷淮西,根本无力对付我们。我们只要暗中支持吴元济,让他和朝廷继续消耗。假以时日,有利于我们的时机自然会出现,到时候坐收渔翁之利即可。
王承宗:你说的有道理。可是这口气实在难以咽下。
幕僚:现在最着急的应该是宪宗和吴元济。经此事件,朝廷肯定加紧对淮西用兵,好戏才刚刚上演,主公只管坐看好戏。
王承宗会心一笑,道:好。
第16场 大明宫延英殿 日 内
宪宗正在和大臣商议淮西战事。
内侍慌里慌张的进来对宪宗道:陛下,河阴转运使急报。
宪宗接过来一看,一下子愣住了,手中的奏报掉在地上竟未发觉。
众人一下子停止了议论,惊讶的看着宪宗。
宪宗缓过来,道:河阴转运院被袭,十余人被杀,烧毁钱帛三十馀万缗匹、谷二万馀斛,前线粮饷几乎断绝。
众大臣一听,议论纷纷,一位大臣奏道:淮西战事,不可持续,老臣建议和吴元济和谈。众大臣纷纷附和。
宪宗气的一言不发。
裴度站出来道:陛下三思,万不可被庸言误国。淮西战事,关乎我大唐的国运,不可轻易谈和。臣愿到前线慰军,鼓舞士气。
宪宗看到裴度愿不计生死,亲赴前线,深感欣慰。
宪宗下旨,擢御史中丞裴度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补武元衡空缺。
第17场 郾城前线 李光颜账内 日 外
李光颜召集诸将道:叛军张伯良突袭,围困我营垒。我军大队人马无法冲出。本帅决定,速速拆毁大营左右垒墙,诸将随我一起冲杀。违令者斩!
诸将依吩咐,立即行动。
五十岁的老将李光颜亲率诸将冲向淮西大军,左冲右突,来回冲杀。将士见主帅如此英勇,个个奋勇争先,叛军溃败,死伤无数。
唐军乘势大举出击,叛军损失惨重。
第18场 淮西前线吴元济大帐 日 内
吴元济大怒:张伯良战局失利,我军损失惨重。
李祐道:主公勿忧,胜败乃兵家常事,待明日我亲自去会会李光颜。
吴元济道:唐军现在气势正盛,我军连年作战,兵疲民困,不如暂降,保存实力。
幕僚道:主公此计甚妙,以退为进。武元衡被刺,朝廷本欲发兵成德。如今我们和朝廷谈和罢兵,朝廷就会将矛头对准王承宗,我们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
吴元济:好,我这就上奏请降。
第19场 大明宫延英殿 日 内
宪宗正和大臣商议吴元济奏表。
宪宗满脸喜悦,道:吴元济上表,称其自知罪孽深重,愿意束身归朝。众爱卿怎么看?
裴度道:我大军郾城大破淮西军三万人,叛将张伯良逃走,叛军将士的十分之二三被杀,俘获战马千匹、兵器甲胄三万套。郾城令董昌龄、守将邓怀金举城投降。吴元济部下兵势不振。臣建议遣使赐诏,准其束身归朝,余不累及。不过臣觉得,吴元济不会就范,他请降可能只是缓兵之计,我们可将计就计,我军要做好准备,防止敌军反扑。
一些大臣大多赞同裴度,一些人主张赦免吴元济,被宪宗斥责。
第20场 蔡州吴元济府 日 内
吴元济道:宪宗也太小看我了,居然还真让我束身还朝。转向李祐道:你的计划可以实施了。
李祐道:主公放心,请等我军消息。
第21场 大明宫清思殿 夜 内
宪宗正在听秋妃演奏琵琶,一边小酌,心情很不错。
内侍走到宪宗跟前小声道:高霞寓全军覆没。
宪宗一惊,手中的酒杯掉在地上,接着就传来了酒杯破碎的声音。
宪宗问:怎么回事?
内侍道:蔡州行营,唐、邓节度使高霞寓自萧陂进至文城栅,遭吴元济大将李祐埋伏全军覆没,仅以身免。(战场切换)
宪宗陷入了沉思。
第22场 大明宫延英殿 夜 内
宪宗将高霞寓兵败的消息告诉众臣,询问对策。
众人议论纷纷,又回到了和谈的话题,宪宗不悦。
内侍慌忙进来喊道,洛阳急报。
宪宗接过奏报道:洛阳粮饷重地柏崖仓被焚,损失惨重。
稍后又一个内侍跑进来道:襄州急报。
宪宗直接说了一句:念。
内侍念到:有刺客焚毁襄州城中佛寺储藏的粮饷军资,所幸发现及时,未酿成大火。
宪宗怒道:敌军竟如此太嚣张,公然挑衅。下令严查刺客,令长安金吾卫、御林军加强警戒。长安城内的柴草军资等易燃之物全部运至四郊,防止刺客纵火。
话音未落,一个内侍跑进来,吓得脸色都变了。
宪宗问道:又出什么事了?
内侍道:献陵失火。所幸发现及时,火势不大,及时扑灭了。
宪宗彻底愤怒了:朕誓要捉住刺客,严惩凶手。若不捉住凶手,百年之后,朕何以见先祖?
韩愈站出来道:陛下息怒,此次事件定与淮西战事相关。臣深入研究淮西战事,写了这篇《论淮西事宜状》,请陛下过目。
宪宗看了之后道:爱卿分析的很有道理。裴爱卿也看看。
裴度看后也深表赞同。
裴度道:眼下高霞寓新败,臣建议将其革职。
宪宗道:朕也有此意。接替人选,朕也想好了。宣太子詹士李愬。
一位大臣道:陛下,臣有异议。
宪宗道:讲。
大臣道:李愬虽是名将李晟之子,但其未曾将兵,今令其将兵恐不妥!臣建议让高霞寓戴罪立功。
其他大臣纷纷附和。
裴度道:臣素知李愬,沉稳有谋,可堪大任。
宪宗点头。
李愬到,跪拜。
宪宗道:李愬,令尊当年平定泾原之乱,立下不世之功。朕知你谨慎多谋,颇有大将风度。今淮西战事焦灼,朕命你为随、唐、邓三州节度使,统领西路官军,望你不负朕的厚望,荡平淮西。有什么事,可直接上奏。
李愬道:谢陛下信任,臣定不辱使命。
第23场 洛阳留守府 夜 内
一个小卒敲响了洛阳留守府衙门外的鼓。
洛阳留守吕元膺赶忙升堂。
来人跪下道:大人,小人有重要案情禀报。
吕元膺:什么案情,快快报来。
小卒:小人杨兴,是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洛阳留后院的一名小卒。近日留后院来了近百名陌生人。小人无意间听到,他们计划近日袭击东都官军,并焚烧东都。小人世代生活在东都,不忍心看着家乡父老遭此劫难,故特来报案。
吕大人听后大惊,连忙调动官军,包围留后院。
第24场 洛阳留后院 夜 外
官军包围了留后院,连续敲门不见回应。
突然,门打开了,同时冲出来很多人,经过一场厮杀,官军包围圈被突破,一行人不见了踪影。
第25场 洛阳中岳山一民居 夜 外
一群当地猎人正在交易猎物,突然冲进来一行人,手持利刃,抢劫了猎物迅速离去。
这些猎人中的一个头目,立刻给大家做了分工,派一人速去报告官府,其余人根据山贼踪迹,紧追不舍,沿途并留下暗号,一直追到中岳山中一处民居。
不一会儿,官军在猎人的带领下来到了民居。官军与山贼经过一番厮杀,终将这伙人全部擒获。
第26场 东都洛阳大牢 夜 内
吕大人:招供了没?
官差:已经招供了。和投案的那个小卒说的一致。不过,还有重要发现。
吕大人马上来了精神。
官差道:这些贼人当中,有一个老和尚,法号圆净,中岳寺的僧人,此人是这伙人的头目。据调查,这个老和尚原是当年叛将史思明的部下,史思明被剿灭后,他出家当了和尚。五年前李师道来中岳寺烧香,他们一见如故,入了李师道的幕僚。这伙人做过许多大案,包括假扮成德进奏院吏卒张宴刺杀宰相武元衡,袭击御史中丞裴度,火烧河阴转运院,火烧献陵等。
吕大人:这伙贼人真是胆大妄为,幸好这次他们的奸计没有得逞,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我马上禀报朝廷,听候朝廷发落。
第27场 长安大明宫延英殿 日 内
宪宗看着洛阳留守吕元膺的奏本,不觉后背直冒冷汗。怒道:李师道恶贯满盈,罪恶滔天,朕要当即下旨,兵发李师道。
裴度连忙劝道:陛下,眼下我们的首要敌人还是淮西吴元济。我们应该集中力量先平定吴元济,下一个就是李师道。主忧臣辱,理当赴义捐生,献必死之力。为了削藩大计,臣愿立即亲赴淮西前线。臣若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
宪宗感动落泪,道:爱卿此行以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蔡州刺史之职,任彰义军节度使及申、光、蔡州观察使,兼任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
裴度道:臣定不辱使命。臣举荐刑部侍郎马总为宣慰副使,太子右庶子韩愈为行军司马,司勋员外郎李正封、都官员外郎冯宿、礼部员外郎李宗闵等人任判官及书记,随我一同出征。
宪宗:韩愈,谋国之臣也。此等一行人皆准奏。
裴度:谢陛下,臣明日就和众位大人一起启程。
宪宗:朕令神策军派三百名骑士随从护卫,另赐爱卿通天犀角腰带一条,朕明日亲至通化门为爱卿壮行。
第28场 韩愈府 夜 内
韩愈将孩子们叫过来,道:为父有公务要离京,你们在家要听母亲的话,用功读书,不可荒废功课。
孩子们都点头答应。
韩愈道:符儿,你明日将到城南去读书,为父给你做了一首诗,你要牢记。韩愈说完,递给韩符一首诗。
韩符接过来,自己读了起来: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韩符道:父亲放心,孩儿一定用功读书。
第29场 通化门 日 外
次日,宪宗在通化门城楼上备下酒宴,为众人送行。
宪宗拉着裴度,依依不舍。
君臣含泪辞别。
第30场 淮西前线 日 内
唐军铁城战败后,士气萎靡不振。军容不整,兵士涣散。
李愬在大营里四处查看,不时询问受伤的士兵。
副将马少良道:将军,兵士如此涣散,还怎么打仗?
李愬道:高将军和袁尚书不作为,所以我军没有战斗力。如今也好,叛军不会对我们加强戒备。再者,我不曾带兵作战,叛军也不会对我太重视,我们正好可以养精蓄锐。
李愬将军士们召集起来,对众军士讲道:诸位,在下就是新任节度使李愬。大家不要紧张,此次是本将平生第一次带兵,天子知我慈爱坚韧,所以派我来安抚诸位将士。诸位兄弟今后有什么需要,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我一定给大家解决。
将士们听了以后,都觉得新来的将军很仗义,好相处。
第31场 郾城前线李光颜大帐 夜 内
李光颜正在账内和诸将商议军事。
一军士道:将军,韩都统送了一个大箱子,说是慰劳将军。
李光颜满脸疑惑,诸将也是面带疑惑。
李道:抬进来。两个军士把箱子抬进来。
李光颜下令打开,只见走出来一个绝色美人。此人容貌姿色冠绝当代,周身珠宝翡翠,美人莞尔一笑,翩翩起舞,舞步婀娜多姿。
李光颜和诸将都看呆了。
稍后,李光颜擦着眼角道:韩相公惜我客居他乡,赐吾漂亮的歌妓,我蒙受韩相公的恩德诚然深厚。但是,此处数万战士,无不是抛妻弃子,远道而来,在刀光剑影之中冲撞,舍生忘死,我又岂能忍心独享美色!言毕,脸色凄然。
众将士也面带泣容。
李光颜让军士拿出许多绢帛赏赐使者,道:请将美姬带回,替我多谢都统大人。我等已决心以身许国,誓死不与忤逆之贼共存。此心天地可鉴,绝无二心。
第32场 都统韩弘账内 夜 内
都统韩弘脸色不悦,道:李光颜不受我的礼物,真是不识抬举。眼下朝廷又令裴度前来,裴度来后,定会与我等抢功。诸位有何良策?
其子韩公武道:父亲可令李光颜、乌重胤等攻击叛军,我们在裴度到达之前获取战功。等他到来,战事已经结束,看他奈何。
韩弘听后大喜,手下将领也开心附和,随即传令各军。
第33场 淮西前线 日 外
三路大军正按照韩弘之令齐攻叛军城池。
李祐率大军突击乌重胤营垒。乌重胤率将士英勇抵挡叛军,身中数枪,令快骑向李光颜求救。
李光颜仔细看了地图后,道:小溵桥必是贼人堡垒,田颖、宋朝隐二将,速率3000人攻取该处,将城墙拆毁,壕堑填平。
田颖、宋朝隐二将依令将兵,乘叛军不备,大败叛军,乌重胤得救。
田颖、宋朝隐二刚回营,韩弘道:此二人不按军令出兵,贻误战机,绑了,推出账外斩首。
李光颜赶忙求情道:此二人为救乌将军才违反军令,请都统大人明察。
韩弘置之不理。
中使景忠信到,见此问明原由,道:陛下有旨,前方大将违反军令,当以刑械之名就地囚禁,不可擅杀。
韩弘道:我要上表朝廷,请陛下定夺。言毕,愤然离去。
中使景忠信在李光颜耳边嘀咕了几句,道:老奴回奏陛下去了,将军保重。
李光颜道:谢中使。
第34场 大明宫延英殿 日 内
中使景忠信道:臣该死,假托陛下诏令救下田颖、宋朝隐二将。事情缘由,请陛下听奴才详细禀告。
宪宗道:李光颜的奏疏,朕已经看过。你救人心切,朕赦你无罪。你立刻前去军中传朕口谕,释放田颖、宋朝隐。
景忠信道:诺。言毕离去。
景忠信刚离去,韩弘的使者至。
宪宗对使者道:田颖等人违反都统之令,本当处死。但李光颜认为他们袭贼有功,也可宽赦。军队固然有三令五申,亦应放过这两人以收来日之效。
韩弘使者心中不满,但也只好回去复命。
第35场 大明宫延英殿 日 内
宪宗拿着李愬的奏表,对众大臣道:李愬真是深谋远虑,他上表请求在他辖区,设置汝南县,以安置逃难百姓。因淮西连年用兵,农业生产荒废,仓廪空虚,民多无食,为争取淮西民心,他提议让朕为其择县令。观其奏表,朕心甚慰。若各路将领都如李愬一样,统览全局,则平定淮西,指日可待。
众大臣都附和称善。
宪宗又道:李愬奏表还说,他西线随唐邓大军只有3000人,请求增兵。朕欲从昭义、河中、鄜坊为其调2000精兵,助其平叛。
第36场 郾城前线大帐 日 内
裴度到达郾城,立刻传达圣旨,巡抚诸军。
诸将都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和军中存在的问题,向裴度一一道来。
裴度耐心倾听,与诸将互动很融洽。
一小将道:诸军皆有宦官监阵,致使进退不由主将,战胜则先使献捷,偶创则凌挫百端。
裴度道:我即刻上奏陛下,撤中使,将兵权归于将帅。各军要严肃军法,号令如一。
宪宗收到裴度表奏,立刻下旨撤回中使。各军士气大振。
第37场 淮西前线 日 外
李愬副将马少良带数十精骑视察军情,一军卒来报:将军,前面有小股贼兵。
马少良纵马来到敌军前,大喝一声,道:贼将休走!
敌将见只有一人,立即纵马过来,持枪来刺。
两人你来我往,缠斗了数十回合。突然敌方将领马失前蹄,被马少良生擒。
几名军卒见将领被擒,一哄而散。
第38场 淮西前线李愬帐内 日 内
马少良进账道:报将军,今日巡查,擒获敌方一将。
李愬闻之大喜,道:快带进来。
两个军士将一个被绑的将军带进来。
李愬见了眼前这个敌将一脸不服气,问道:你是何人?
来将道:要杀便杀,何须多言。
李愬见此人性情刚烈,亲释其缚,道:将军性情刚烈,是吾平生所喜之人。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自当豪气冲天。我愿任将军为捉生将,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来将道:谢将军厚爱,蒙将军不弃,丁士良愿追随将军,牵马坠蹬。
李愬大喜道:吾多一员猛将矣。来人,备酒,诸将与我同与丁将军饮。
第39场 淮西前线李愬帐内 夜 内
李愬道:眼下敌军吴秀琳有精兵数千,丁将军熟悉军情,未知有何教我?
丁士良道:吴秀琳虽有精兵数千,但其本人并无智谋,运筹帷幄全靠陈光洽一人。某愿率数人将其擒来,以逼迫吴秀琳来降。
李愬道:好,将军小心。
丁士良离帐。
诸将立刻议论纷纷,很多人都赞同丁士良此去,定不回来。
李愬笑道:我信丁将军乃信义之士,大家稍候,丁将军必不负厚望。
第40场 淮西前线李愬帐内 日 内
诸将都在大帐内焦急等待。
忽然一兵士进来道:报将军,丁将军回来了。
李愬立刻带诸将到大帐外迎接。
李愬将其迎进账内道:丁将军辛苦了
丁士良道:谢将军,陈光洽被我带回来了。
李愬道:快快有请。
士卒把陈光洽带进了,李愬亲自为其释缚,道:设宴。
酒宴摆好,李愬拉其坐到自己身边吃酒。
酒过三巡,陈光洽道:陈某愿意修书一封,劝吴将军来降。
李愬召军士取来纸笔,陈光洽迅速书写了一封劝降信,并告知送信地址。
李愬旋即派一名信使前去。
第41场 淮西前线 日 内
不日,李愬收到回信,吴秀琳同意率文成栅兵三千归降。
李愬派唐州刺史李进诚率兵士八千人来到城下,召呼吴秀琳,城中箭石密集如雨,大家无法上前。
李进诚回来后报告:吴秀琳是诈降。
李愬:这是等候我前去。言毕便立即来到城下。
吴秀琳收起兵器,打开城门,单人独骑来到李愬的马前,下马请降。
李愬抚摩着他的脊背,好言安慰。
吴秀琳令他的三千人马,放下兵器,列队出城。
李愬见其大将李宪颇为英勇,决定起用,并为他改名为李忠义。并将文城栅各将的女眷全部迁移到唐州。
唐邓军中的士气便又振作起来,人人都有准备打仗的决心。
自此,前来投降的络绎不绝,李愬便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一一安置。
得知归降者家中有父母需要照料的,便发给粮食与布帛,打发他们回去。临行前,李愬道:汝等皆朝廷百姓,不能丢下亲属不管。
大家都感动得哭起来。
第42场 淮西前线 日 外
宰相裴度率僚佐韩愈等人在沱口查看修筑城墙。
突然一名军士骑马跑过来道:报,敌军来袭,大人快撤退。
言毕,淮西大将董重质率骑兵从五沟出发,前来拦击裴度等人,大声呼喊着向前进军。搭着弓弩,拔出兵器,兵锋将要危及裴度。
李光颜与田布尽力作战,抵御董重质,裴度等人得以进入沱口城中。
经过一场激战,叛军撤退,田布又扼守敌叛军在沟中的退路,叛军下马翻越沟堑,摔死压死的有一千多人。
第43场 淮西前线 日 内
李愬请来吴秀琳、陈光洽,道:我军欲取蔡州,吴将军可有良策?
吴秀琳道:取蔡州非骁将李祐不可。
李愬道:我听闻过李祐,此人性情刚烈,勇不可挡。
吴秀琳道:欲擒此人,只可智取,不宜强攻。
李愬道:若有机会将他劝降,我军将如虎添翼。
自此以后凡是归降士卒,李愬都特别留意打听李祐的消息。
第44场 淮西前线 日 外
一日,一军士押解一人在账外。
李愬见了,上前询问。
军士道:此人是敌军奸细。我和众军士巡查时发现此人行迹可疑,在其身上发现了绘有我军营地的地图。言毕,将地图拿出来给李愬看。
李愬接过来看了一会道:松绑,好酒款待。
军士依令。
那细作见李愬厚待自己,便对李愬道:小人愿意投降将军,请将军饶恕。
李愬便让他将叛军的驻地、营帐、主将等消息一一道来。
言毕,让军士给其盘缠,让他回家去了。
李愬立刻下令,废除藏匿间谍者满门抄斩的旧军令。同时发布新的军令:凡是提供敌方情报的人员一律优待,并根据情报价值进行不同的奖励。
第45场 淮西前线 日 内
此令一出,很多人前来举报,很快就收集了很多有价值的敌方情报。
李愬唤来马少良、丁士良道,你二人立刻带十名军士埋伏于通往吴房县的要道,待李祐到来,将其擒获。
二人问:将军何以得知李祐要去吴房县?
李愬道:我从不同途径印证了这个情报,你二人速去立功吧。
二人将信将疑的领命出帐。
第46场 淮西前线李愬营帐 夜 内
马少良、丁士良进来道:报将军,李祐带到。
李愬道:快快有请。
几个军士把李祐推了进来。
李愬见状,走过来,亲自给李祐松绑。道:李将军受苦了。
李祐满脸疑惑道:将军何意?我曾数败官军,贵军岂能容我?
李愬道:李将军此前协助吴元济确实做了很多不光彩的事情,但浪子回头金不换,李将军一身本事,现在报效朝廷正是时候。
李祐羞愧不已,向李愬行礼道:愿追随将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李愬忙扶起李祐。李愬屏退左右,与李祐交谈,直到深夜。
第47场 淮西前线李愬营帐 日 内
诸将来到李愬营帐,道:李祐是诈降,将军不可中其诡计。
李愬道:众将来意本将军已经知晓,我自有分寸。
一位将军到:将军不可大意,某从敌方奸细处获悉,李祐是淮西派来的内应,将军不可不察。
众将齐道:将军不可不察。
李愬知道,自己难以说服诸将。便对诸将道:既然如此,将李祐押解回京,听候陛下发落。
言毕让军士给李祐上枷锁,装入囚车。
临行前,李愬对李祐慨叹道:难道上天不愿吾等剿灭这伙贼人吗?为什么你我相知,却不为众人所解?
囚车一上路,李愬就马上给宪宗上表,欲取蔡州,非李祐不可。请陛下赦其罪,令其戴罪立功。
第48场 淮西前线李愬营外 日 外
宪宗诏书至。
李愬当众宣读圣旨,释放李祐,戴罪立功。
李愬立即下令释放李祐。
见到李祐,李愬非常高兴,任他为散兵马使,佩刀巡视警戒。
李愬从全军精选三千勇士,自己亲自训练,风雨无阻。
第49场 淮西前线 日 外
李愬下令攻打吴房县。
诸将道:今天是往亡日,不利出兵。
李愬道:敌军也会这么想,所以今日定会防守懈怠,我军正好可以偷袭敌人。
诸将便率军前往,顺利攻克了吴房外城,斩首一千余级。剩下来的吴房兵马防守内城,不敢出战。
李愬率兵马撤退,故意队伍混乱,诱使吴房兵马出动。
淮西将领孙献忠果然率领骁骑五百人追击。
大家惊惶失措,准备逃走,李愬跳下马来,下令道:有胆敢退却的,一概斩杀!
众将士回军力战,孙献忠阵亡,淮西兵马这才撤退。
有人劝说李愬乘胜攻打吴房的内城,一定能攻克。
李愬说:这非我之谋。便率军回营。
第50场 淮西郾城前线 日 内
行军司马韩愈指着沙盘道:大人请看,如今吴元济主力都在郾城前线与李光颜、乌重胤等对峙,蔡州一定防守空虚,大人可派一员心腹大将率三千精兵突袭,定可活捉吴元济。
言毕,传令兵道:李愬将军奏报到。
裴度接过来,拆看一看,不禁惊到: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韩愈一看,道:我军不乏优秀将才。
裴度立刻回复李愬奏报:准。
裴度立即唤来传令兵道:速传令李光颜、乌重胤诸将,自今日起稳扎稳打,猛烈攻击吴元济防线,步步紧逼。
传令兵道:领命。迅速离去。
第51场 淮西前线李愬账外 日 内
外风雪交加,阴风怒号。
李愬对全军下令道:李祐率三千精兵为先锋,自己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李进城率三千人殿后,史旻留率剩余将士镇守文城。全军立刻向东开拔。
大军浩浩荡荡,东行30公里后,夜间抵达张柴村。乘守军不备,全歼包括负责烽燧报警士卒在内的守军。
李愬令全军马上休整、进食,然后,李愬留500人守城栅,防备朗山方向之敌,另以500人切断通往洄曲和其他方向的桥梁,并下令全军立即再次开拔。
诸将问军队开往何处,李愬才宣布说,入蔡州直取吴元济。
诸将闻此皆大惊失色,有将领道:完了,我们中了李祐奸计了。
但军令如山,众将只得率部向东南方向急进。
忽然从远处飞来一骑,待到近前,骑者翻身下马,向李愬施礼道:李祐将军的三千人已逼近蔡州境内,请大人示下!
李愬沉吟片刻,点点头道:让先锋队依照计划进行,切莫暴露行踪!
话音方落,一阵冷风猛地袭来,只听“咔嚓”一声,接着便是众军士的惊呼:中军的旌旗居然被大风拦腰折断!
自古以来,战前军旗折断都是不详之兆,有几个士兵便小声嘀咕起来,这次我等要死无葬身之地了,一路行来,人马冻死者已不可胜数。
李愬皱了皱眉,猛地抽出腰间宝刀,大喝道:诸位将士,我等已行至此处,退回则断无可能生还。唯有奋勇向前,出其不意,才有生机!
他的声音浑厚有力,穿透了风雪,令大家精神为之一振,那些面色沮丧的士卒眼中也生出一丝希望。
张柴村以东的道路,唐军无人认识,人人自以为必死无疑,但众人都畏惧李愬,无人敢于违令。
雪,越下越大了。
前方路过一鸡鸭池,李愬下令,众将士每人手持一只鸡或者鸭,以掩盖行军之声。
众军士依令而行。终于抵达蔡州城下。
第52场 蔡州城 夜 外
蔡州人毫无戒备,未发现唐军的行动。
四更时,李愬军到达蔡州城下,守城者仍未发觉。
李祐、李忠义在城墙上掘土为坎,身先士卒,登上外城城头,杀死熟睡中的守门士卒,只留下巡夜者,让他们照常击柝报更,以免惊动敌人。
李祐等既已得手,便打开城门,迎纳大军。
接着,又依法袭取内城。
鸡鸣时分,雪渐止,李愬进至吴元济外宅。
有人觉察情形有异,急告吴元济说,官军来了。
吴元济高卧未起,笑着回答说,俘囚作乱,天亮后尽屠之。
接着,又有人报告,城已陷。
元济仍漫不经心地说,这一定是洄曲守军的子弟向我索求寒衣。
起床后,吴元济听到唐军传令,响应者近万人,才有惧意,率左右登牙城抗拒。
第53场 大明宫清思殿 夜 内
宪宗坐着,听秋妃弹了一遍又一遍《十面埋伏》。
此刻,宪宗人在长安,心里惦着的却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战事。他深知这一战的重要,大唐的国运,就看这场战争的结果了。此战若胜,则中兴大唐,扫平天下这一夙愿,不日将可实现。
宪宗走到宫门口,朝蔡州方向若有所思地望了好一会儿,又回来坐下。
这一夜,注定是个不眠之夜。
第54场 蔡州城头 日 外
十月十二,晴冷的天空,万里无云。夕阳染红了天边。
唐军李祐等诸将再次带兵进攻牙城,蔡州百姓纷纷背着柴草帮朝廷军队放火烧城门。
吴元济站在城头上看着这一幕,感叹自己在淮西经营这些年,民心尽失,大势去矣,只得投降。
吴军纷纷放下兵器,不再抵抗了。
李愬下令,全军不得滥杀,厚待俘虏。
第55场 蔡州城 日 外
李愬令人将董其质家属找来。
军士将董其质家属带来。李愬厚抚之。
李愬语董其质儿子道:余可愿劝汝父来降?将此书送汝父,并告知汝父,朝廷所恨者唯吴元济一人矣。
董其质儿子道:谢将军厚待吾家人,吾愿前往。
稍后,董其质单人独骑来降。
李愬厚抚之。
第56场 郾城城外 日 内
李光颜闻知李愬乘其无备,率兵夜袭蔡州,生俘吴元济。董重质的家属也在蔡州被俘,董重质因而抛弃郾城军队,向李愬投降。
他立刻单人独骑闯入叛军大营,大呼贼兵投降。
叛军一万多人,竟都解甲投戈,等候发落。
李光颜部将随后而至。
李光颜将众人加以整顿,愿意回家的降兵当即被遣散。
第57场 蔡州城外 日 内
李愬盛装,表情严肃,恭敬的站立路旁。
身后,李愬的军队在城外的球场整齐的列队。
裴度率领一众官员骑马过来。
李愬见裴度近前,赶忙行礼。
裴度赶忙回避道:李将军,你我职位相当,何以行此大礼?
李愬道:蔡人顽悖,不识上下之尊,数十年矣,愿公因而示之,使知朝廷之尊。
裴度道:李将军真乃谋国之臣。
接着李愬率诸将庄严地行礼。
然后陪同裴度检阅部队。
第58场 淮西前线大帐 日 内
韩愈道:大人可借此仗,遣使至镇州,以言辞说服王承宗,不必用兵。
裴度道:韩司马心中可否已有人选,可堪此任?
韩愈道:左拾遗柏耆,思维敏捷,颇善辩论,胸怀韬略,足堪此任。
裴度派人去请柏耆。
柏耆至,裴度将此行任务告知。
柏耆道:吾愿前往。
裴度用蔡州原士卒任署府卫兵。
属下人道:这些人新降,军心不稳,不可撤去防备。
裴度道:吾受朝廷任命,叛逆元凶已被擒,蔡州百姓仍是我大唐百姓。
蔡州父老听说后,无不感激涕零。申、光二州的百姓,立即平稳安定下来。
第59场 大明宫 日 内
宪宗翻看群臣奏章,一封奏章赫然写着:裴度私自没收吴元济家的妇人及珍宝。
宪宗看着奏章,心里在嘀咕。召骠骑大将军,兼右武卫上将军梁守谦。
梁守谦进殿,行礼。礼毕。
宪宗道:有人上奏裴度私自没收吴元济家的妇人珍宝,卿前去密查此事。另朕赐你尚方宝剑,将吴元济旧将全部诛杀。
梁守谦领旨。
第60场 蔡州 日 内
梁守谦向裴度等官员宣旨。
随即要奉旨处置吴元济旧将。
裴度立即制止,道:眼下刚刚平定淮西,不宜大开杀戒。况且淄青李师道恶贯满盈,朝廷不久就要出兵平定。从宽处理吴元济旧将,对于瓦解分化李师道大军,大大有利。应该按罪行轻重施以刑罚,万不可全部诛杀。
梁守谦一再以诏令制止裴度。
裴度道:吾以奏疏向陛下奏明情况,稍后直接回朝向陛下当面陈述。
梁守谦终于让步。
梁守谦查明裴度没收吴元济妇人及珍宝一事,乃子虚乌有,纯属诬陷。据实密奏宪宗。
第61场 长安 日 外
元和十二年十一月丙戌,吴元济被押送入长安,斩于独柳之下,时年三十五,其三子二弟,也被押至江陵斩首。
宪宗下旨诏告天下:
淮西平定,乃朕慨然发慎,能用忠谋,不惑群议,将士用命,卒收成功。现论功行赏,
裴度赐勋上柱国,封晋国公;
李愬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凉国公;
李光颜加检校司空;
乌重胤邠国公;
韩弘封许国公;
韩愈为刑部侍郎;
李祐授神武将军,左右神策剑南西川行营节度使;
董重质本吴元济最大帮凶,念其单骑归降官军,最终使李光颜兵不血刃以取洄曲,赦免其罪,贬为春州司户参军。
第62场 王承宗府 日 内
柏耆来到王承宗府内,与王承宗寒暄后,便直奔主题,道:大人近日可闻淮西大捷?
王承宗点头道:获悉。
柏耆道:当今陛下圣明,知人善任,今朝廷削藩大势已成。陛下爱民如子,本不愿兴兵戈之事。奈何个别藩镇不识时务,诚不得已。日后成德之事,不知大人怎么看?
王承宗脸色煞白道:臣愿上表请罪,愿质二男,献德、棣二州给朝廷。
柏耆道:大人真是洞明世事,请即刻奏表,二子稍后随我回京复命。
王承宗马上吩咐下人笔墨伺候,准备书写奏表。
第63场 淄青节度使府 日 内
李师道重头丧气,召手下谋士来讨论目前形势。
谋士A道:淮西吴元济已被剿灭,王承宗纳地质子,如果我们不上表,朝廷下一步就会对我们用兵。
谋士B道:此时上奏朝廷,朝廷会不计前嫌,不再追究我们之前的事。如果不上表,朝廷定会拿武元衡遇刺、河阴转运院被烧、谋划烧掠洛阳等说事,发兵淄青是迟早的事。以我们的实力,目前实在难以与朝廷抗衡。
李师道狠下决心道:事已至此,我这就上奏朝廷,纳地质子。
第64 场 淄青节度使府 夜 内
李师道一个人在府内喝闷酒。
心腹丫鬟蒲大姐、袁七娘进来。
蒲大姐:司徒大人,妾闻大人今日已上奏朝廷,要纳地质子?
李师道道:局势如此,诚不得已啊!
袁七娘道:自先司徒(李正已)以来,千辛万苦挣得这十二州土地,奈何忽然割弃!今境内兵士数十万人,我们不献三州,朝廷不过发兵相加,尽可以力战抵抗。如出战不胜,再议割地,到时也不为晚。
李师道一听,道:庸人误我,庸人误我。
李师道于是上奏朝廷:将士镇守三州多年,不愿割让。
第65 场 大明宫延英殿 日 内
宪宗夸赞柏耆成德之行成果丰硕,不辱使命。
内侍道:李师道上表。
宪宗拿起来翻看。突然大怒道:李师道不到黄河不死心,出尔反尔,朕誓要扫平淄青。
众大臣纷纷言李师道之恶。
刺杀朝廷重臣、烧毁河阴转运院、烧掠东都,罪不可恕。
宪宗道:下诏公布李师道各大罪状,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五镇兵共讨之。
众多大臣一改往日和谈立场,皆拥护宪宗用兵。
第66场 淄青战场 日 内
朝廷各路大军进展十分顺利,李师道军一触即溃,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第67 场 大明宫延英殿 日 内
宪宗看着裴度的前线战报,喜上眉梢。
对诸位大臣讲道:此番出兵,各藩镇兵十分卖力,连老奸巨滑的韩弘都亲自将兵击李师道,围曹州(今山东荷泽)。沧州节度使郑权先破淄青兵于齐州;李愬破贼兵于兖州鱼台;田弘正功功最大,在郓州破贼三万余众,生擒三千余人,收器械不可胜计。田弘正又在东河破淄青兵五万多人;李光颜在濮阳击败贼兵,连下斗门城、杜庄栅。诸将逮捕淄青贼将夏侯澄等四十七人,已械送长安。诸位觉得应该如何处置这些人?
刑部侍郎韩愈道:陛下当以久居污俗,皆被胁从之名,均加以特赦,放归魏博等镇效力。然后将此特赦消息广为散播,如此贼军将士必军心不稳,士气必散,将士必纷纷来降。
宪宗听后大悦道:韩侍郎所言极是。内侍即刻传旨下诏,特赦众人。
第68 场 淄青节度使府 夜 内
李师道请回大将刘悟(淄青都知兵马使)在帐内询问战事。道:刘将军近日怎么连败?我军损失惨重!
刘悟道:唐军携淮西胜利之余威,军队士气旺盛。我军士气低迷,接连失败,如今能守住前线已属不易。
李师道脸色难堪:如此我军如何退敌?你作为主将都没信心,如何能提振将士士气!今日天色已晚,你就在此安歇,明日再回前线吧。
刘悟一脸委屈出帐。
谋士A入账道:属下觉得今日气氛不对,有一事欲问司空?
李师道道:讲来?
谋士A道:司空可是要换将?
李师道点头不语。
谋士A道:如今官军围攻,正是用人之际。临阵换将,乃兵家之忌。司空请三思。
李师道陷入了深思。
第69 场 刘悟大营 夜 内
次日清晨,刘悟离开郓州淄青节度使府,傍晚回到潭赵大营。
副使张暹道:大人怎么昨夜未归?
刘悟道:司空昨夜留宿。
张暹道:如今前线军情如此紧急,司空怎么会无故留宿大人?
刘悟回忆了一下当日和司空的谈话,立刻觉得司空当日对自己的态度不善。立刻派心腹前去查探。
第70 场 刘悟大营 夜 内
探子回报,果如刘悟猜测,刘悟大怒。
立刻召集诸将道:魏博田弘正兵强,出战必败,不出则死。今天子所诛者,惟司空一人而已,悟与公等皆为所驱迫,使就其死。何如杀其来使,整戈以取郓,立大功,转危亡为富贵耶!
众人唯唯诺诺,道:善,唯将军所命!只有监军赵垂棘一人犹豫不决。
刘悟立即命人将其拖出去砍了。接着,又斩杀平日里不太服从的将领二十余人。
然后派人密报正在和自己列营的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让他在自己出兵后占据潭赵。
第71 场 郓城淄青大营 夜 内
夜半时分,刘悟率兵趋至郓城西门。
守门将士见来的将士皆是“自己人”,于是将城门打开,众兵士进城喧噪,四处放火。
李师道惊起,急得跳脚,入见其嫂(李师古之妻)说:刘悟反了,我只能上表求为庶民,能为先人守坟墓就知足了。
说完话,李师道扭头就跑,拉着儿子李弘方躲进厕所。
此时此刻,再不见先前为他出主意的蒲大姐等“巾帼英雄”挺身而出。
乱兵闯入节度使内室,搜得李师道父子。
李师道请求见刘悟,不许;又请求把自己缚送长安。
刘悟派人传话与他:司空您现为囚徒,有何面目见天子!
李师道不死心,犹俯仰乞哀,全无当初上窜下跳烧粮仓、杀宰相的气焰。
他儿子李弘方有点骨气,一旁劝说老父:事已至此,求谁都无用,不如速死!
刘悟命兵士一刀一个,砍下李师道父子首级。
第72 场 郓城淄青大营 日 外
田弘正率大军到来,刘悟率众将士打开城门,列队归降。
田弘正见李师道父子首级大喜,立刻传首京师并上奏天子,详述此战之经过。
亲自抚慰将士,派人清点府库,代表朝廷全面接管淄青十二州。
战事结束,百姓和众将士无比欢欣,载歌载舞,一场持续了多年的烽烟终于渐渐散去。
第73场 大明宫 日 内
各地藩镇纷纷上疏,表示服从大唐。
宪宗和群臣谈论战果,升赏将士。刘悟任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义成军节度使,封彭城郡王。
一位大臣提议道:剿灭叛乱,平定天下,臣建议立碑纪念。
宪宗慨然应允道:削藩之战,首推淮西。刑部侍郎韩愈,曾为行军司马,就由你撰写碑文吧。
韩愈出列,道:遵旨。
第74场 大明宫 日 内
宪宗翻看韩愈上呈的碑文,不禁赞道:真乃奇文!碑文详述了战事经过,盛赞朕慨然发慎,能用忠谋,不惑群议,卒收成功。宰相裴度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全文大气磅礴,极具气势。
于是命人将碑文刻于石碑,派凉国公李愬择吉日代表朝廷揭幕。
第75场 蔡州芽城 日 外
淮西碑落成,深色幕布覆盖。
李愬代表朝廷主持揭幕仪式,朝廷内侍韩公公宣读完毕圣旨,
李愬庄严地宣布揭幕。
幕布缓缓落下,大家都沉浸在皇恩浩荡的氛围中和对碑文的欣赏中。
不少人赞叹碑文大气磅礴,也有人赞叹碑文的书法艺术价值。
突然有人高声嚷道:此碑文内容不实,对凉国公不公。
一些人跟着附和,人群中一下子喧腾了起来,议论纷纷。
李愬立即制止,向公公告辞后,率领部下离去。
第76场 李愬府 日 内
李愬道:今日何等重要场合,岂容汝等造次!
部下石孝忠道:国公可仔细看了那碑文?
其他部将道:韩愈他欺人太甚,碑文一味夸赞裴度。若无大人率军雪夜入蔡州,擒获那吴元济,裴度安能攻克郾城。此战首功自然非将军莫属。
李愬道:若无裴国相统领大军在郾城吸引了吴元济主力,我军也不能突袭成功。此事就此罢了,留待后世评说。
第77场 李愬府 夜 内
李愬夫人韦氏一脸不高兴地坐在屋内。
李愬回来,道:夫人脸色不好,出了什么事?
韦氏道:还不是淮西碑!相公您为国家在前线披坚持锐,不计生死,他裴度倒好,整日坐在大帐内,淮西平定,他居首功!
李愬道:事已至此,夫人也不要生气了。再者,碑文陛下之前看过,并没有异议。
韦氏道:不行。我这就进宫,和皇兄当面说去,不能让皇兄被人蒙蔽。说罢,急匆匆的走了。
第78场 大明宫 夜 内
韦氏正在和宪宗说淮西碑文之事。
杜秋娘道:陛下,韦儿所言不无道理,此乃关乎千秋后世名声。
宪宗道:碑已经揭幕,大家都已经看到了碑文,还能怎样?
正在此时,内侍急匆匆的跑进来道:陛下,出大事了。
宪宗道:出了什么事?
内侍道:李愬部将石孝忠等人心中不满,率人将淮西碑推到了,官府已经将其拿下。不料此人却趁看押他的两个狱吏放松警惕,用枷尾把此二人打死了。
宪宗大怒道:速将此人押解回京,朕要亲自问其缘由。
第79场 大明宫 日 内
宪宗将淮西碑被毁一事告知众大臣,询问大家如何处置。
众大臣都闭口不言。
石孝忠跪在下面。
宪宗道:你为何毁坏淮西碑,还击杀狱卒?
石道:臣自知一死不足以抵罪,击杀狱卒,只为得见天颜,有话一吐为快。
宪宗道:有何话说?
石道:李将军雪夜袭蔡极其不易。想当初,将军初到淮西,军心不振,士气低落,李将军亲自慰问将士,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后又安置蔡州流民争取民心,收降吴军降将,分化瓦解敌军,最后力排众议雪夜奔袭蔡州。行军途中,风雪大作,旌旗断裂,将士冻死无数,大家历尽千辛万苦,才抵达蔡州活捉了吴元济。
宪宗听后若有所思,众大臣相互使眼色。
石继续道:可平蔡以后,刻石纪功,尽归于丞相,而将军的名字,仅与其他各路将领同列。凉国公虽然没有什么想法,但如果以后不幸再有似淮西之乱,其将略如愬者,还能为陛下效力吗?赏不当功,罚不当罪,臣所以推倒平蔡之碑,不仅是要说明凉国公的功劳,也是为陛下明赏罚之源。
刑部侍郎韩愈见此,正要仗义执言,宰相裴度给他使个眼色,示意其闭口。
宪宗问裴度道:爱卿以为当如何处置?
裴度道:平定淮西,李愬夜袭蔡州,堪居首功。韩大人所写碑文,把臣的功劳确实夸大了。臣请陛下另择一人,重新撰写碑文,供世人瞻仰。至于石将军,臣请陛下从轻发落。
众人听后无不赞裴度胸襟宽广。
宪宗道:石孝忠性情暴烈,毁坏石碑,击杀狱卒,罪不可恕。念其曾经战场立功,本次事出有因,予以特赦。命翰林段学士按照石孝忠所述重新撰写碑文,择吉日重新揭幕。
第80场 长安街道 日 外
韩愈和裴度在街上走着。
韩愈道:大人,当初武相遇刺,群臣闭口不言,只有大人您坚定支持陛下削藩,为了淮西战事呕心沥血,并亲上前线督阵。若不是众将拼死血战,吸引吴元济主力,李愬哪有机会突袭成功?
裴度道:韩大人素来耿直,但此事并非大人所看到的那么简单。大人须知功高震主。
韩愈心头一震。
裴度接着说道:再者,当年泾源之乱,整个皇族逃离长安。宪宗当年五岁,慌乱中多亏唐安公主照顾,后来二十三岁的唐安公主在战乱中去世,德宗甚是伤悲。而李愬之妻正是唐安公主的女儿,陛下对其甚是宠爱。且李愬之父李晟,当年平定泾原之乱,立下盖世功勋。我们万不可与皇家的人争功,此事就此罢了。
韩愈听了,不分辩了。
第81场 淮西 日 外
一个月后,由段文昌重新撰写的碑文重新揭幕。
碑文行文结构还是一样,内容变成了在宪宗皇帝的英明领导下,主要功绩是奇袭得手的李愬,而不是总指挥裴度了。
人们看着新的碑文,私下议论纷纷。
第82场 宰相府衙 日 内
军使张奉国道:陛下下令修葺麟德殿,打算在殿内设宴招待平定淮西的各路将领。奈何经费不足,请裴相国指教。
裴度道:连年战乱,田园荒芜,民生凋敝,此时正当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怎可大兴土木?我即刻上书陛下。
言毕,立刻撰写奏章,望陛下体恤民情、停止修葺宫殿。
第83场 大明宫 日 内
宪宗看到裴度奏表怒道:严查何人泄露此事!
内侍道:军使张奉国因公费不足,拿出私财用以补助,他向宰相诉说了这件事。
宪宗道:下旨将张奉国革职,令其归乡养老。
内侍道:诺。
第84场 大明宫 日 内
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宪宗下旨:佛骨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燃香臂顶供养者。
众大臣默不作声。
刑部侍郎韩愈上表《谏迎佛骨表》。
宪宗看了奏表之后大怒,命几个宰相传阅《谏迎佛骨表》。
宪宗道:韩愈罪大恶极,居然诅咒朕,朕誓杀之。
裴度赶忙求情道:陛下,韩愈性格耿直,口无遮拦,但他对陛下绝对一片忠心,请陛下收回成命。
宪宗怒道:韩愈说我信佛过头,我承认。可他说信佛的皇帝都短命,这不是咒我吗?我处死他过分吗?
众大臣纷纷求情,宪宗怒气渐渐小了,道:将刑部侍郎韩愈贬为潮州刺史,朕不想再见到他。
第85场 蓝关 日 外
蓝关,大雪纷飞,道路阻塞。
韩愈牵着老马,心里无限感慨。想起刚过去这个差点杀头的横祸,让多少人为自己担心。
眼前茫茫大雪,如何过的去秦岭?
正犯愁呢,远处飘来一位道士,仔细一看,正是侄孙韩湘。
韩愈道:你来我就放心了。即使死在潮州,也不担心没人给我收尸了。
一首诗从韩愈口中脱出: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第86场 城外墓地 日 外
裴度将携带的祭品摆好,拿起酒壶,在地上倒一个弧线。
裴度擦了一下眼角的泪道:武相,各路藩镇已经平定了,大唐上空的乌云终于散去了,您可以安息了。陛下命我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我要去赴任了。大人在天之灵,保佑我大唐国泰民安。
言毕,恭恭敬敬的行礼。
礼毕,裴度怀着无限感慨离去。
【字幕】画外音:随着削藩的胜利,大唐逐渐实现了自安史之乱以来的大一统,天下平定。大唐上空的阴霾逐渐散去,天空渐渐明朗。
片尾曲:平天下
(李愬唱)北风烈
旌旗折
天寒地冻
漫天飞雪
路 未尝走过
那又如何
大军 纵横驰骋
将军自若
人活一世 有要事做
平定天下 扫除万恶
坎坷曲折 矢志开拓
不枉人间 灿烂红火
(裴度唱)世间万事
有因有果
无论为何
战事一起 百姓日子最难过
蜚语流言 随风过
流血牺牲 又奈何
平生志向 岂可挫
浩然正气 乃本色
(合)人活一世 有要事做
平定天下 扫除万恶
坎坷曲折 矢志开拓
问心无愧 奋勇拼搏
一生莫要被蹉跎
开创太平盛世
你共我
功过
留给后人 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