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行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那些所见所闻却像过电影一样,常常在我脑海里一幕幕涌现,历历在目,犹如眼前。
小时候经常喜欢听的一首歌唱道:“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还有一首歌唱道:“雄伟的天安门,雄伟的广场!”那时候就知道北京是祖国的心脏。我常想,毛主席就住在天安门吗?恨不得长出一双翅膀飞向北京,看看天安门,看看毛主席!这是我心中时常萦绕的梦想,挥之不去!
1998年9月,我去青岛钢丝绳厂技校代语文课,校长交给我一项任务,让我去北京到冶金工业部教材司联系购买一批学生用书,这对我可谓天赐良机,我欣然接受,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圆梦北京!
在北京我一边办事,一边游览。首先来到天安门广场。我来的时候,正值金秋时节,国庆前夕,天安门广场正在进行整修,工作人员忙着摆放花卉,给广场披上迎接节日的盛装。
看到天安门,我的心脏快要跳到嗓子眼里了,特别激动,特别兴奋。我终于亲眼目睹了这座雄伟神圣的建筑,仿佛看到了毛主席亲手升起五星红旗的场面,仿佛听到伟大领袖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那响彻环宇的声音!
在广场上我让照相服务人员拍下了一张至今颇为满意的照片。
在广场上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后又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
毛主席纪念堂南北长260米,东西宽220米,占地面积为572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33867平方米。纪念堂的主体建筑长宽各105.5米,高度为33.6米。这座方形建筑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一层,基座由枣红色花岗岩砌成,基座高4米,座上矗立着17.5米高的44根花岗岩廊柱,承托着熠熠生辉的金黄琉璃重檐屋顶。在这座举世瞩目的辉宏殿堂里,安放着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的遗体,每天前往瞻仰的中外宾客络绎不绝。
纪念堂是一座正方形大厦,建筑面积为2万多平方米, 高33.6米,坐南朝北,外观为两层。主体呈正方形,外有44根福建黄色花岗石建筑的明柱,柱间装有佛山石湾花饰陶板,通体青岛花岗石贴面。屋顶有两层玻璃飞檐,檐间镶葵花浮雕。基座有两层平台,台帮全部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枣红色花岗石砌成,四周环以房山汉白玉万年青花饰栏杆。南、北门台阶中间又各有两条汉白玉垂带,上面雕刻着葵花、万年青、腊梅、青松图案。正门上方镶嵌着"毛主席纪念堂"汉白玉金字匾额。枣红色花岗石砌成的高大基座上,四周环以44根黄色花岗石八角形廊柱。重檐平顶的檐口上贴以金色琉璃瓦。大门南北两侧各有两组8米多高的群雕,分别展示中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的革命历程。纪念堂现有10个厅室对外开放。
进入纪念堂正门的北大厅是举行纪念活动的地方, 大厅中央是3.45米高的汉白玉雕刻的毛主席坐像,面含微笑,端庄安详。坐像背后的墙上,悬挂着一幅大型绒绣--"祖国大地"。整个大厅可容纳700多人。纪念堂的核心部分是瞻仰厅。大厅正中的水晶棺内,安放着毛主席的遗体,身着灰色中山装,覆盖着鲜红色的党旗。水晶棺的棺床是用黑色花岗石制成的,周围鲜花烂漫。大厅正面的白色大理石墙壁上镶嵌着17个鎏金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东西各厅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业绩纪念室。纪念室内展出了大批文物、文献、书信和图片。纪念堂由北大厅、瞻仰厅、南大厅组成。北大厅是在瞻仰毛主席遗容前举行悼念活动的场所,大厅中央是三米多高用汉白玉雕塑的毛主席坐像,坐像背后墙上悬挂着一幅描绘祖国山河大地的巨型绒绣。
瞻仰大厅中央烂漫的花丛中安放着水晶棺,毛泽东主席的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南大厅为出口大厅,白色的大理石墙面上,镌刻着毛主席手书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纪念堂大门正上方汉白玉匾额上的"毛主席纪念堂"六个鎏金大字,是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同志的亲笔题字。
从毛主席纪念堂出来,我又到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进行了游园活动。北京中山公园位于天安门西侧,面积22余公顷。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万寿兴国寺。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改名中山公园。
公园的主体建筑为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绘和北京市中山公园玺彩画。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改名中山堂。
如今据我所知,中山堂于2002年经过经过半年多的大规模整修,于2002年11月重新对游人开放。整修后的中山堂大厅内新建了一座汉白玉孙中山塑像。雕塑作品是由中国雕塑家学会会长程允贤历时1年创作的,塑像高2.1米,基座和月台高1.5米。雕塑作品上方匾额写有孙中山先生的名言"天下为公"。展出有《孙中山与北京》展览。展览分为序幕及"世纪伟人"、"三莅北京"、"永恒的纪念"三部分,共展出图片200余幅,手书、语录、图表等30余幅,孙中山先生的文稿、衣物、书籍、印章、生活用品等复制品30余件。展览首次向外界披露了孙中山先生去逝的详细病因,展出了反映治疗情况的病历和尸检报告的复制品。并增设了大屏幕电视、触摸屏及灯光设备。
北京市中山公园四周短墙也按方向覆盖四色琉璃瓦。坛四周有三重围墙,内墙四面各辟一座汉白玉门,名"棂星门"。中间一道名"坛墙",坛墙与外墙之间,北有拜殿和戢门,西有神库和神厨、宰牲亭等。社稷坛分拜殿中山堂、坛南区、坛西区、东坛门外、坛北区等建筑。坛南区内有长廊、保卫和平坊、柏树林、南坛门石狮、水榭、四宜轩、唐花坞、兰亭八柱亭和习礼亭。古社稷坛由坛墙、神厨、神库、宰牲亭以及位于中轴线上的五色坛、拜殿、戟殿等组成。五色坛台由青白石砌筑,台上铺有五色坛土:南红、西白、北黑、东青、中黄。封建社会坛土为各地进贡而来,周围的琉璃矮墙与坛土的颜色方位一致。坛台中央设有一块上尖下方的石柱,称江山石或社主石。五色土坛台的设置象征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自社稷坛改建为公园以后,在保护好古坛庙神韵的前提下,还在局部地区挖湖筑桥、堆土叠石、修建亭台楼榭,先后营造了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格言亭、迎晖亭、水榭、唐花坞、来今雨轩、长廊、长青园、愉园、杏花村、蕙芳园等,移建了明清时礼部的习礼亭、圆明园中的兰亭八术、原东单的克林德石牌坊改名为公理战胜坊即今保卫和平坊以及河北大名古刹中的汉唐石狮。还有清代宫苑中的名石,如青云片、青莲朵、绘月、搴芝等,其中青莲朵曾是南宁宫苑中的名石。
北京市中山公园此外,公园还在保护好古树名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绿化美化,园林观赏树木已达一百多种,初步形成了以古柏为主体、乔灌花草交相辉映的大花园。唐花坞、蕙芳园常年展出四季应时花卉,其中兰花、梅花、杜鹃、菊花、月季等专题花展以及全园性的大型花卉展览深受广大中外游客的好评。愉园里还可以观赏三十多种名贵品种的金鱼;来今雨轩饭庄可以品尝红楼菜肴;公园还高有多种现代文化娱乐设施。
今天的中山公园已经成为首都和全国人民喜爱的游览、休息和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场所。
游完天安门广场之后,另找了一天进行了长城一日游。在这条线上,游览了神路、长陵、定陵、山三陵水库。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 石象生,龙凤门等组成。
石牌坊,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石制牌坊,全部是仿木结构,共五间六柱十一楼。
大红门,制如宫门,两侧各有下马碑一座,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长陵神功圣德碑亭,内竖碑一座,龙首龟缺,高8.1米,碑阳刻明仁宗朱高炽撰写的碑文,三千馀字,碑阴刻清高宗乾隆"哀明陵三十韵",碑东侧是乾隆五十二年刻的御制诗,西侧是清仁宗嘉庆九年的御制文。
碑亭四角,各有汉白玉华表一座,表顶各有异兽一尊,面南者称望君出。面北者称望君归。每座华表上共刻有四十一条龙。
碑亭北依次排列大型石雕。有望柱二尊,坐立狮二对,坐立獬豸二对,立卧骆驼二对,立卧麟麟二对,立卧马二对,持瓜盔甲将军二对,朝衣冠文臣像二对,朝衣冠勋臣像二对,北接三门六柱式的棂星门,也称火焰牌坊,俗称龙凤门。
明十三陵之首陵—-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墓,是十三陵中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用料最考究的陵寝。陵内用于祭祀的陵恩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楠木殿之一,陵恩殿建筑在汉白玉雕刻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所有木件全部为金丝楠木加工而成,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二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2300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殿内陈列着定陵地下宫殿出土的文物数百件。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做工精湛考究,形象逼真,此造像是世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
坐落在第二进院落北面正中的主体建筑祾恩殿,是当年嗣皇帝谒陵祭祀举行仪式的场所,建成于永乐十四年(公元 1416年),殿呈长方形,殿墙为红色,殿顶为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顶。此殿是国内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也是明代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堪称是我国古 建筑中的珍贵遗物。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
定陵的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棺椁被毁。且由于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主要指文化大革命和破四旧),使定陵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未得到有效保护,迅速风化,因此,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十三陵水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建于1958年。经过50多年的历程,这里已发展成为集防洪、水利发电、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及教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国家水利风景区、北京市和昌平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十三陵水库面积是颐和园里的昆明湖的20倍,总蓄水量为6000多万立方米。水库大坝建在蟒山和汉包山之间,为斜墙式,总长627米,高29米,底宽179米,顶宽7.5米。大坝外坡上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用汉白玉石块镶砌于紫色的安山岩护坡上,十分壮观。大坝顶端修筑了美丽而具有古典建筑风格的游廊,廊中设有工艺品商品及冷饮店、小吃部等。大坝两头有游船码头,为游客乘船提供方便。
“不到长城非好汉”,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中的词句浮现在脑海里,成为登长城的无穷动力,游览八达岭长城是今天的重头戏。
八达岭地处居庸关关沟北口 ,地势高峻险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八达岭长城修筑得格外坚固。其关城有东西两座关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嘉靖、万历年间曾加以修葺。两门均为砖石结构 ,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京张公路从城门中通过,为通向北京的咽喉。从北门锁钥城楼左右两侧,长城沿山脊延伸,依山而筑。城墙高低不一,平均高度约7.5米,墙的下宽约6.5米,顶上宽约5.8米。可容五马并骑,或士兵十人并行。城墙下为条石台基,上部为巨砖墙壳,内部填以黄土和碎石。墙顶地面铺砌方砖,顶部内侧为宇墙,外侧为垛墙 ,垛墙上有垛口(望口)和射洞,用以镃望和射击敌人。
城墙上每隔 30~40 米或100~200米,于险要处筑一堡垒式堡台。堡台建筑于山脊的高处、城墙的转角处或险要之地。堡台有高有低。高的叫作敌楼,上层有垛口可以镃望射击,下层有券洞、射口可以住宿、射击 、屯储火药和粮食。低的为墙台,高度与城墙差不多,但突出于墙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逻放哨的地方,原来上面还有房屋建筑用于士兵休息,现仅存地基。
在八达岭城墙向外眺望,远处还有零散的烟墩,上筑垛口 ,是守卫八达岭长城的警戒设施 。出北门锁钥关门不远,有明隆庆五年(1571)筑成的一座砖城,名岔道城,是八达岭前哨指挥处所在,可驻军 800 余人,并可储备大量的军械于此。八达岭长城在明代盛极一时,到清代后就失去其防御的历史作用,不再修葺。经多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而日渐荒芜。1949年以后曾多次整修八达岭关城、关门及南北各4个敌台。1978年又重建了居庸关外镇的城楼。八达岭居庸关,翠岭重叠,花木葱茏,早有居庸叠翠之称,古代燕京八景之一,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八达岭长城在古代就享有“天下九塞”之一的美称。明末学者顾炎武曾两度登临,并赋诗盛赞“雄托朔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对于八达岭这一名称的由来,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兼而有之,考证起来非常有趣,同时也足见八达岭长城载誉天下的盛名。
当地传说元代曾有一位名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巡幸到此,看到关山险峻,崇峦叠翠,于是龙颜大悦,给此处赐名曰“巴达岭”,后人讹传为“八达岭”。这个解释未必真实,因为不但找不出史料依据,而且也查不出元代有过一位名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实际上,在八达岭所在的延庆县,确曾降生过一位元代皇帝,不过,他的名子叫爱育黎拔力八达,含有“八达”二字,也许“巴达黎黎”是一种误传。但联想到元朝时皇帝们每年要从北京到上京来往一次,而处于必经之路的八达岭,被这位皇帝乘兴赐名,还是有一定可能的。
还有人传说明末李自成率军征战到此,由于关城易守难攻,大军受阻,累日不进,不由心急如焚。这时探马来报,前方还有七道险关。李听罢长叹一声,心想这第八道关都过不去,看来强攻是不行了,于是改途而去。后来这里被称“八道岭”,继而成为“八达岭”。
在明代,八达岭曾一度成为防守满族军队的前哨阵地。因为在古代汉人把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称作“鞑靼”,所以有人认为八达岭是“把鞑岭”(意为把守鞑靼之岭)的谐音和误传。但这一观点似乎也缺乏有力的依据。
看来,最可信的还是《长安客话》中的:路从此分,四通八达,名“八达岭”了。
“十口金镢露着袢,十口金锅露着沿,百样草药到处见。”这是流传在八达岭上的歌谣。关于这段歌谣有一段故事传说。
秦始皇修长城时候,征集了全国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北方人还好说,特别是南方人来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饱,劳动又重,死的人就多了。阎王小鬼把死在长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庙里注销户口。城隍爷打开户口簿,挨个一查,说;“这些人都不到死的岁数,不能注销。”小鬼回禀阎王,阎王来找城隍说理,说他们已经死了,填了长城馅,为什么不给注销户口?城隍说:“他们寿数未尽,根本就不该把魂拘来。”俩人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没办法,就去找玉皇大帝打官司。玉皇大帝听了俩人争执的理由,官司一时不好断,就让他俩先回去,然后让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调查。太白金星变化成一个老头,来到长城上一了解,确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万。死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吃不饱,二是活太重。同时还了解到修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族侵略。太白金星回天禀告了玉皇大帝,玉帝为了拯救民工,加速长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爷和药王爷下凡。老君爷造了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这两样可是宝贝。那十口金锅煮上饭,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民工们再也不饿着肚子干活了。那十把金镢更是厉害,不管多大的石头,用金镢一比划,一块四棱见线的大石条就出来了,民工们再也不用费力开凿石条了。药王爷为了治民工们的病,就在长城内外撒下了许多药籽,长出了许多草药,什么柴胡啦、知母啦、苍术啦,不下几十种,民工们有了病,一吃就好。有了这几样宝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万里长城修好了。那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老君爷没收回去,一直就在八达岭埋着,光听说露着沿,露着袢,就是谁也找不到。药材可是到处都有。
回头再说阎王爷和城隍爷的官司。修长城的民工,阳寿未尽,本来就不该死,不应把魂拘去,玉皇大帝断的是城隍有理,阎王无理,阎王的官司打输了。所以后来,人们给城隍修了庙,叫城隍庙,给玉帝修了庙,叫玉皇庙,也给老君修了老君庙,给药王修了药王庙,唯独没人给阎王修庙。不知旁处有没有,反正围绕着长城八达岭一带没有阎王庙。
“今天登上了长城,我成为一条好汉了!”自豪和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赶紧拍照记录下这一“壮举”。那时候没带相机,也没有手机,只好让照相馆帮忙。
办完公干之后,又集中一天时间游览了故宫、颐和园、天坛、北海公园。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据讲解员介绍,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传说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
一条中轴贯通着整个故宫,这条中轴又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在中轴宫殿两旁,还对称分布着许多殿宇,也都宏伟华丽。这些宫殿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建造精巧美观。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0米,长3400米的宫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
现在,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占中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
离开故宫,我又赶往颐和园。这是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2.9平方千米),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 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离开颐和园,我来到风景如画的天坛公园。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丹陛桥相连。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
北京根本没有海,怎么有个北海公园?是不是水面很大才像海一样?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来的了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
北海公园以北海为中心,全园分为“北岸景区”“东岸景区”“琼岛景区”和“团城景区”四大区域。北岸区位于公园西北角,主要由快雪堂、五龙亭和小西天、静心斋、阐福寺和西天梵境等一系列宗教建筑构成,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九龙壁”也位于此区域内。东岸区位于公园东北角,主要由先蚕坛、画舫斋、濠濮间组成。琼岛景区位于北海南部,以永安寺为中心,周围建有长廊、漪澜堂、悦心殿、阅古楼等建筑,已成为北海标志性建筑的白塔,则位于琼岛的中心最高点,颇有主宰全园的气势。团城位于北海公园最南端,主体建筑为承光殿,店内供奉有一尊1.5米高的大玉佛,通体镶嵌宝石,光彩夺目,游览时必不可错过。团城四周筑墙,自成一体,堪称:城中之城。团城北端有永安桥与琼华岛相连。
北海公园的建设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据说,浩翰的东海上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莱、瀛洲、方丈;山上住着长生不死的神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方士徐福前往东海寻找不死药,可一无所获。到了汉朝,汉武帝也做起了长生不死之梦,可寻找仍然没有结果,于是下令在长安北面挖了一个大水池,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别以蓬莱、濒洲、方丈三仙山命名。自此以后,历代皇帝都喜欢仿效"一池三山"的形式来建造皇家宫苑。北海采取的正是这种形式。北海象征"太液池","琼华岛"是蓬莱,原在水中的"团城"和"犀山台"则象征瀛洲和方丈。园中有"吕公洞"、"仙人庵"、"铜仙承露盘"等许多求仙的遗迹。
北海的特色是以大面积水面为中心,所有主要景点均环水而设。看起来真有点像海!北海荡舟是游人最喜爱的活动之一,著名歌词作家乔羽先生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就是以少年儿童在北海划船为背景创作的。这首歌已传唱半个多世纪,美丽的北海给一代又一代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以上是北京之行游览的主要景点,由于时间关系还有许多景点没来得及去,那时候还没有鸟巢和水立方。这次北京之行虽走马观花,但依然会感受到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国故事的载体,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我多想再到北京去看看那次没看到的景点,特别是鸟巢和水立方,还有中华世纪坛,感受一下北京的巨变!
北京,伟大祖国的心脏!北京,我永远魂牵梦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