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长玉的头像

刘长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26
分享

赤峰博物馆小记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喜欢先到那里的博物馆参观一下。为什么呢?因为在一定意义上,博物馆代表着一方水土的文化缩影,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所以在我看来,想要最快的了解一座城市,那就应该从它的博物馆开始,我们可以通过文物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俯瞰历史风云,感知文化魅力。同时博物馆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休闲场所,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享受一下城市难得的静谧与幽雅。2008年8月,我到赤峰旅游,第一站还是先到赤峰博物馆走走看看。

赤峰以文化灿烂而著称于世,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赤峰博物馆,承载的是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赤峰市以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红山诸文化、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闻名世界。

通过博物馆的简介,我了解到,赤峰市是历史上各时期文化遗存类别较全的文物大市之一,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已发现各类文化遗存7300余处,约占内蒙古自治区的四分之一,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全市文物5万余件。

赤峰博物馆新馆于2010年8月8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整个建筑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建筑特点和风格。这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大型历史文化博物馆,将其安排在赤峰之旅的首日,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赤峰,了解它悠久的历史、它璀璨的文化。

赤峰,原名乌兰哈达,蒙语是“红色的山峰”,加上它是古老的红山文化发源地,所以赤峰之名便由此得来,赤峰很美,但并不遥远,他位于蒙冀辽三省区的接壤处,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也是内蒙古东部中心城市。

赤峰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有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沙漠、原始的森林、奇幻的洞穴、古老的遗址、养身的温泉、隆重的那达慕盛会、浓郁的民族风情,诱人的地方美食。

赤峰博物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新城区富河街,自1958年开始筹建,旧馆1987年竣工;新馆2010年8月8日落成并正式开馆,新馆大楼主体工程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博物馆。

在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一楼序厅北侧背景墙为辽三彩烘托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雕龙。序厅两侧四个汉白玉擎天柱上有象征赤峰历史上四大辉煌时期的浮雕,分别是《日出红山》、《古韵青铜》、《契丹王朝》和《黄金长河》,也是赤峰博物馆四个展厅的内容。我按展出的顺序分别来到各个展厅。

第一展厅——日出红山

据导游介绍,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这几个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撒在了山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所以,人们后来都叫它“红山”。

红山文化是赤峰闪耀出的文明之光。赤峰曾孕育了灿烂的远古文明,早在距今一万年前赤峰地区就有人类生存,勤劳智慧的赤峰先民们创造了具有时代特点和独具地方特色的灿烂远古文化绵延不绝,繁荣发展。

“日出红山后,龙兴潢水源”,龙从这里腾空,玉从这里闪耀。赤峰地区的远古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博物馆的第一个展厅——新石器时代,我们看到,早在距今一万年前,赤峰地区就有人类生存,勤劳智慧的赤峰先民们创造了具有时代特点和独具地方特色的灿烂远古文化,绵延不绝,繁荣发展。“日出红山后,龙兴潢水源”,龙从这里腾空,凤从这里展翅,玉从这里闪耀。由此也说明,赤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这里我看到一件石雕人独具魅力。石雕人像高38厘米,宽22厘米,厚20厘米,20世纪70年代赤峰市内征集,内蒙自治区专家组2004年6月鉴定为一级文物。灰色凝灰岩质,圆雕,光头圆脸,以单阴刻线琢磨出双眼,鼻子扁平,两侧有磨出的凹坑,嘴用凹槽来表现,双耳突起,脖下有一道凸起圆环,代表项饰。裸体、露双乳,双手捧在隆起的腹上,孕妇状,并着力表现腹部以上,石像栽在一个固定的地点,进行祖先和生殖崇拜,以祈求部落的繁衍和氏族的壮大。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

第二展厅 古韵青铜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铸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时代被称之为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形成于距今4000多年前,以中原地区的夏代最具代表性。在此时期,赤峰地区的青铜文化主要有两种: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这两种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因1960年中科院考古所在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发掘而命名。

按照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介绍,夏家店文化遗址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叠压在一起的,人们把堆积在下层的早期青铜文化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4200年—3600年,相当于中原的夏王朝时期;在上面的鼎盛时期的青铜文化命名为“夏家店上层文化”,距今3000年—2500年,相当于中原的西周和春秋时期。

展厅有一嵌贝彩绘陶鬲特别一人注目,它高29.5厘米,口径22厘米,1974年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墓地出土,2006年6月内蒙古文物专家组鉴定为一级文物。泥质褐陶,庄重典雅,敞口卷沿,筒状腹,筒状空足,柱状足尖,整个陶鬲造型协调优美、线条流畅。口沿上镶嵌四个贝壳,贝壳间镶嵌四个圆形蚌泡,显得十分高贵。器壁用红、白两色绘制勾云形图案,使得这件嵌贝彩绘陶鬲富有了古朴典雅的气质。

另一件特别珍贵的文物是秦权,它直径23.5厘米,高16.5厘米,腹围74.2厘米,重31.43公斤,1964年在赤峰市松山区三眼井乡文中村秦代遗址出土,内蒙古专家组2004年6月鉴定为一级文物。这件秦权呈馒头形,为合范铸造,字迹清晰可辨,权顶正中有弓形钮。外侧有凸起的范铸痕。表面铸有扇形阳铸李斯小篆体,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铸文:“廿六年皇帝尽兼并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者明皆明壹之。” 铭文中的小纂字体笔力刚劲,结构整齐,是研究秦代书法的珍贵文物。

夏家店文化以精美的彩绘陶器、繁缛的纹饰、大型的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具以及独具特色的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而著称于世,在北方草原青铜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探索北方民族和中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此外,这两种文化对于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的出现也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这一地区后来出现的燕、秦、汉等历史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展厅 契丹王朝

契丹,一个曾经驰骋中国北方裁员的游牧民族,早在北魏时期就在辽河上游生息。唐代末年,建立了强大的契丹国,后改称辽,曾辉煌一时,统治着中国北方。随着女真族完颜阿骨打起事,辽帝国走向灭亡被金朝替代。契丹,这个象征着猎鹰的民族,逐渐销声匿迹,没了踪影……。据调查,并经DNA测序,其结论为: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後裔。云南宝山地区的阿、莽、蒋姓“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後裔。契丹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在我国陶器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把这种陶瓷器称之为“辽瓷”。

展厅展示的是契丹族的大辽帝国所创建的草原文明,而当时大辽帝国的都城上京就位于今赤峰的巴林左旗,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大辽国的辉煌,也便是赤峰这片土地上有过的辉煌。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据说是由鲜卑的一支宇文部演变而来,早期在今西拉沐沦河一带游牧。

唐末,契丹族发展壮大起来,907年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帝,建立大契丹国。辽太宗时改国号为大辽。辽朝先后与五代、北宋和西夏并存,极盛时,其疆域东到日本海,西到阿尔泰山,北到大兴安岭,南到河北中部山西北部,所辖五京六府。

辽朝共历九世,公元1125年,辽被女真所灭,历时209年。辽代时间并不算长,却是一个文化艺术大放异彩、经贸发达、政治体制完备的北方政权,其创造的文明成果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壮丽篇章。

辽代陶瓷器、建筑、丝织品、马备、宗教信仰、钱币、壁画、金银玉石器、丧葬习俗等是契丹—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辽白瓷、辽三彩、凤首瓶是契丹族在吸收其他民族烧制工艺基础上的创新,鸡冠壶则是契丹族模仿皮囊的形制烧制的器型,极具契丹特色。

辽代马具制造业发达,闻名中外,甚至有“契丹鞍马甲天下”之说;契丹建国之初始创文字,至今仍未被解读,但对后世女真、党项等族创建的文字影响很大。

契丹族对佛教的崇尚,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葬具、金银饰品、建筑、甚至妇女的发饰、妆容都有佛教文化的体现,他们独特的髡发习俗则使辽代社会生活深深刻下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烙印;

辽墓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宗教、习俗等各个方面,是契丹族社会生活的一个真实缩影;

辽代贵族的捺钵制度,是辽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体现了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的默契结合,是辽代多民族政权的象征;

以辽上京为代表的辽代建筑格局对后世建筑影响深远,其独特的二元城市格局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终辽一世,统治中心始终在今天的赤峰地区,因此赤峰境内的辽代遗存极为丰富,成为中外学者研究契丹—辽文化的中心,而赤峰博物馆也将其独立为一个展厅进行全面的展示

赤峰境内辽代遗存丰富,契丹辽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文学艺术内容丰富,民俗文化别具特色。

这个展厅系统阐释赤峰地区的契丹文化,即10至12世纪的北中国历史,英雄的契丹人纵横驰骋,开疆拓土和中原宋朝分庭抗礼,成为草原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的过程,在北中国开始一场文明的洗礼。

第四展厅 黄金长河

最后进到展示赤峰地区金、元至清代的文物及民族风情的 “黄金长河”展厅, 在这里仿佛看到了千百年前,蒙古民族热爱生活,创造财富,积淀文化,向往未来的民族文化和习惯;仿佛又听到了塞外铁马嘶鸣,弓箭飞响的热血战场。

这个展厅展示了元朝、明朝与清朝的赤峰历史,对这一时间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命名为黄金长河,展示的是金代及蒙元以来,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北方民族,在赤峰大地上创造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蒙古族民俗文化。

因为在这一段时间,赤峰一直是元朝的中央腹地,到了清朝也是常有公主下嫁的贵族地区,所以在当地留下了极为璀璨的历史文化

公元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迄今800年来,蒙古族一直是赤峰地区的主体民族,他们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元朝,赤峰一直是中央的“腹里”,与元代中央朝廷有着很深的渊源。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把克什克腾封给了其岳父特薛禅及其子孙,巴林封给了其二弟合赤温,翁牛特封给了四杰之首木华黎,喀喇沁封给了四骏之首者勒蔑,赤峰地区成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及其后裔们的领地,城邑繁华、经济发展,蒙元文化异彩纷呈。

元代时,赤峰地区出现了应昌城、大宁城、全宁城、宁昌城等繁华的城市,手工业、商业发达,贸易繁盛,应昌城更是元朝政府在北方的粮食收购聚集地之一

而到了清代,满清政府为了对蒙古地区实行有效的统治,采取了满蒙联姻,公主下嫁的政策。赤峰地区就曾留下七位清公主的身影,她们来到茫茫大漠草原,带来先进的文化知识,加深了满蒙人民的沟通了解。在下嫁到赤峰的清公主中,身份地位最为高贵的要属固伦淑惠长公主,淑慧公主,名阿图,清太宗皇太极五女,孝庄文皇后生,是顺治帝的亲姐姐,康熙帝的亲姑姑,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17岁时下嫁巴林部长辅国公色布腾。在赤峰博物馆内有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红漆楠木骨灰罐,就是这位公主下葬时所使用的。这件骨灰罐系整块楠木挖旋而成,罐体通施红漆,从肩部至罐体下腹部以金粉环行手书藏文超度经。出土时,罐内仍可见到下葬时留下的服饰残片,此件文物非常珍贵,乃馆藏精品。故而也有许多清代的服饰首饰出现在蒙古这块草原上。

满蒙联姻不但使清中央朝廷与蒙古贵族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且促进了满蒙文化的融合。赤峰地区的蒙古族民俗文化就融入了满、汉的文化因子,保有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内涵。藏传佛教经典《甘珠尔经》、打猎用具布鲁、生产用具马印、饮食用具奶桶、娱乐游戏蒙古象棋、礼节性用品鼻烟壶,还有传统的蒙古族刺绣技艺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清朝三百年间,满清皇室先后有二十几位后妃出自蒙古,清室有四十几位公主嫁给成吉思汗的子孙们,荣宪公主就是清圣祖玄烨第三女。这件珍珠团龙袍,是康熙皇帝赐予荣宪公主的朝服。前胸、后背、两肩均为正龙图案,图为前胸正龙图案的龙头特写。此袍为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金、元、明、清以来,赤峰地区成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军事要塞,最终成为蒙古民族和平安定生活的家园。

千百年来,蒙古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热爱生活,创造财富,积淀文化,向往未来,给世人留下了大量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参观,我了解到,赤峰博物馆将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北方青铜文化、辽金时期及蒙元时期的几次文化高峰,用专题展的形式进行陈列展示,突出了赤峰地区考古学文化、历史文化特色,全面反映了每一时段的文化特点,形成了赤峰博物馆特有的展陈风格。

馆内馆藏文物一万余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3件(组),国家二级文物228件(组),国家三级文物854件(组)。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红山文化石雕人像、赵宝沟文化凤型陶杯、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鬲、西汉王莽铸钱陶范、辽代三彩鸳鸯壶、清代金字楠木骨灰罐、清代金字《甘珠尔经》等都属馆藏精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

博物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展示技术和展示材料,增加多媒体展示区近30处:用大型油画结合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复原东胡王射猎、乌兰布统之战等赤峰地区北方民族生产、生活和战争的场景,用幻影成像、弧幕拼接投影、音像投影、电视投影等科技手段展现辽宋澶渊之盟、辽代四时捺钵制度、下嫁赤峰的清代公主等重大历史事件和知识点,增加钻木取火、电子翻书、双屏转换、多点触摸等观众互动项目。让人如临其境,如同穿越时空!

拂去历史的尘埃,我对赤峰先人的聪明和智慧以及蒙古族人建立起辉煌文明肃然起敬,同时更为先祖们给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由衷地赞叹不已!其给世人留下了大量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瑰宝,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