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长玉的头像

刘长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27
分享

颐和园揽胜

北京颐和园是我久已向往地方,经常在画上,在电影里,在报纸上看到它旖旎的风光,它还经常出现在我的梦里,我多么渴望有朝一日去一睹它的芳容。

1998年国庆前夕,我到北京出差,利用工作之余,我抽暇来到了如诗如画的颐和园。

一进颐和园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澄碧入镜的昆明湖。风轻轻拂过,湖面漾起了一轮一轮的波纹。太阳照向湖面,使湖面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五光十色,五彩斑斓。湖面上,几艘小船在荡漾,犹如一只只水鸟自由自在地浮在水面,为一望无际的昆明湖平添了几分色彩,好似玉带明珠。这美丽的景色一下子就把我迷住了,好一处人间仙境啊!

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一片湿地,在清乾隆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乾隆十四年,这里开始了一项水利建设,建成了京郊第一座水库和完整的水利系统。然而,人们没想到的是,这项工程的结束却只是另外一项宏大工程的开始。随着乾隆的一道道圣旨,曾经的湿地逐渐现出一片园林的雏形,这就是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有东方皇家园林之最的称誉!

看到颐和园,我的思绪已被拉回历史的深处。1860年,惨遭英法联军烧毁,万寿山的后山部分是在1980年按照原样重新修复重建(见碑记)的大型藏式古建筑群。

清朝自进入康乾盛世,国力强盛,自然在皇家园林等的建设上不遗余力,颐和园的前身名为“清漪园”,与就在皇宫边上的北海公园一起,是乾隆皇帝最挚爱的御苑之一。

至于西太后为了一己之私欲,不惜国力和财力,倾心打造颐和园,只需去看那座供她和皇公大臣看戏的大戏台和那艏开动不得的石舫就不言自明了。

清漪园与香山静明园、玉泉山的静宜园、万寿山,连同它东面的畅春园和北边的圆明园一起,在北京西北郊连成了一片庞大的园林区,史称“三山五园”。

在清漪园里,流传着很多故事、传说和至今未解的谜团。佛香阁的所在地原本是一座九层的延寿塔,这个专为皇太后祝寿而设计的建筑,却在接近完工之际突然被拆除改建为佛香阁。据记载,建塔拆塔的花费几乎占据修园总花费的1/10。对拆塔建阁的原因,后人有多种猜测,但真相如何,依然是一个悬念。此外,世界上最长的长廊、与众不同的听鹂馆小戏台、造型奇特的建筑“扬仁风”、仿苏州山塘街的买卖街。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的纵火,使北京西郊清漪园、圆明园等几座皇家园林变成一片废墟。此后,慈禧太后曾提出重建皇家园林,但因为群臣激烈反对不得已而作罢。光绪皇帝继位后,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又兴起修园之意。在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的支持下,修复园林终于成为现实。然而奇怪的是,本应由内务府负责的皇家园林修复工程却成为海军衙门的承建项目。

重建工程的总设计师雷廷昌,是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他把自己的心血和祖传的精湛技艺,都投入到修园工程中。修复后的园林改名颐和园,雷廷昌没有想到,这会成为最后一座皇家园林。

新建成的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宏大生日庆典的神圣之地,成为老佛爷游湖赏景作画听戏的闲适之所,同时,也成为幽禁光绪皇帝的牢笼。颐和园如同社会安定与否的晴雨表,它见证了皇帝与太后的权力之争,改革与保守的政见之争带来的风风雨雨。也经历了园林历史上的又一次浩劫。八国联军的入侵之时,慈禧太后从这里出发向西逃难。颐和园,这座曾带给她的主人无比荣光和欢乐的所在,却也经历着末世皇家的没落与无奈。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名,侵占了中国的首都北京,颐和园也遭到劫难。1901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才结束逃难,从西安返回北京。在国力日渐衰退,国防日渐薄弱的情况下,清廷只能寄希望于依靠外交的力量扭转国家的命运。从1902年开始,在皇家园林颐和园里,慈禧太后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

一名叫卡尔的美国女画家为了给慈禧画像在颐和园流连了九个多月,与慈禧太后,与颐和园,有了史无前例的密切接触。而她所画的慈禧朝服像,在第二届世博会上引起了轰动。然而,中国代表团在世博会上的高调亮相,却成为清朝灭亡前的回光反照。

从慈禧太后去世,颐和园就停止了帝后游幸,日渐荒芜。清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时,颐和园依然作为清皇室的私产予以保留。在经历了有条件开放、售票开放、被收归公有又私下被送还等一系列曲折之后,1928年7月1日,颐和园从皇家园林正式成为国家公园。然而,社会的动荡,国力的衰微使得颐和园日益残破。1949年,解放军接收颐和园时,账上只剩两毛钱。六十年之后的今天,颐和园里景色秀美、游人如织。清漪园时,万寿山前拆塔建阁的悬念还有待破解,而佛香阁里,又有新的盛世传奇继续流传。

一阵嘈杂声把我从历史中拉回了现实,这时导游员集合队伍,谈了一些注意事项,我们开始了颐和园之旅。

颐和园是传统造园艺术的大成之作,高度体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成”的造园准则。导游说,颐和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等为代表的生活区,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游览区:造型优美的桥,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听了这些景点的名字,心中就跃跃欲试,期待着美好的游园之旅!

在导游带领下,我们先来的 东宫门区。这里是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不知不觉又来到万寿山前景区。这个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别具一格的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苏州街又称《买卖街》,在颐和园后湖中部两岸临水列肆。清乾隆时仿江南水乡构筑,帝后常泛舟游遨,店伙均为太监充任。现已成为颐和园娱乐购物的好去处。

最耀眼的还是昆明湖!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其中十七孔桥是园内最大的石桥,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状如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一尊铜牛!铜牛位于昆明湖的东堤,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态生动,形似真牛著称。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起。牛背上还铸有八十字的篆体,铭文《金牛铭》。

再把目光转向昆明湖西堤,这里有界湖桥,避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合称西堤六桥,其中的玉带桥最为著名。

再来看看南湖岛,它在昆明湖的东南部,与万寿山遥相对应,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月波楼等,假山上的涵虚堂,为岛中的主体建筑,三层望檐阁,是观看昆明湖水军操练的地方。

到了颐和园,亭台楼阁目不暇接,最有名的可数得上佛香阁。建于万寿山前山陡坡高21米的巨石台基上的佛香阁,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佛殿,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彼此呼应,蔚为壮观。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一转眼看见一处长廊,它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还有一处名殿出现在眼前,这是排云殿。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很快又来到谐趣园。该园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是著名的“园中之园”。为慈禧观荷垂钓之所。园中央为荷花池,环池有涵远堂,瞩新楼,知春堂,澄爽斋等十三座楼台堂榭,并用百间迂回曲折的游廊相沟通。室外廊边花木扶疏,竹影参差,山泉急湍,富有江南园林情趣。

再来看看乐寿堂吧, 这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

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跟随导游继续前行,眼前出现一座桥,它是有名的十七孔桥。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其实,颐和园里的17孔桥,雕刻了五百多只石狮子,比卢沟桥的狮子还多好几十只呢! 这17孔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一座桥,全长150公尺,东连八方亭,西接南湖岛。那17个券洞上边,是雕刻着石狮子的汉白玉石栏杆,它就像是一道虹,把人世间和蓬莱仙岛连接起来了。

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这里为慈禧夏日游玩观赏昆明湖小憩之处。

徜徉在颐和园的风景里,我已是如痴如醉,看不够,品不够,咀嚼不透!我想起《红楼梦》中刘姥姥游大观园的情景。在这所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里,我也是眼花缭乱,好比刘姥姥一般。要想真正搞明白,恐怕这么走马观花一阵子是不够的,我一定找机会慢慢游览一番,特别是研究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它的博大精深。我深深回望着那仙境一般的画山秀水,久久不愿离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