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长玉的头像

刘长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31
分享

呼伦贝尓铁木真大汗行营掠影

2009年8月,到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出于对蒙古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敬仰之情,我决定到铁木真大汗行营一游,来感受一下成吉思汗叱咤风云的经历。

这次来没有跟团,我雇了一辆出租车专门负责我的往返,当时的手机不是智能的,不能拍照,我也没有相机,因此这位司机师傅还得给我拍照,我让他通过电子邮箱发给我。这位师傅真不错,他没有食言,真的把照片发给我啦。想起来至今还对这位师傅心怀感激。从前也遇到过没给发照片的,在库布齐沙漠托人拍的照片就没给发来。书归正传,下面就回顾一下铁木真大汗行营之旅。如果您对此有兴趣,不妨随我一起看个究竟。

铁木真大汗行营是呼伦贝尔境内最大的蒙古部落,位于东湖区达永山四季滑雪馆东侧,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据传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经历了一生唯一的一次败仗“十三翼之战”后,呼伦贝尔草原做为铁木真的大后方,他回到这里秣马厉兵,最终成就了他的霸业,而且在这片草原上诞生了对于铁木真一生最重要的三个女人,母亲、妻子和情人,这里可以说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的福地,同样也是蒙古国名扬天下的开始,那里周围的草原至今还有着当时铁木真部队从中原各地招募、掳掠而来的中原能工巧匠以及成吉思汗禁卫军的后裔,铁木真大汗行营蒙源文化基地,是当年一代天骄行帐的缩影和再现,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观到当年威震天下的蒙古大军设立在勒勒战车上的主营,了解到英雄成吉思汗的故事、参观源远流长的蒙族手工艺制品以及最正宗的蒙族文化。

来到这里,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天上白云朵朵,地上羊群簇簇。作为一位诗歌爱好者,着实感觉到这个所在的诗意。天上的云仿佛是地上羊群飞上去了。地上的羊群又像是天上白云与草原嬉戏。这里周边是丰美的天然牧场,历史上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在这里游牧,繁衍生息。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今东湖区二子湖畔训练兵马,打败了世仇塔塔尔部。铁木真大汗行营就是当年成吉思汗行帐的缩影和再现。关于铁木真大汗行营,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1202年秋天,日益强大的铁木真率部打败了扎木合联军,消灭了泰亦赤乌部。为了替祖父、父亲报仇,铁木真决定将生活在呼伦湖畔的塔塔尔残部彻底消灭。为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铁木真把大队人马驻扎在水草丰美的二子湖畔,每天进行严格的训练。决战的一天终于到了。铁木真在二子湖畔设立祭坛,摆上整羊祭祀长生天,保佑将士们旗开得胜。突然,二子湖波涛翻滚,把一个洁白的大海螺推到了铁木真的脚下。铁木真俯身拾起轻轻一吹,“嗡嗡”作响,雄浑的声音传遍了草原。于是,铁木真就把海螺当作军号,挥兵杀向了呼伦湖畔。经过一场血战,终于消灭了塔塔尔残部。

铁木真大汗行营由一个主战车及80个小营组成,四周不同颜色的元代战旗迎风飘动。主营设在一辆威震天下的勒勒战车上,直径16米,高5米,实用面积200平方米,是小营的7倍。正对厅门处有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塑像,旁边是一张完整的牛皮,上面刻有史学家翻译的“成吉思汗远征图”,详尽记载了这位民族英雄的史实。从周边有关成吉思汗战事的浮雕壁画中,游人可以看到成吉思汗勇敢剽悍,所向披靡的军队,似乎金戈铁马的厮杀场面就在眼前。据说另外80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包,是按照传说中的铁木真行营布局设计的,整个战营由一个主营和四个副营构成,分别代表着成吉思汗和他的四个儿子。当年,成吉思汗的军队在围猎生活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即使安营扎寨时,也总布以战斗阵行。如今,蒙古包依旧沿循当年大汗的布局思路构成。主营蒙古包内色彩艳丽、金碧辉煌的、宽敞明亮,显得高贵、气度不凡。壁画制作精良,图案古朴、色彩明快。小营内的装饰设计大致相同。

铁木真大汗行营金秋无暑,清凉宜人。清晨可以观赏绚丽迷人的草原日出;日间可以领略晴空万里,碧野连天,一望无际的草原;夜晚可以欣赏旷野天低,皓月繁星的草原夜色。

铁木真大汗行营可以同时容纳1000余人就餐、娱乐、住宿。既可以参加朝拜祭祀,也可领教草原“三艺”(摔跤、骑马、射箭)的乐趣;既可以品尝享有盛誉的烤全羊、布里亚特包子、奶茶等具有草原风味的民族食品,让您充分体会草原风情。铁木真大汗行营的活动项目有下马酒、敬献哈达、祭敖包、蒙古族演唱和篝火晚会等民族风情浓郁的各项活动。席间,蒙古族姑娘会为远方的客人唱起优美的祝酒歌,蒙古族小伙子为游人演奏民族乐器马头琴,让游人感受到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和蒙古人豪爽的性格,体会到回归大自然的愉悦心情。

这里还备有供游人乘骑的马匹、骆驼和乘坐的勒勒车、米力干车等。穿着蒙古袍,以蓝天、白云、碧绿草原为背景,拍一张骑骆驼或策马驰聘的照片,将会给游人留下美好的记忆。此时此刻,和着八面来风,伴着百灵鸟婉转动听的鸣唱,游人们在这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空气,鸟语和花香,体验比较原始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一定会使游人领略和感受到繁华的都市从未有过的情趣。

我对蒙古族民歌《敖包相会》很是喜欢,所以我让司机师傅带我去看看敖包。原来我以为敖包是谈恋爱的地方,其实并非如此,在一座敖包处,我让师傅给我拍了照片,然后又让他给我讲讲关于敖包的知识。

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 ,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

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在古代,蒙古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管这些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个别的圣地就是敖包。这种圣地也是各家族在自己的领地建起来的假山。蒙古族祭祀敖包并崇拜有加,大概缘于古代的祭圣山。祭圣山又与成吉思汗时代不无关系。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尔乞特人追赶时,藏在不罕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没有抓住成吉思汗。蔑尔乞特人远去,成吉思汗下山后说:不罕山掩护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将每天祭祀,每日祝祷,让我的子孙都知道这件事。说完,即“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拜,酒奠而祷。”元代,忽必烈曾制典,封建皇帝与蒙古诸王,每年必须致祭名山大川。由于有的地方没有山或离山较远,群众就“垒石像山,视之为神”(见《蒙古风记》)。这种山只是“像山”,不是自然的山,是人用石头或土堆起来,所以蒙古语称“敖包”。

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敖包”有用石块垒起的,也有用土堆起来的。外围12个小堆,围绕中间,1个堆构成的大“敖包”最多,多筑于山顶丘陵之上,一般呈圆形,顶端插有柳条等,形似烽火台。最初都以部落为单位筑“敖包”。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跨马上路。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传播,到了清朝时期,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祭祀一般都在旧历五月中旬举行。

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是蒙古语的音译,汉意是“石堆”或“鼓包”,意思是“堆子”。像大海一样的茫茫草原,没有可以指路的标识,行政区划、游牧分界更无以识别,人们就垒石成堆或垒土成堆,作为路标和界标,这就是敖包的最初来历。

后来,有鉴于中原民族以山为天之象征,祭山祈年,离山较远的草原上的人们,便“垒石为山,视之为神”,以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于是敖包又成为天和神的象征。

内蒙古大草原的各地都有敖包,敖包一般位于高坡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体,高达数丈。从远处看,真好像一座座尖塔,傲视苍穹。每个敖包还多有自己的名称,通常以所在地名等命名。过去,各盟、旗有公用的大敖包,富裕的人家还有自己的“家敖包”。敖包的数目不尽相等,有的是单独一个,有的是7个或13个敖包组成的敖包群。人们出门远行,凡路过敖包,都要下马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或几捧土,以求吉祥。

在敖包处我虔诚地许下了心愿,给这次旅行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