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长玉的头像

刘长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25
分享

多耶古寨探秘

自从在阳朔“世外桃源”与侗族朋友一起跳舞狂欢之后,我就对这个民族产生了喜爱之情,对他们的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说桂林雁山区有个多耶古寨是侗族的村落,我便想去探个究竟,以便加深对侗族文化的了解。

2018年2月,我们全家三口人还有妻妹来到了多耶古寨。这里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和纪念,算是比较值得游览的景点。

广西自治区除了壮族以外,还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民族。

多耶古寨就是其中一个少数民族—-侗族的村寨。

“多”为含有“唱”、“舞”等意义的多义词。“耶”为侗族民歌中集体边唱边舞的品种,“多耶”即“唱耶歌”,又称“踩歌堂”,是侗族的集体歌舞。

据导游介绍,”多耶“在侗族里面,也有见面问好的意思。在寨子里,迎面相见的两个人,互相说多耶,就是在打招呼说”你好“的意思。所以,这个多耶有多重意思。

据导游介绍,侗族人除了跟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喜欢载歌载舞之外,有两大手艺,第一是打造银器,第二是建造木结构房屋。

其实这个古寨并不古,是新建的村落。之所以建造多耶古寨这个景点,是因为许许多多的侗族年轻人,都争相去城市里打工,导致这些祖传的手艺即将失传。政府为了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又保证他们的收入,所以分拨出一块土地,建造了这个多耶古寨。把侗族人从山里迁出一部分,搞旅游开发,让大家能赚到钱,既能扶贫,同时也能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不得不佩服政府的聪明决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侗族有些祖传的东西确实需要发扬和传承。

到了景区里,有专门的导游带着我们讲解。图片中这个小姑娘,也是我今天想要重点介绍的一个人物。非常年轻,是多耶村寨里为数不多的一个大学生,因为想要待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所以一毕业就回到了家乡,在景区里做一名讲解员。

这是一个非常有灵气,活泼开朗,乐观的一个小姑娘。我们都非常喜欢她的讲解,一路听她的讲解也能听到她笑声不断,是一个自带能量的姑娘,从她身上能够感受到她对民族文化,以及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因为她的讲解,一开始我就对这里充满的好奇,也对这个民族产生了些许好感。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人口251万,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侗族有自已的语言,侗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族人多通汉语。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侗族还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它是由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侗族民歌尤以比喻见长。箫笛是他们的乐器。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林业以产杉木著称。

进入村落,我们先是喝了好客的侗族朋友献的拦门酒,这是一种米酒,味道醇厚,非常好喝。接着欣赏了男女青年表演的大歌。侗族的大歌也是很有名的,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侗族大歌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至明代,侗族大歌已经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侗族大歌的发展与其鼓楼的居住形式,好客的风俗习惯,以及侗族语言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侗族大歌结构严密而精美,歌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再往前走是一片侗族民居吊脚楼。侗族吊脚楼多是杉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为悬山式屋顶,屋顶盖青瓦或杉皮,两边搭有偏厦。楼高10米左右,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的。楼板以下为“底层”,顶棚为“楼层”,中间层为“住层”。底层一般为关养家禽牲畜,堆放家具,柴禾杂物和安放石碓的地方,有的厨房也设置在此层。楼层主要是储藏粮食的地方,有的也设置卧室。住层主要是设置卧室,是住宅的主要空间。

在侗寨中流传着一个关于房子的故事:古代,有一对恋人来到山中,他们用竹子做支架,用竹篾和茅草做房顶,搭起了一个草棚子。山神刮起了一阵风将草棚吹散了。他俩在河畔用石块垒起了石头房子,房顶铺上石片。

水神却用一场大水将石片冲得七零八落。正在无奈之时,一个喜鹊巢给了他们启发,两人找来粗大的杉树枝,搭起坚固的架子,用木条铺成地板,美观耐用的房子竣工了。大风吹过来,风从树枝的缝隙中穿过;大水冲过来,水从杉木柱中流走,房子屹然不动,毫发无损。于是二人就在这样的木楼中住了下来,他们的子孙在同样的房子中生活,繁衍至今,这就是现在的侗族。

故事中的房子就是侗族木楼。侗族大部分生活在贵州、广西、湖南等省毗邻连接的地区。这一带群山耸立、溪流纵横、气候温湿,盛产杉木。

木楼以杉木为骨架,在离地面相当的高度上铺杉木板条作为居室地板,房顶常用树皮为瓦,这种建筑结构被称为“干栏式建筑”。侗族的干栏式建筑用木材做原料,而傣族、苗族、黎族的干栏式建筑则使用竹子。侗族人自己打造的吊脚楼,木质结构,全部靠手工,不使用一根螺丝钉,可以传承上百年。

随着导游员的提醒,我们抬头看见那座吊脚楼上,一位阿婆给我们展示她的头发,她60多岁的年纪,却是头发乌黑顺滑,没有一根白头发。据说是用发酵的淘米水洗头发。

不一会我们面前出现了一座古楼。导游说侗族寨子里必有鼓楼。侗民有“未建寨先建鼓楼”之说。寨中的各种活动如联欢议事、制定村规、迎送宾客、婚丧嫁娶等事都在鼓楼中进行。它是侗寨社区中心,是寨子里最复杂、最讲究的建筑。

鼓楼的层数必为奇数,因为侗族先民认为奇数为阳数,寓意吉祥。而楼体必为四边形、六边形或八边形,偶数为阴,阴阳平衡,象征子孙兴旺。

鼓楼既像楼阁又像塔,从外面看,屋檐多达十几层,而楼内却没有一般建筑的梁柱结构,重量平均分散在各层屋檐上。侗族工匠建造鼓楼时不用图纸,也不参考任何“手册”、“标准”等。他们有着秘不外传的施工口诀。

据说这个口诀仅有26个字,鼓楼的大小繁简,全由这26个字的不同排列顺序而定。现在的建筑学家们已经画出了侗族鼓楼的结构图,但仍不清楚在没有设计图纸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施工的。

其实整个寨子并不很大,院内除了吊脚楼最吸引人,再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导游带我们走进一户吊脚楼,里面摆设简单,但非常整洁。墙上挂着毛主席画像,主席那慈祥的笑容让我们倍感温暖,今天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是毛主席给我们带来的,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个词写得正是人民对领袖热爱的真情实感。

在这里重点不是看景,主要是体验人文景观。侗族是一个非常讲究孝道和传承的民族,每年一到新年,路途再遥远工作再忙碌,他们都会赶回家乡过年。

侗族的小孩子在周岁的时候,会大摆周岁宴。周围的邻里相亲都可以来吃酒席,并且不用给礼钱和送礼物。但是有四个人是一定要送礼物的,那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会送来银子,用这些银子给小孩子打造一个银碗,上面刻上老人的名字。

这个银碗会伴随孩子一生,用这个碗吃饭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给孩子讲述老一辈人的故事。所以孩子们会内心里会永远记住祖辈的姓名,生日以及他们的故事。侗族人的孝道就是这样传承的。听了让人特别的感动。这些文化和传承,让我对这个民族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走出古寨,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在这里我感受到浓浓的侗族文化。这种文化独树一帜,是勤劳勇敢的侗族人民智慧的成果。我感觉到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侗族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各族人民要想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