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禅香雪的头像

禅香雪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评论
202102/20
分享

假如母亲还活着(《你好,李焕英》观感)

如果贾玲的母亲还活着,她会如此忏悔与弥补吗?

如果贾玲还处在青春期,她会听母亲的话用心学习考取名校吗?

我认为,答案百分之九十都是否定的。

贾玲一出生,母亲对她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她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贾玲求学阶段所做的一切也是本着她内心的追求而去的,应该说是达到了母亲的要求。贾玲是健康了,快乐了,但她没有达到一个老师的要求,没有达到一个社会对优秀人才评判的标准,基于此,贾玲的母亲也就没法快乐了。由此看来,贾玲的快乐是建立在母亲、老师、社会三重不快乐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即使时光能够回流,贾玲又如何能让母亲高兴起来呢?她只有改变自己的本性,按照母亲、老师、社会的要求重新做人,才能让他们真正快乐起来。但这样,贾玲自己就没法快乐起来。

我们的家长教育孩子,大都是从自身经验出发,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标准要求孩子,希望孩子顺着自己框定的道路前行。孩子如果完全照办,成长起来的就不是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是一个个旧时代的复制品,难以在新环境、新制度、新体制下勃发出巨大的生命力,有的也许还会成为阻碍时代发展的逆流。孩子如果违背,就难免和家长起冲突。即便是部分意见不合,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出现,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渴望远离家长的管束,自由自在地生活。

男孩在学校表现挺好。他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喜欢打篮球,与同学相处融洽。班级的事情也很热心,深得老师喜欢。但男孩越来越不爱回家。元旦放假,他去了同学家,一夜未归。为此,又跟父母发生了冲突。我找他谈话时,一米八的个头,窝在沙发上,呼哧呼哧哭泣,大颗大颗的眼泪往下掉,他也不擦。鼻涕都快掉到膝盖上了。我递给他一张纸巾。他抬起头的时候,我看到他哭得红肿的眼睛。这双眼睛,每次上课都笑眯眯的,发言时眨巴来眨巴去,分析问题总是那么透彻。我很喜欢看他眨巴着眼睛回答问题的严肃神情,更喜欢他笑眯眯听课的样子。

我是第一次见他哭,还哭得如此伤心。他哭诉爸爸的冷漠无情,哭诉妈妈的唠唠叨叨。爸爸希望他考名校出人头地,妈妈希望他周六回家坐到餐桌前,跟一家人吃一段团圆饭。可是,他不想吃饭,就想拿起手机跟同学玩游戏。为此,已经发生过几次强烈冲突,导致他现在怕回家,怕见到父母,怕听他们说话。父母的要求过分吗?很正常呀!每个家长都是这样要求的,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如此逆反。他就何以至此呢?原因是爸爸说话的方式和口气有问题,好像他是别人家的孩子。他每次听到都火冒三丈,就想跟爸爸对着干。

这种情况下,也不能只要求孩子改变,做父母的也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适当调整自己说话的方式。妈妈更应该如此。大多数孩子不愿跟爸爸沟通,有些话还是愿意和妈妈交流。如果妈妈也跟着说一些让他反感的话,势必就把他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一旦走到这一步,短时间内想要调整过来,就很难了。假如做父母的,都能有自知之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和短处,看到孩子的优势和长处,沟通起来就容易很多。

女孩给妈妈说,你再唠叨,我就给我们老师当女儿去呀。在她心目中,天天见到的老师胜过自己的母亲。平日里,妈妈说些什么呢?诸如:不要看手机玩游戏了,不要看言情小说了,早晨不要睡懒觉了,在学校里要专心学习了,等等。她不知道,这些话,老师也给自己的女儿唠叨过。只不过,唠叨时注意措辞罢了。她没有给老师当女儿,见面的时间基本在课堂上,在教室里,老师想要唠叨,哪有那么多机会呢?

对于老师,即便面对再亲近的学生,说话也会留有余地。毕竟没有血脉之亲,哪里就能毫无芥蒂地说教呢?子女说得再重,跑得再远,生再大的气,他们也有回来的一天。学生就不同。说得重了,他们挣断你手中的线,飘飞到你看不见的地方,即使有一天对面相逢,都有可能装作不认识你。

这个世界有数不清的李焕英,也有数不清的贾玲;有千差万别的李焕英,也有千差万别的贾玲。一代代的李焕英,和一代代的贾玲,永远处于对立统一当中。他们在对立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显对立,母子关系时而亲近无比,时而疏远隔离。这是辩证规律,谁又能改变呢?贾玲的母亲要活着,贾玲又能改变多少呢?我相信,她依然会顺着自己本性奠基的道路前行,更多改变的,也许只是母亲看待贾玲现状的态度了。

事实上,贾玲按照自己设想的人生轨迹顽强地走下来,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她是老师心目中踏踏实实的好学生,是妈妈心目中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贾玲能成长为解放天性、有鲜明艺术风格的贾玲吗?

                                                                                   2021.2.18.23:05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